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佛教中的“菩萨”究竟指的是什么意思? 内容: 菩萨,是“菩提萨”的略称。 在梵文中,意为“觉有情”,“道众生”、“道心众生”,指成就众生,有天上觉悟的慈悲者。 按大乘佛教修行并于将来可以成就佛果位的修行者,亦称菩萨。 其修行只有“自觉”和“觉他”二品位,缺“觉行圆满”,成就次于佛。 佛典上常提到的菩萨有:弥勒、文殊、普贤、观世音、大势至等。 对大乘僧侣或居士,有时也可以尊称为菩萨,如印度大乘佛教学者龙树、世亲等,也被称作菩萨。 同时菩萨译为“开士、大士、圣士、法臣”等名称。 如把观音菩萨称为“观音大士”,把普贤菩萨称为“普贤圣士”。 在佛教初创的小乘时期,仅把释迦牟尼累世修行的前身和尚无成佛的悉达多王子称为菩萨。 大乘佛教创立后,根据“人人具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的理论,把凡是立下宏愿,上求佛道,下化众生都都称之为菩萨。 后来这个名称更加扩大化、世俗化,人们把那些精通佛法,德高望众的寺院高僧和在家居士也称作菩萨。 菩萨的任务是将所有轮回中的众生度化成佛。 即指「以智上求无上菩提,以悲下化众生」,修诸波罗蜜行,於未来成就佛果之修行者;亦即自利利他二行圆满、勇猛求菩提者。 简言之,求大菩提的有情;发了菩提心就是「菩萨」。 何谓发菩提心? 广说如四弘誓愿∶「无边众生誓愿度,无尽烦恼誓愿断,无量法门誓愿学,无上佛道誓愿成。」但是发菩提心,并非偶然想起成佛利生,而是要一番修习,达到坚固成就的。 又《佛地论》有三义∶「1. 谓诸萨求菩提故。 2. 缘菩提萨为境,故名菩萨,具足自利利他,大愿求大菩提利有情故。 3. 萨是勇猛义,精进勇猛求大菩提,故名菩萨。」菩萨是修学大乘道的通称,从初学,久学到最後身菩萨,浅深万类。 但一般人总是想到观音、弥勒、文殊等大菩萨,这才不敢自称菩萨。 初发心菩萨,虽还没有大功德,可是已经是一切「众生之上首」;不但为凡夫,而且为二乘圣贤所尊敬。 菩萨有多种分类,除依悟解之浅深而有不同之菩萨阶位外,《菩萨地持经》卷八菩萨功德品亦举出菩萨有十种∶1. 种性-未得净心。 2. 入-发心修学。 3. 未净-已入而未达净心地。 4. 净-入净心地。 5. 未熟-净者未入毕竟地。 6. 熟-入毕竟地。 7. 未定-熟者未入定地。 8. 定-已入定地。 9. 一生-次第得无上菩提。 10. 最後身-此生得无上菩提。 此外,复分在家与出家、生身与法身、退转与不退转··等。 一念恶即此岸,一念善即彼岸,善恶皆抛即菩萨。 菩萨修六度之行,称作「菩萨行」;以达佛果为目的之教,称为「菩萨乘」;菩萨应持之戒,称为「菩萨戒」。 从最初的发心发愿,直到成佛为止,都可称为菩萨,所以有凡夫菩萨与贤圣菩萨的不同。 通常在佛经中所说的菩萨,都是指圣位菩萨,菩萨共分五十二个阶位,只有十二个阶位是圣人,那就是从初地到十地,加上等觉、妙觉。 其实,妙觉菩萨就是佛,等觉菩萨是即将成佛的大菩萨。 中国人最熟悉的观世音、大势至、文殊、普贤、弥勒、地藏等,便是等觉位的大菩萨。 菩萨是众生成佛的必经身份,众生要成佛,必须先发大愿心,最主要的有四条,称为四宏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们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可见,要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菩萨,并不容易! 发布时间:2024-06-18 10:49:36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96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