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莲花生大师26 内容: 第二篇狮子吼声第十二章五台山上晤大圣吉祥地指示 莲华生来到了清凉的金刚窟现起了大梵天王的四面 看看看看 东台 南台 西台 北台只见中台端坐着大圣文殊菩萨 寂静地向东北轻埋伏藏止 止 止这一切是梦 是幻梦看看自心依旧中台 东台 南台 西台 北台与诸佛从来没有任何不同于是大圣文殊师利 只是我自心中的一片情怀莲华生大士在尸陀林中修习,安住于甚深的大圆满禅观当中,生起了微密的大悲境界,在刹那之间与诸佛悲心的总集——观世音菩萨相应。 这时,伟大的大悲怙主观世音菩萨,了知莲华生大士与中土的因缘,于是决定策励莲华生大士前往汉地中国,随从文殊菩萨在清凉山中修法。 于是他如同大力士伸屈手臂一般迅速,忽然示现在莲华生大士的面前。 莲华生大士亲睹了观世音菩萨的圣颜,十分欢喜地向圣者顶礼。 大悲怙主教诲莲华生大士道:“吾子莲华生! 从无量劫来,我发起广大菩提心,要救度一切众生;而为了永断一切众生的轮回,曾经施予无穷的救度。 但经过长远的时劫,我救度无量无边的众生之后,我以为如此一来众生界即将减损,不再有众生继续轮回,都应当圆满解脱了;但是没有想到,当我重登普陀山上观察之后,却发现众生界不增不减,而为烦恼所迷惑的轮回众生还是如此众多。 此时我不禁十分的悲伤,泪流成河;所以立即生起不退转的广大悲心,愿意舍弃此身心,为众生做究竟圆满的祈请。 “现在,吾子! 你是我的清净幻化。 在无数无数的大悲幻化当中,你也应当去救度这些轮回众生。 现在这些世间的众生,由于愚痴的缘故,需要具足伏藏星相卜筮之学加以调伏,来改变他们短暂时间中的生命因缘条件。 虽然依佛法究竟的意义而言,所有的因果实相是如实不变的,但是在这世间的愚痴众生,如果能够赐予他们短暂的福分,或许能够使他们发心,随从于吾等真实地修行;这就是‘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的道理。 现在整个天下众生是如此的不安,你应当幻变成为大梵天王,具足缘起之相,前去随学于文殊菩萨,并发掘文殊菩萨所埋藏的伏藏,以便救度一切众生。 ”观世音菩萨宣说完毕之后,就以广大的神变威力弹指一声,整个文殊菩萨的清凉金色世界,就宛然现前了。 莲华生大士只见到在中国汉地的五台山上,宛若海印明镜一般明显现前;智慧圆满成就的文殊师利菩萨,就正如同《华严经》所授记一般,在被称为清凉山的圣地金刚窟中,率领着一万名伟大的菩萨众,精进地修行。 在这座外现为五台山,而内密却实为清净圣地的处所,一切智慧怙主文殊师利菩萨宛转在此山中示现教化。 文殊师利菩萨,全身金光万丈,从无生的法界当中,依诸佛智慧圆满示现,在清净的莲花藏世界海当中,自在游戏,教化一切众生,并以五台山作为随缘教化的根本要地。 他具足一切清净,不染一切世俗的污秽。 他右手举起智慧的宝剑,左手捧着代表一切智慧的经典,而梳卷出具足智慧清净的乌巴拉花;他的顶髻隐隐现出青靛色的光芒,如虹光般闪烁;整个身体在五彩虹光当中,自在地隐没。 智慧怙主文殊师利菩萨,在观察汉地的因缘之后,了悟到必须以世俗谛的星相、卜筮来作为缘起教化此地众生的方便;所以在此,他就将一切的天文、易数乃至种种算术、数学,圆满地从他的清净心当中流出了。 事实上,莲华生大士更观察,到一切南瞻部洲的有情,也都是从文殊师利菩萨的清净教诲中,随闻了俗谛的天文易数,以及人间风水卜相等各种学问;而在广大的整个教学过程之中,由于文殊菩萨现观到:如果最殊胜的佛典没有宏扬,而只有世谛的教学,却得到大众的欢喜,如此一来,会使究竟的佛法逐渐地淹没。 所以文殊菩萨经由仔细思维的结果,就将所有天文星相,占卜易数中最深密的经典,全部藏含在铜质的宝盒里,并埋藏于五台山的东北角之中。 莲华生大士观察至此,不禁为伟大的文殊菩萨的智慧赞叹不已。 此时观世音菩萨又再叮咛道:“吾子! 在久远恒长的教化当中,此时三界的众生,又逐渐地示现出寿命短促,疾病增多,而人的数量逐渐减少的恶劫之中了。 所有农人的庄稼,已经不能够丰收;而牧民的牲畜也日渐稀少;战争盛起,饥饿、百病兴起,使人间充满了愁苦。 你应当向文殊菩萨祈请具足世间的力量来救度众生。 ”观世音菩萨在如实的教诲之后,就刹那之间返回了普陀山光明中。 其实观世音菩萨的密义即是希望莲华生大士,能圆具一切世、出世间的广大智慧,就宛如在《华严经》中,究竟位的菩萨,也必须能够具足一切世谛的学问,才能导引这所有信仰世谛的行者,渐趋证入佛法;从俗谛中的逐渐导引,慢慢转入解脱的真谛,最后成就究竟的圆满佛智。 而为了使莲华生具足出世间悉地与世间悉地的成就,所以才要他从世俗谛的如幻数字因缘当中,体悟一切世出、世间都是究竟一如的实相境界;更从如幻无生的性空当中,含摄一切的妙法。 五台山是中国佛教的四大名山之一。 在人间的位置是位于山西省五台县东北,为五台山脉的主峰;山势雄伟,五峰耸立,峰顶平缓如台,因此得名。 又因山中气候清凉宜人,故又名清凉山。 其五峰分别为北台叶斗峰、西台挂月峰、南台锦绣峰、东台望海峰与中台翠岩峰。 五峰皆由中峰发脉,而以北峰最高,海拔三千余米。 佛陀在《文殊师利法宝藏陀罗尼经》告诉金刚密迹主菩萨说:“我灭度后,于此赡部洲东北方有国名大振那,其国中有山,号曰五顶。 文殊师利童子游行居住,为诸众生于中说法。 ”而《华严经? 菩萨住处品》也宣说文殊菩萨住于东北方的清凉山,领导着一万名大菩萨精进修行。 在汉代之前的中国,佛法尚未传入汉地,所以五台山的圣境,当然少人听闻。 当时五台山五百里内林木茂密,虎豹纵横其间,而五台山峰渺无路径,人迹罕通。 而住在平原的农夫们,每当远望五峰之时,都看到祥光焕发,神灯夜流,他们都认为这是神仙所居的地方。 而且自古相传,山中有仙人,头发结成五髻,身披三衣,有时独自一人,有时一群童子相随,游行在五峰山顶之上;远望十分清楚,而走近之时,就忽然消失了。 农夫多以为他们是素衣仙人。 在中国晋朝之时,赵无恤曾看到紫云瑞相,所以登于五台,见到了一位神仙,身穿素衣,容貌若紫金,十分的庄严;后来见到了《文殊宝藏经》才知道这位五髻的童子,是文殊菩萨的幻化。 另外,传说佛陀的亲子,亦即密行第一的罗睺罗尊者,也曾化迹在五台山上。 所以在五台山上有一首《赞肉身罗睺》的诗:罗睺尊者化身来, 十二年中在母胎。 昔日王宫修密行, 今时凡室作婴孩。 瑞严肉髻同千圣, 相好真容现五台。 能与众生无限福, 世人咸共舍珍财。 而佛陀的真身舍利更在无忧王时,就传说已在此建立舍利塔。 所以五台山上有阿育王塔,其赞诵为:如来真塔育王明, 分布阎浮八万城。 震旦五峰添圣化, 满朝七日放光明。 云霄感得楼台观, 宝刹标题善住名。 无限梵香诸道俗, 龙华三会必同住。 可见得五台山圣地,也是佛陀真身与诸圣者所欢喜之地。 五台山在密义上,即是文殊菩萨自身;五台宛若文殊菩萨的五髻,也代表着诸佛如来的五种佛智。 《清凉山志》上记载,东汉明帝时,已有迦叶摩腾来到此山建立灵鹫寺;而且自北魏孝文帝游中台时创建了大孚灵鹫寺后,至盛唐时山中的寺院已有三百六十座。 历代以来有许多修行人在此成就,来自印度、中国西藏的朝礼者,更是络绎不绝,菩萨化现圣迹更是不可计数。 而隋文帝更曾因感应下诏在五台山的五峰山顶上建寺,供奉五种文殊的化身,即:东台一望海寺一聪明文殊菩萨南台一普济寺一智慧文殊菩萨西台一法雷寺一狮子文殊菩萨北台一灵应寺一无垢文殊菩萨中台一演教寺一孺童文殊菩萨恒年献祭至今不绝。 莲华生大士在怙主大悲观世音的教诲下,幻变为众生之祖大梵天王,具足四面二臂,右手结着施无畏印,左手持着法-轮,来到了五台山上。 他只见到半空山麓之上,没有广大的林木,只有细软如绵的香草。 而五台之上的溪壑之间,生有赤色的小树及各种异草杂花,不可称记;尤其灵芝神药遍满山间,食者能开启广大的智慧。 莲华生大士在五台山中广览了灵山净气,心中十分地欢喜。 这时,忽然远远地传来嘹亮的歌声,抬头一望,只见一群童子一面嬉戏,一面唱着:大圣堂,非常地。 左右龙盘,为有台相倚。 岩岫嵯峨朝圣地。 花木芬芳,菩萨多灵异。 面慈悲,心欢喜。 西国真真僧,远远来瞻礼。 瑞彩时时岩下起。 福祚当今,万古千秋岁。 上中台,盘道远。 万仞迢迢,仿佛过天半。 宝石山岩光灿烂。 瑞草名花,似锦堪游玩。 玉花池,金沙畔。 冰窟千年,到者身心战。 合掌望空重发愿。 五色祥云,一日一回现。 上东台,过北斗。 望见浮叶,海伴龙神抖。 雨雪相和更霖薮。 雾卷龙收,化现千般有。 吉祥鸟,狮子吼。 闻声孤宜,便往那边走。 才念文殊三五口。 大圣慈悲,方便来相救。 上北台,登崄道。 石径峻层,缓步行多少。 遍地名花唯软草。 定水潜流,一日三回到。 骆驼墕,风眇眇。 来往巡游,须是身心好。 罗汉岩前观奈何。 不敢久停,为有神龙澡。 上西台,真圣境。 阿耨池边,好似金桥影。 两道圆光明似镜。 一朵香山,嶂屼堪吟咏。 狮子踪,深印定。 功德泉中,甘露常清净。 菩萨行时龙众请。 居士谈扬,为有天人听。 上南台,林岭别。 媚境孤高,岩下观星月。 远眺霞方情思悦。 不听神钟,感贵捻香爇。 蜀锦花,银丝结。 供养诸天,涵箔无人折。 惭愧尘劳罪消灭。 福寿延年,为见真菩萨。 莲华生大士听着这群可爱童子的歌声,音声悦耳,宛若天乐鸣空,不觉坐于岩石之上,心中思维:“这歌声隐约透露相迎之意,这应当是文殊菩萨已了知我的来意了吧! ”童子们嘻嘻笑笑地来到化身为四面二臂大梵天王的莲华生大士前,十分欢喜地逗弄他的天衣、法器。 其中上首的童子,微笑地向莲华生大士说道:“梵天主! 大圣已经知道你来了,特别派我们前来迎接你;大圣是永远的童子,欢喜带着我们一起嬉戏,安住在童真三昧当中,希望你不要见怪与拘束。 ”“圣者! 其实我也是安住于童真位的行者,与你等是完全相应的。 ”“那太好了,大圣要我们先带着你遍游清凉山的金色世界,请你体解金刚圣地的因缘。 ”说着,就牵着莲华生大士的手,引步向前,其他童子也嘻嘻哈哈地争相拉着他的手臂,牵不到的只好牵着他的衣服,去游历五台圣境了。 他们唱着:游五台 游五台国里何物最惟高 游五台须弥山上最惟高 游五台七宝山里最能明 香花供养佛弥陀佛国甚快乐 游五台舍利佛国最饶人 香花供养佛太子六年持苦行 游五台餐松茹柏链其身 香花供养佛六时行念波罗密 游五台夜乃转读大乘经 香花供养佛文殊普贤相对问 游五台八万徒众竟来听 香花供养佛娑婆众生多五浊 游五台文殊师利下生来 香花供养佛努力前头心决定 游五台莫退菩提萨埵身 香花供养佛莲华生大士一路上见到五台峰顶,岁积坚冰,飞云清凉毫无炎暑。 而五峰耸出,顶上并无林木,宛若垒土成台一般,十分奇特庄严。 这时,上首童子忽然看到地上一朵宛若宝莲的花,欢喜地告诉莲华生大士说:“这是金芙蓉花,只有五台山上才有生长,其他地方则没有,可以说是陆上的莲华生了。 ”莲华生大士仔细地观察金芙蓉花,确实珍贵殊胜,端严无上,宛如清净佛智一般。 莲华生大士问道:“除了金芙蓉花之外,是否还有其他殊胜的花呢? ”。 “五台山上特有的名花共有八种,就宛如法界胎藏的八瓣宝莲一般。 五台山的菊花,昼开夜合殊胜无比,是第一种名花;而金芙蓉可称为陆上宝莲。 另有宛如天注花雨、云流妙香的百枝花及零苓香花;还有能驱众邪,所谓“神诃诸怖远,僧定百魔休;一夜生灵草,犹令鬼见愁”的鬼见愁花;五百罗汉在中台结夏安居,遗留下钵囊所幻化的钵囊花;具足吉祥的大吉玉仙花;具有天地灵气的天花等八种。 这是因为大圣加持,才有这些殊胜的名花。 ”“除了这些名花之外,尚有哪些灵物呢? ”“名花之外,当然有异草。 如鸡足草、菩萨线草、瞢□草,都是奇特无比。 五台山上更有二十五种珍贵的药草,极为灵效,如茯苓、长松、黄耆、黄精、天麻、百合等等,更有天然灵秀的钟乳药石。 所以就是凡夫俗子,长住此地,也能长寿自在的。 ”“五台山除了外相所显现的五峰之外,其内义为何呢? ”“五台的五峰,即是如来五智,亦是五方佛五智如来的表征。 所以五台山密意亦即金刚峰顶,即是金刚法界宫,亦是五方佛的净土。 这也是文殊菩萨顶上现起五髻五智的标帜,同时,亦表征大圣文殊具足如来五眼,圆证三世诸佛之究竟。 ”莲华生大士与诸童子,虽然漫步游历,但神通威力,依旧不可思议,所以往来登顶无比自在。 他们登上东台之时,只见峰顶入于云霄,宛如鳌背一般。 安立峰顶,心澄气爽;东望明霞,犹如明镜,如观大海。 所以中国宋朝的宰相张商英曾经咏赞东台说:迢迢云水陟峰峦,渐觉天低宇宙宽。 东北分明观大海,西南咫尺望长安。 圆光化现珠千颗,旭日初升火一团。 风雨每从岩下起,那罗洞里有龙蟠。 登上了南台时,只见山峰耸峭,烟光凝翠,而细草杂花千峦弥满,宛若铺上锦锻一般。 “南台宛若锦绣,所以又名为锦绣峰。 这里在大圣的加持下,可说是‘临池为鸟皆称佛,虎狼狮子念弥陀’。 而金芙蓉花在此长得最可爱了。 ”童子们笑嘻嘻地摘下了一朵宛若心莲的金芙蓉花,供养莲华生大士。 这座南台真可说是:披云蹑雪上南台,北望清凉眼豁开,一片烟霞笼紫府,万年松径锁莓苔。 人游灵境涉溪去,我访真容蹋顶来。 前后三三知者少,衲僧到此甚徘徊。 “西台又名挂月峰,每当月将西沉时,月坠峰巅,宛若悬镜一般,所以才有此名。 此峰山上泉水极多而甘美,宛如极乐世界的八功德水。 ”童子们向莲华生大士介绍西台之后,又掬起北台的八功德水,供养莲华生大士;大士尝之,确实甘美。 难怪有诗赞道:宝台高峻近穹苍,狮子遗踪八水旁。 五色云中游上界,九重天外看西方。 三时雨洒龙宫冷,一夜风飘月桂香。 土石尚能消罪障,何劳菩萨放神光。 北台是五峰中最高之处,从山下仰望,峰巅宛若上摩七星斗勺一般。 当莲华生大士一行游历到半山之时,忽然风云雷雨,齐鸣骤下;他们感觉十分有趣,而骤然升顶,见顶上却是晴空万里。 原来此处即为龙王的宫殿,龙王特地朝礼莲华生大士。 在峰顶之上,东望海气,北眺漠烟,使人顿生无常悲凄之感。 上首童子说道:“在此山顶,俯仰大观世界,更觉此生微茫虚幻,只有一心精进修证佛智,才是惟一的路径。 ”莲华生大士深有同感。 所以有诗咏赞北台说:北台高峻碧崔嵬,多少游人到便回。 怕见目前生地狱,愁闻耳畔发风雷。 七星每夜沾峰顶,六出长年积涧杯。 若遇黑龙奋霹雳,人间妄念自然灰。 莲华生大士登在中台之上,只见到巅峦雄广旷阔,而翠绿云霭浮空,十分美丽。 童子说:“中台有五条溪流发源于此。 南面远眺晋阳,北面俯视沙漠,十分壮阔庄严。 ”中台如此的被赞诵着:中台岌岌最堪观,四面林峰拥翠峦。 万壑松声心地响,数条山色骨毛寒。 重重燕水东南阔,漠漠黄沙西北宽。 总信文殊归向者,大家高步白云端。 “其实五台山的清凉世界是大圣文殊菩萨遍化神通示现世间的。 大圣或现大身遍满法界,或现小身密于微尘,都是为圆满教化众生成佛啊! ”童子如实地导引莲华生大士体解五台的圣境,就如同诗中所言:五顶嵯峨按太虚,就中偏称我师居。 毒龙池畔云生燥,猛虎岩前客过疏。 冰雪满山银点缀,香花遍地锦铺舒。 展开坐具长三尺,已占山河五百余。 这无边的法界,其实即是文殊菩萨的法座罢了。 “大圣正在金刚窟中等候着您,我们现在回去礼拜吧! ”众童子们引领着莲华生大士来到了金刚窟外,从外相中只是隐然有光明溢出,并无法看出有何异相。 但在文殊菩萨的秘密加持之下,豁然进入了这座万圣所居的秘密净土,广大庄严宛如金刚法界宫一般。 这时大圣文殊菩萨正端坐在狮王宝座之上说:“善来心子! 我已经等你很久了。 你随同这些顽皮的童子们,遍历五峰,到底有什么心得呢? ”莲华生大士所化现的梵天王向文殊顶礼并回答道:“大圣! 我十分欢喜自在,并体悟到内密的自身,外显的五台山乃至一切法界,都是诸佛五智自然的流露。 为了大悲周遍法界,所以您寓悲于智,示现了不可思议的缘起教化。 ”“是的,你完全了悟法界的心意及其体相妙用啊! 你到此处有何祈求呢? ”“一切智慧的怙主文殊师利菩萨! 我会前来殊胜的五台山,是由于大悲无畏的观世音菩萨的启发而来,希望能依止您学习一切世间星相、卜筮等学问的究竟。 虽然一切的星相卜筮、算术之学,并非了义的圣谛,但是眼前一切众生,有着种种痛苦,饥荒战争、百病兴起的时候,如果能够改变世间的因缘外相,或许能使众生稍为吉祥安住。 “虽然就了义上说,一切因缘果报的事实,是从来不会因为卜算吉凶而有所变化的,但是经过了这样的调整之后,或许众生在短暂的时间中,能够使身心稍微安住,心志不致完全混乱。 那么,也就能够让他先从世谛当中获得信心,然后慢慢地导引他们趣入圣谛,而究竟圆满成佛。 “所以,虽然这些算术之学,并非究竟实相的第一谛,但是为了导引苦难众生的缘故,还是可以方便接引。 而一位圆满的菩萨行者,对于所有的法门,更应该发心学习,这就是‘法门无量誓愿学’的愿力啊! “我现在为了利益一切有情的缘故,诚恳地祈请您,能将一切伏藏的星相、天文、 卜筮、算术等圆满的教典,全部发掘出来,教化所有的弟子,使他们能够安住在世谛当中一切吉祥,不要有所违恼,并且依此逐渐修持佛法,最后圆满究竟的佛果。 ”此时由诸佛无上尊胜的顶髻妙智所示现的佛顶尊胜佛母正安坐在文殊大圣的座旁,她的全身清净明空,流转着五色的虹光,具有着无边的广大的威神力,为一切众生所依止,并能灭罪生善、净除业障、破地狱障,示现为延命增寿的长寿依怙。 这时她也向文殊菩萨祈请道:“大圣! 当年四罽宾国的佛陀波利比丘,从天竺来到五台山礼谒金刚窟祈求拜见你时,你在当时化身为老翁,激励他回到天竺迎请《佛顶尊胜陀罗尼》的梵经,所以我才有因缘示现在汉地中土,从事广大的度生事业。 当年,由于你的因缘,使我从法界中示现于此;并常住五台化现。 现在,我见到众生的无边苦难,也祈望你应允佛子莲华生的祈请,用无上大悲的智慧来开启甚深的伏藏,救度众生啊! ”这时化现安住于东台那吉祥罗延窟的德叉迦安止龙王(Taksakonagaraja),抬起具足佛法正行的七头龙首,向文殊师利菩萨顶礼说:“大圣! 莲华生大士乃是经由大悲怙主观世音菩萨的策励,为了众生的光明幸福而来,我等祈请大圣能开启甚深的缘起秘藏,来救助无边的众生。 我等八大龙王乃至一切龙众,都誓愿拥护这一切伏藏。 ”在金刚窟中的圣众,乃至无边的佛光旋流,一切空行、护法都至心地为莲华生大士向大圣文殊祈请。 这时文殊师利菩萨的脸上绽放出了智慧的微笑,从微笑当中,散发出无边的智慧光芒,而说道:“具足幻化的心子莲华生! 你现在示现为四面二臂的大梵天王,具有吉祥缘起的秘义。 你现在是代表一切众生之祖,代表着一切众生来向我祈请。 现在要掘取这些天文、星相、卜筮、风水、易数等伏藏,我也很欢喜。 其实我并没有任何吝法的意思。 我以前会将这些法本埋藏起来,是因为众生的根基浅薄,到最后只欢喜这些幻化的世间法,而忘失修习究竟的佛法;为了拨正他们的心念缘故,才将这些看起来十分玄秘的命理算数埋藏起来。 但是现在为了众生的利益,我将特别允许你发掘这些伏藏。 ”于是文殊师利菩萨,就用手指着五台山的东北方,刹那间从埋藏伏藏的地方,忽然示现出一匹天马,拉着青靛色所制成的皮帐篷出现。 这匹天马拉着帐篷,飞空来到了文殊菩萨身前。 大圣文殊打开了这个皮制的帐篷,代表一切众生幻相因缘的八万四千部的算数易学,及天文星相等种种的教典,放出金色的光明显在大众眼前。 此时四面二臂的世间之祖,大梵天王莲华生大士,双手合掌向文殊师利菩萨祈请,希望大圣开启具足一切世谛的学问。 这时,文殊师利菩萨打开教典,刹那之间无限的虹光旋绕而出,显示出这些典籍的成立因缘。 在光明的幻化中,只见无所不知的大智者文殊师利菩萨为了众生的利益来到了五台山。 但是无知的世间空行、世神与龙众,却忿怒地包围着他,向他展开极其猛烈的攻击。 刹那之间,风雨雷电天地变色,宇宙中生起了可怖的幻影。 大圣文殊菩萨这时安住在法界遍空三摩地之中,所有的幻变攻击,都宛如举刀割空一般,毫无所碍。 这时,所有的空行、世神、龙王们,都惭愧地皈依了大圣文殊菩萨。 这时文殊菩萨从法界寂灭三昧之中,现起了无边的空界,从空界中生起黑色□字放光遍照法界,化成半月形的风轮;在风轮之上现起白色□字,放光遍照法界,化成大智乳海。 这时文殊菩萨口吐了一滴大悲甘露在海中。 这时法尔生起寂静与行业的力量,而幻生为白、赤公母两只乌龟,在赤白明点的交运之下,出生了黄金的金蛋;从金蛋生出了头朝南方,而尾朝北方的大金龟。 大金龟的四肢朝着四方延伸而去,出生了法界的密相,这密相示现了阴阳八卦的密意;而金龟的壳上则现起了九格的九宫。 这时,从佛陀智顶所幻化的佛顶尊胜佛母,现身在大圣文殊菩萨之前。 文殊菩萨手捧着大金龟,以大金龟的缘起身相,开始宣说世间缘起的幻相:“一切缘起法界是由地、水、火、风、空五大五轮所构成,而其依上之处则为我们的心识,所以总明为六大。 五大与心识之间互为依止。 心识是法界五大的胎藏,亦名为佛性、如来藏;依心的正智导引,我们才解法尔成佛,名为金刚、大法身。 而五大的体德是心识的胎藏,是法性、法界;心识了悟五大的体德,才能圆满成佛,亦名为金刚、大法身。 所以六大相互依止、成就金胎圆满。 而世间从法界出生,又不离法界,这就是诸法实相。 在缘起的世界中,从空大出生风大,风大持水大,由水大持地大金界,其化现即为大金龟,亦即为大金龟;依大金龟的幻变力,而支持世间种种依止处外及万象。 ”“由金轮所化现的大金龟如何生起种种幻变? ”“一切幻变,其实是我们的心意识与时、空、五大交会而成。 如果依建立的立体结构而言,是地、水、火、风、空五轮。 但是如果从大地金轮所现起大金龟观察,则为太极阴阳、四象八卦与九宫、星曜;而其世界生成运作,为身内五脏的作用,则是金、木、水、火、土等五行的生克变化。 “法界众生与宇宙万象,如果不是成证解脱涅槃,都会在这些幻变的轨则当中。 所以,依此可以出生一切命理、易数、星相、卜卦等一切方便,来观察宇宙与人生的变化轨则。 这是极简易而至复杂的世间缘起幻相法门,奥秘玄要,只有一心才能够穷尽乾坤究竟。 ”当时,文殊菩萨为了教导众生,先从世间因缘生起信心,而修习佛法以达解脱。 所以就以大金龟为缘起,宣说了大金鉴法七部本续,其间包含着命相、星曜之学二万一千部、阴相之学二万一千部、和合之学二万一千部、风水之学二万一千部,共有八万四千部。 这时有些有情众生,由于听闻了这些星相卜命之学,十分地玄秘精进,都沉溺在俗谛的方术之中,而忘失了修习佛法,解脱生死的根本。 这时,大圣文殊菩萨观察到这样的情景,十分的失望,心想:“我创立这些世谛方术是为了使众生幸福,然后修习佛法,以得解脱;谁知反而使众生背道而驰,追逐于世谛方术而忘失了佛法。 我如果不将这些星命、卜算、世谛方术的精要祛除,佛法将难以兴起。 ”于是才会将八万四千部的世谛方术之书,藏在铜质宝盆中,伏藏在五台山的东北角。 这时,所有的幻变影相,刹那之间又融入了教典之中。 这时莲华生大士一回神,就听到文殊师利菩萨说道:“你明白了吗? ”莲华生大士回答说:“明白了。 ”然后庄严尊重地礼拜请法。 文殊师利菩萨又说道:“一切众生最祈望的莫过长生不老,所以一切延命长寿的法门,都是他们所最欣喜的。 因此,首先要教授你能够延续寿命的无上十部教典。 ”另外为了使众生了悟善恶业行的因果,又将授予莲华生大士能够评秤一切业行的六十部教典及能够宛如积聚树木资粮的九部教典,还有示现一切困难以及了知一切困难因缘的九部教典;以及一切风水、卜算、占相的以及阴宅、阳宅等风水之学。 于是,文殊菩萨将一切天文、地理、阴阳、五行、星命、占相等所有的学问,都全部教授与莲华生。 这里面也含藏着汉地所示现相关的一切易数命理、九宫八卦、河图洛书、五行变化的玄学深密教化。 文殊菩萨从这世间外部典籍的缘起,逐渐宣讲到所有佛法的内义,将法界究竟象征的幻化外相,所相关的易占、卜筮之理完全统合了。 并且他从外续、内续、密续到密密心续,以及总持一切的圆满续部都贯彻一如。 现在从世间的算命教典,穷究到空行命算的续典,乃至金刚秘密的续典,这一切学问都如实地流入莲华生大士的心中。 莲华生大士于是了悟:“从究竟的密意而言,一切世间的外相象征即是法界所显的体性,是从如幻空性当中所究竟现起的。 所以一切现象的象征密意,还是会归于到法性之中,这是因为体性如幻的缘故。 所以我们如果能够了知这些卜筮、星相、天文、地理、风水、阴阳、五行与相命等所有的方术,其实只是法界幻化中的现象而已。 我们如果不执着,能够以精进的菩提心念,来总摄这一切世间的如幻现象,那么佛法与世谛,在此也能够得到融摄,我们也能善巧地运用这些幻化的妙术;但是如果我们心一生执着,就成为世间法,反而是解脱的障碍了。 ”莲华生大士圆满地体悟一切文殊菩萨的所有教学之后,从化现的大梵天王的四个脸上,示现了四部的教学。 东边的白脸宣说现前众生星宿命相奥义的一切学问;北边的黑脸是宣说一切阴命、鬼众的学问;西边的红脸说明一切世间因缘嫁娶,相应于生生不息的学问;而南边的黄脸是宣讲一切天文、地理、风水的学问。 而这四者摄合为一就是圆具的大梵天王,从智慧当中,统摄世谛的占卜方术之学。 因为是以智慧发起的缘故,所以不只帮助众生消除现世的苦恼,而且能够现前消除一切无明成证解脱;因为如幻故,所以能够如幻地定义这一切学问,来作为计算世间因缘的方便而不生起执着。 也只有如此,真实的智慧才能够在其中示现,这也是文殊菩萨教化世谛方术的真实目的。 莲华生大士在五台山随从文殊菩萨学习了这些世谛的天文地理、阴阳五行、星命占相的艺术之后,又回到了印度。 当时印度边陲的人民,酷好杀生,在靠近汉地之处,有一座城市,因为住满了极凶恶之辈,所以这座城市也叫做有罪的屠夫城。 莲华生大士来到了此处,仍要继续以他无量方便来度化、利益众生,但是他如何来调伏这些极为凶恶的众生呢? 请看下回分解。 发布时间:2024-06-20 13:15:42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96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