标题:修行者的断德和智德 内容: 我们修行德行,分为断德和智德两种。 断德是断除烦恼,断除我们不良的行为。 就像十善业道一样,实际上是断除了十恶业。 在十波罗蜜中,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是断德。 它们断了什么呢? 布施是断除贪心,通过对众生无偿的爱与无私的奉献,把你的贪欲心彻底断尽。 持戒是断除悔犯,通过持戒去掉那些不良的行为。 忍辱是断除嗔恨,我们经常会觉得自己的人生很不如意,总有人来恼害自己。 实际上,这都是我们往昔业力的果报,只是自己看不清楚,就会妄起嗔心。 嗔恨障碍修道,要通过忍辱来断除。 精进是断除懈怠,人的惰性非常难改,从修行上说,一般岁数越大的人惰性越严重,修行确实是宜早不宜迟,你起步越晚,你积累的习气、毛病就越多,因此要用精进断除我们的懈怠。 禅定是断除的散乱,贪心、嗔心、习气都会导致散乱,需要用禅定来克服。 智德是不断地增加你的福德能力,在十波罗蜜中,慧、方、愿、力、智是智德。 你修般若波罗蜜,智慧不断增加。 你修方便,帮助别人,让他们得到真实利益,你方便的能力就增强。 你开启了自己的美好愿望,在生命中寻找美好,向世界播撒美好,你的智慧也会增加。 有智慧的人才会有美好的愿望,傻乎乎地、稀里糊涂地过日子,就是没智慧。 你立志帮助众生,你的智慧也会提高。 有了美好的愿望,还要转化为一种力量,好好用功。 没有天生的弥勒、自然的释迦,都是在不断地修行实践中,提升自己的智慧福德。 按照佛经里的比喻,断德相当于十六到三十的月亮,月亮一天小过一天,代表我们的烦恼逐日消减。 智德相当于初一到十五的月亮,月亮一天圆过一天,代表我们的智慧逐日增长。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一切所获都不是无中生有,都有自己的原因。 即使你现在没有努力,日子却也过得不错,这也是往昔积累的德行所感召,因此佛法讲因果丝毫不爽。 过去积累的德行,就是我们现在生活的基础。 有些人不需要太努力,但事情做得很好,人缘也很不错;有些人非常辛苦,到头来还是一事无成。 这不是说努力没有结果,而是每个人生命的基准不一样、起步不一样。 如果向未来看,我们现在的修行更积累了未来的往昔基础。 比如这一生你证得初果罗汉、二果罗汉,那来生就是从初果罗汉、二果罗汉开始,这个基准比我们要高得多。 一方面,“今天”是由“过去”积累而来,我们就不必羡慕别人,也不必轻视别人。 另一方面,既然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往昔积累而来,我们现在也要不停地积累福德,这样生命的方向才能明确。 对于过去积累的德行,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里面说:“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你要明白,过去积累的基础,已经无法重塑了,都已经过去了。 所以不必懊恼,也不必骄傲。 无论你是为过去而后悔、自卑、懊恼,或者对过去产生一种傲慢之情,或者用过去受的苦来炫耀,都是一种深切的执着。 就像有些岁数大的人,总拿小时候的经历来说事,其实,古人讲“英雄不提当年勇”,过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吧。 但在过去的基础上,我们更要“知来者之可追”,在你未来的生命中,成佛都是我们的本分事,何况其它世间的福德呢? 在面向未来的时候,每个人都可以把自己的身心调节到最佳的状态。 以世间做人的正道而言,我们可以用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来对照自己的行为。 以仁慈为例,有智德就必须要有仁慈,对你好的人要仁慈,对你不好的人也要仁慈。 当然,仁慈不是软弱,更不是盲目地受苦、受累、受委屈。 真正的仁慈一定是利益众生的行为,如果是纯粹为了利益众生,骂他一句、吼他一句也是一种仁慈。 这就像父母对待子女一样,骂子女也是为了他们好,父母的内心舍不得子女受苦,才会表现出很凶的样子。 要知道,父母的内心是不可能仇视自己的子女的。 怀抱仁慈的心,我们对于众生不可能有仇恨,也不可能真正生气。 有的居士问我:师父啊,你不回答我,你是不是生气了? 师父要是天天生气,还做你的师父干嘛呢? 但你也要知道,如果说师父反正不生气,我正好可以得寸进尺,这样是自己德行有亏,不能尽弟子相了。 衡量一个修道的人是否有仁慈之心,有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看他的心是否变得柔软了。 如果他的心依旧强硬,硬邦邦的一掰就折,这肯定不是修道人的心。 修道人要把自己的刚强难化,转化为一种泥土般的状态。 这是什么意思呢? 泥土比石头柔软得多,它能够生长出草木丛林。 因此,只有我们的心柔软了,才能生出功德。 如果心不柔软,像石头一样又硬又冷又臭,你的生命当中不可能有功德心增长起来,也很难体会到生命中的庄严与生机。 因此,修行的第一个阶段是要把石头一样的心,转化成泥土一样的心。 再进一步,你要把泥土一样的心,转变成柔水一样的心。 我们常说似水柔情,实际上,真正的慈悲就是水,就像观音菩萨的大悲水一样。 我们看到众生受苦,眼泪会不自觉地流下来,坚固的内心自然会融化掉。 我们看到别人有灾难,会心甘情愿地帮助对方,自然而然地生起同情心、慈悲心。 因此,观音菩萨也好,其一切诸佛菩萨也好,内心都像水一样的柔软。 水往低处走,能够滋润万物,所以这个世间各种文化都用水来比喻道德。 在中国文化中,《论语》、《孟子》、《易经》、《老子》中都有相似的观点,水能处众恶,善利万物,既有包容的胸怀,而且能够无私地利益万物,不参与任何的竞争。 无论是外在的断德还是内在的智德,这两种智慧都要从我们的言谈举止、发心做事中表现出来。 置身于正道,是要把我们的整个生命,安置在正道之上,安置在真实德行的道理上。 五戒如此,十善也是如此,如果你能够把五戒十善落实好,你在修行中自然能生起慈悲心与解脱之心,自然不会计较世间的名利得失、是非人我。 但也总有一些人知错不改,或者连自己错了都不清楚,这就需要我们在学习佛法的过程中,慢慢地给予调整。 在佛法中,正道特别指八正道,也就是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我们这一生能够感召人身,又能听闻佛法,这是无始劫来种下的善根所致啊! 如果没有善根的话,佛法不想听,连寺庙都不想去。 因此,我们一定要珍惜听闻到的佛法,这一生遇到了佛法,自己的生命一定要有一个本质上的突破。 我们过去有很大的善根,这一生走在了修习佛法的路上,但由于不懂正法,加上无始劫以来的烦恼习气,在修学佛法时夹杂着很多的烦恼纠结,在修行路上并不轻松、安详。 这时侯我们怎么办? 佛告诉我们,一定要置身于正道! 除了改善居住的环境,依靠过去积累的善因之外,从当下开始置身正道,就是勤能补拙的扎实修行。 我见到过很多修行人,有的人修行基础很好,在学佛路上走得很开心,做人很好,打坐听经闻法也很精进,这样的人一定会不断感受到佛法的妙用,体会到生命内在的庄严。 有些人善根不够,在修行时总会出状况,或者有了一些境界就沾沾自喜,或者懂了一点佛法就开始批评别人,反而干扰了自己的修行。 究其原因,就是没有置身正道,一不小心就跑偏了。 这样的人,究其原因是没有置身于正道。 我认识一个修行人,他学习汉传佛法、出家修行已经好多年了,有一天突然遇到了一个内观禅法,哎呀太好了! 这才是真正的佛法。 他觉得汉传佛教讲得太虚玄了,不受用。 内观禅法坐在那里,观呼吸、观内在,身心很安详,就很受用。 他甚至连我们的戒律都舍弃了,去受南传的戒。 结果受完以后才两三年,居然还俗了! 真是老太婆过年,一年不如一年啊! 在修行中不断退步,他要是再因此诽谤三宝、诽谤大乘佛法,最后恐怕只有三恶道的份,人身也难保的。 我们一定要清楚,大乘佛法无论看起来多么玄妙高深,它都不是生命以外的东西,而是我们生命的内在本质。 发布时间:2024-07-11 13:07:05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98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