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人一生的福报是有定数的 内容: 有句话说得好:浪费是极大的犯罪。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人们常提起这句话,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在人们的记忆里这句至理名言被逐渐淡忘,以致社会生活中的浪费现象比比皆是,尤其是生活中出现很多肆意浪费粮食的现象:在家庭中,剩下的饭菜被毫不吝惜地倒掉;在宾馆里、饭店中,许多未曾动过的高档饭菜被倾倒在垃圾桶中;尤其在用公款请客时,大量吃不完的饭菜被浪费的现象屡见不鲜。 现在的年轻人很难理解父辈们生活的艰苦与节俭。 生活富裕起来的人们对“浪费”这两个字很麻木,认为自己的生活好起来了,有钱浪费一点没关系。 然而,浪费粮食的行为是对社会和自己极不负责任的行为。 既对不起辛勤劳作的农民,也浪费了国家的资源,更削减了自己有限的福报,并造下了三涂的恶因。 粮食是农民辛辛苦苦种出来的。 “锄禾日当午,汗滴和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首古诗对我们来说耳熟能详,几乎每个人从小就都会背诵,它勾画出农民头顶烈日、脸朝黄土背朝天在田里耕作的场景,它让我们明白了稼穑之艰难的道理。 有一次,朋友们一起聚餐,在饭桌上,一位从小在城市长大、后从机关到农村挂职锻炼的朋友提醒大家说:我们一定要把饭吃完,千万不能剩。 我在农村工作了一年,深深体会到农民耕作的不易。 我们可以将吃不完的饭菜带回家。 她说得很对,没有去过农村的人,对农民种粮的艰辛没有切身的体会。 每一粒粮食都要经过春耕、夏长、秋收、冬藏过程,都凝聚着农民的血汗,它不仅是农民的劳动果实,而且是国家的资源。 实际上,我国现在还不富裕,在一些贫困地区还有将近3000万人尚未解决温饱问题。 人皆有食,也并不是地球上每个公民都曾实现了的梦想。 世界性缺粮的状况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得到根本转变。 因此,浪费一粒粮食是很可耻的行为。 另外,节俭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古人说过,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自古至今,中华民族都提倡节俭的生活,虽然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但这种节俭美德不能丢弃。 浪费是一种贫贱的行为。 一个人的高贵不在于他的富有,而在于他高尚的行为。 许多外国人生活很富有,但生活上很节俭,从不浪费。 他们说:珍惜上帝赐给食物,我们要感恩,不丢弃一粒米,浪费一滴水。 从佛学的角度说,浪费是削减福报的行为,为自己埋下了恶因。 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并不珍惜一个馒头、一碗米饭、一张纸或一杯水,认为扔掉这么一点东西是区区小事。 可是,我们今天浪费一点,明天浪费一点,一生积累下来就是不小的数目。 浪费严重的人,下一世一定吃不饱饭或到恶鬼道投生,受到忍饥挨饿的果报。 有人为显示自己的富有,任意挥霍财富,下一世就一定是个贫贱之人。 看到人们浪费的现象,真的为他们不懂这因果而着急。 人在世界上,如果每天浪费所拥有的东西,哪怕是一粒米,都要减掉一些自己的福寿。 人的一生能“吃”多少、能“用”多少都是有定数的,不是我们有钱就可随便浪费消耗的。 人起心动念都有因果,何况是浪费呢? 人们常说,头上三尺有神灵。 我们每天的行为和所思所想的都有神灵给记录下来。 我们千万别自作聪明不信因果。 古大德和佛菩萨说的一切都是真实不虚的,我们要谨慎从之,不可做掩耳盗铃的傻事。 发布时间:2024-06-18 11:08:39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96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