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法华会上为何会有五千人退席 内容: 尔时世尊告舍利弗:‘汝已殷勤三请,岂得不说。 汝今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 ’说此语时,会中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五千人等,即从座起,礼佛而退。 所以者何。 此辈罪根深重,及增上慢,未得谓得,未证谓证,有如此失,是以不住。 世尊默然而不制止。 尔时佛告舍利弗:‘我今此众,无复枝叶,纯有贞实。 舍利弗,如是增上慢人,退亦佳矣。 汝今善听,当为汝说。 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法华经》这段经文,几乎所有的古德都是扣住两个重点在解释:第一个,这个五千的人他们为什么就退席;第二个,佛陀为什么没有制止,反而说“退亦佳矣”。 当然,诸家的说法很多,但是比较合理的就是蕅益大师的说法,说这些人不能安住,有三个理由:执、障、慢。 第一个,他有障碍。 他过去有重大的罪业没有忏除。 其实罪业还不是障碍,重点在后面两个。 第二,他有坚固的法执。 这种法执已经把自己给绑住了。 第三,有法执也就罢了,更糟糕的是,他在法执的基础之下又高慢狂傲,产生增上慢。 所以,罪业、法执跟傲慢这三个加起来,就很难接受妙法的教化了。 这是他们不能安住而退席的三大理由。 为什么说“退亦佳矣”呢? 因为——蕅益大师说——要避免两种过失的出现:第一个,对内,避免他们谤法的过失。 佛陀的他心通预知,这些人如果留下,他以他的执、障、慢,一定会谤法。 这就是对他没好处了。 第二个,对外,避免他们“障他闻法”的过失。 他们在,会谤法。 佛陀明明知道。 佛陀的大悲心,就不敢开口去讲真话了,又变成要为实施权。 那么为实施权就不是本经的意思了。 所以,这些人要不离开,佛陀陷于两难:佛陀要说,他们就谤法;佛陀要不说,其他人就听不到。 所以说,这些人主动离开,从当时的因缘来说是一个最好的情况。 蕅益大师说,这些人至少已经听了〈序品〉。 〈序品〉他们为什么不谤呢? 因为〈序品〉是一个放光现瑞的相状,言简义隐——文字讲得很简略,义理也不明显,所以他不会生谤。 但是,他们听了〈序品〉以后,也栽培了未来得度的因缘,所以在其他的时节再作度化。 他们这些人可能是在佛陀晚年的时候,讲《涅槃经》的时候度化,或者等到弥勒佛出世的时候度化等等。 总之这个时候他们是没有得度的因缘。 而他们必须要退席,佛陀才能够畅所欲言地开权显实。 发布时间:2024-07-10 12:26:06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98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