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香菜到底是不是五辛之一 内容: 撰写这篇文章的缘起是:有不少同学问起香菜是不是五辛之一,甚至还有问起油菜是不是五辛之一,油菜真是躺着也中枪了,瞬间败给他们了。 但是疑问不能不解啊,于是翻查了大藏经和许多相关的资料,包括药典来确认此事。 以下资料分析,仅供参考。 首先,我们需要确定的是佛经中对五辛的界定。 佛经中关于五辛具体的记载,见于《梵网经》,经中说:“若佛子,不得食五辛。 大蒜、革葱、慈葱、兰葱、兴蕖,是五种,一切食中不得食。 若故食者,犯轻垢罪。 ”那这五种植物具体指的是什么呢? 据《三藏法数》中记载:一、大蒜,大蒜者,至荤至辛之物也。 即大蒜。 二、茖葱,茖葱者,薤也。 其形似韭类,山葱也。 即藠头。 三、慈葱,慈葱者,乃葱之正名也。 即葱。 四、兰葱,兰葱者,即小蒜也。 杂阿含经云:非小蒜,木葱。 是也。 木葱即韭也。 即韭菜。 五、兴蕖,兴蕖者,叶如蔓菁,根如萝卜,生熟皆臭如蒜。 出于阗国,华夏不产,故不翻。 前面四样植物,大家都比较常见,所以也没有太多的异议。 而让大家纠结之处,就在于古代有人一口咬定兴蕖指的是香菜,甚至还有人说兴蕖就是芸苔,也就是油菜。 那这种说法是如何产生的呢? 先来看看为何古人认为兴蕖是指香菜呢? 据《净土资粮全集》中考证五辛条目中说:“大蒜是胡葱。 茖葱是韭。 慈葱是家葱。 兰葱是小蒜。 兴渠是蒠蒺。 生熟皆臭。 梵网经注云。 兴渠此地无。 气如阿魏。 楞严会解云。 兴渠形如萝卜。 出地臭秽。 此土无。 发隐曰。 蒠是芜菁。 至法数。 以胡荽注兴渠之下。 且云梵网。 今观梵网注。 并无胡荽之语。 乃知其谬也。 今人以胡荽为不当食。 盖本于此。 ”这是说,因为曾有古人在注解的时候,将胡荽注解在兴蕖一词的下方,而且注明出处是来自《梵网经》,而遍观梵网经注解,其中并没有见到说兴蕖就是胡荽的记载,于是可以知道,这是注解的错缪之处。 现在的人都认为胡荽不应该吃,大概就是源于此吧。 再来看看兴蕖是不是芸苔,也就是油菜呢? 据《梵网经菩萨戒本疏》中说:“有人说:慈葱是胡葱,兰葱是家葱,上三是人间常食。 革葱是山葱,北地有江南无。 其兴渠,有说芸台是也,然未见诚文。 ”这就是说在《戒本疏》撰写的年代就有人说兴蕖是芸苔了,但是却没有明确的文字记载,也就是说,古人说兴蕖就是芸苔并无实证。 那兴蕖到底是什么呢? 根据药典记载:兴蕖,产于新疆和阗、西藏、印度、伊朗、阿富汗等地,为高达二公尺之草本植物。 根粗如细蔓菁之根,色白,其臭如蒜,可供食用。 若切断茎枝,在断口处会渗出液体,凝固后供作药用,称为阿魏药,可驱除小虫或除臭。 据唐代的慈愍三藏慧日大师所述:“五辛此土唯有四:一蒜二韭三葱四薤,阙于兴渠。 梵语稍讹,正云形具,余国不见,回至于阗方得见也。 根粗如细蔓菁根而白,其臭如蒜。 彼国人种取根食也。 于时冬天到彼不见枝叶。 薹荽非五辛,所食无罪。 日亲见为验欤。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九)慧日大师本人曾于唐睿宗嗣圣十九年出发经西域到印度参学,到开元七年(719)归返长安。 在他的记述中是曾亲见兴蕖的。 据他在著作中所说:兴蕖,名字叫做形具,其他的地方都没有见到,回到于阗国才见其真面目。 这个植物的根像细蔓青一样,根部是白色的,气味就像大蒜一样,当地的人都是取它的根茎食用的。 这与药典中对兴蕖的描述是一致的。 由于亲见兴蕖的样子,澄清了自汉以来对兴蕖的误解,所以慧日大师还特地补充说,旧时把芸苔(油菜)和芫荽(香菜)当作是兴蕖的说法是有误的,芸苔和芫荽都不是兴蕖,自然不是五辛之一,食之无罪。 至此,我们可以明白:兴蕖是古代时中土所没有的植物,而且茎株高达两米多,和香菜的样子相去甚远,更不要说像油菜了。 所以自然不可能是香菜或者是油菜了,所以香菜和油菜,还真不是五辛之一。 所以大家也不必为香菜是不是五辛而纠结了。 发布时间:2024-06-28 12:59:51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97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