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佛教的般若论和其重要的意义 内容: 佛教的般若论和其重要的意义佛法的中心是什么? 佛法的中心,便是般若。 般若是什么呢? 缘起性空。 缘起跟性空的关系怎么样? 因为是缘起的,没有自性的,它靠许多的缘合拢来现一个假象,这个假象跟那个缘却不是一个东西,它别的有它的姿态、别的有它的效果,看起来就像有别的一个法出来了,可是,它本身没有自性的,这个缘起当下就含着性空的道理在里面。 所以咱们说佛法的中心,全部佛法讲来讲去,它中心点讲什么? “缘起性空”,便是这句话。 咱们佛学院入学考试的时分常常要出这个标题,来考试的学生,当然是学习过一些释教教理了,那么先问问他:你学过佛法,究竟佛法的中心在哪里? 释教理论的中心在什么地方? 缘起性空。 什么东西都是从缘起性空这个准则里打开来的。 缘起的姿态许多。 讲原始释教,便是用十二缘起。 在讲义中有一个表,就介绍了四种缘起:剎那缘起、连缚缘起、分位缘起、远续缘起。 在原始释教里面,缘起至少有这么四种。 后来发展到大乘释教,还有中观的“受用缘起”、唯识的“阿赖耶缘起”、华严宗的“法界缘起”,许多。 每一个宗派的理论体系都有一种缘起的理论掺在里面,每一个宗派都不同。 咱们把缘起的道理知道了,佛法的中心也就知道了,所以这个很重要,咱们在这儿就要仔细地学一下。 咱们学《心经》,便是期望有点收成,这缘起的道理便是一个重点,咱们来讲一下。 学过之后,今后讲到缘起,心里就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概念了。 讲缘起,主要是破“我”,一方面从破“我”(人我)下手,在此之上再进一步破法(法我),把人、法两个固执破掉,释教的主旨也就在这儿。 释教学了那么多,为什么? 便是破掉补特伽罗的人我,再破掉全部法自性的法我,这个达到了,也就成佛了。 人我的空达到之后成阿罗汉,法我的空证到之后就成佛了。 咱们修行的意图也就在此,咱们学教,教理的中心也就在这儿。 佛祖出生。 说般若之法。 教人修行。 必以般若为本。 般若梵语。 华言才智。 以此才智。 乃吾人本有之佛性。 又云自心。 又云自性。 此体原本无染。 故曰清净。 原本不昧。 故曰光亮。 原本广阔包容。 故曰虚空。 原本无妄。 故曰一真。 原本不动不变。 故曰真如。 又曰如如。 原本圆满无所不照。 故曰圆觉。 原本寂灭。 故曰涅槃。 此在诸佛圆证。 故称为大觉。 又曰菩提。 诸佛用之。 故为神通妙用。 菩萨修之。 名为妙行。 二乘得之。 名为摆脱。 凡夫迷之。 则为梦想业识。 发而用之。 则为贪嗔痴爱骄谄诈骗。 造之为业。 则为淫为杀为盗为妄。 所取之果。 则为刀为锯为铁为磨。 甚至镬汤罏炭种种苦具。 皆从此心之所变现。 正若醒人无事。 种种乐境。 皆在目前。 少时昏睡冷静。 遽然梦在地狱。 种种苦具事。 一时备受辛酸楚毒。 尴尬难忍。 正当求救而不行得。 时堂前坐客喧闹未息。 随有惊觉。 嗟叹而起。 视其欢娱之境居然在目。 而酒尚温肴尚热也。 枕席之地未离。 苦乐之境顿别。 要之乐向外来。 苦从中出。 由是观之。 天堂地狱之说。 仿佛呈现于自心。 又岂为幻怪哉。 是皆迷自心之所至耳。 经云。 自心取自心。 非幻成幻法。 又曰。 三界上下法。 唯是专心作。 以此观之。 岂独佛法说专心。 从上圣贤甚至全部九流异术。 极而言之。 至于有情无情。 无不从此专心之所树立。 但有大小多寡善恶邪正明昧之不同。 所用之各异耳。 故曰。 山河大地。 全露法王身。 鳞甲茸毛。 普现色身三昧。 此皆般若之真光。 吾人自心之影事也。 吾人本有之心体。 原本广阔包容。 清净光亮之若此。 目前交织杂沓陈列于四围者。 种种境地色相。 又皆吾心所现之若彼。 吾人有此而不知固可哀矣。 并且误取自心。 以为贪爱之乐地。 目悦之于美色。 耳悦之于淫声。 鼻悦之香。 舌悦之味。 身悦之触。 心悦之法。 又皆自心所出。 又取之而为欢为乐。 为贪嗔痴。 为淫杀盗妄。 而造作种种幻业。 又招未来三途之剧苦。 如人梦游而不觉。 可不大哀欤。 以其此心与诸佛同体无二。 历代祖师悟明而不异者。 独吾人具足而不知。 如幻子逃逝而忘归。 父母思而搜讨之。 所以释迦出生。 达磨西来。 甚至曹溪所说三十余年。 诸于流衍千七百则指示于人者。 尽此事也。 岂独老卢。 即白叟今日为司直所说者。 亦此事也。 司直与诸现前共闻见者。 亦此事也。 经云。 唯此一事实。 余二则非真。 是知此一事外。 皆成魔说。 为戏论耳。 是则诸佛全证若不出生。 则孤负众生。 诸祖悟之而不说法。 则孤负诸佛。 凡有闻者。 而不信不解不受不行。 则孤负自己。 负众生者慢。 负诸佛者堕。 负自己者痴。 斯则佛祖可负。 而自己不行负。 以其本有而不求。 具足而不善用。 譬如持珠作丐。 可不谓之大哀欤。 司直今者。 身婴尘海。 心堕迷途。 遽然猛省。 回头寻求此事。 是犹持珠之子。 耻与丐者为伍。 心心向人求自足之方。 白叟顿以此法直指向渠。 俨若指示衣底神珠。 原是司直固有。 亦非白叟把似。 以当人情世态也。 然此满意宝珠。 随求而应。 种种事业受用境地。 无不取足。 至若求其随应之方。 又在司直自心善互精勤。 克苦之力耳。 若果能自肯。 竭力自求。 一旦豁然了悟。 则将山河大地鳞介茸毛。 与夫三世诸佛。 历代祖师。 及尧臻周孔事业。 一口吸尽。 不假他力。 否则依然一梦想颠倒众生耳。 又何故称为大丈夫哉。 司直司直。 宁可上负佛祖。 下负白叟。 万万不行自负负君负亲也。 白叟今日所说般若。 皆从上佛祖心肠法门。 即与六祖大师开始所说。 不差一字。 第开始闻者。 唯尔一人。 既以一人而当旧日千二百众。 白叟欢欣不由。 故亦为说般若之法。 如吾佛祖所云。 如为一人。 很多亦然。 邓生持此自利利他。 未必不为广长舌也。 注:这是憨山大师给邓司直居士的一封信,所以文中的司直便是邓司直。 文中的老卢指的是六祖,俗姓卢。 世间智的世智才聪是有所知,是别离,别离是最坏的妄心。 知无所知,不是像傻瓜、白痴一样,也不是像木头、石头一样,凡事无动于衷,而是不加别离、不加取舍,好坏、长短、对错仍是了了分明,但好的不爱不取,坏的不憎不舍。 因为好坏无非是你的妄心别离,均是梦幻泡影,了不行得,又何必痴迷地被假相所惑,跟着外境滚动呢? 说到这儿,咱们不妨讲个故事。 从前有一个禅师四处云游参禅。 有一天,遽然下了雨,他就近躲到一个肉铺里避雨。 一瞬间,来了一个买肉的人,对老板说:“给我割一斤好肉,我全要瘦肉,不要肥的。 ”老板说:“好呵! 我这一刀切给你的都是瘦肉。 ”买主称心满意地走了。 过了一瞬间,又来了一个人说:“老板,我买一斤肥肉,炼油用,不要瘦肉。 ”老板说:“好! 给你一刀肥肉。 ”这人也称心而去了。 又来了一个人说:“老板,我要一斤又肥又瘦的五花肉。 ”老板说:“好,我给你切一刀肥瘦相半的好肉。 ”买主也称心而去。 老板说:“看呵! 我这儿块块都是好肉。 ”啊! 这个禅师听了,当下大悟。 确实,这个猪肉哪里为好、哪里是坏呢? 彻底是买肉人的心在别离。 而这别离心又是多年养成的习气所发生的知见。 你养成喜欢吃瘦肉的习气,就厌烦肥肉,所以说瘦肉好,肥肉欠好;他的习气是喜欢吃肥肉,就以为瘦肉欠好,肥肉好。 就像人们常说的:“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其实,瘦肉和肥肉,萝卜和青菜,事物的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之所以有好有坏,彻底是由于人的生活习气、人的喜恶而构成的梦想知见所造成的。 倘若习气消除了,梦想没有了,哪里还有好有坏呢? 有人会说:“东西没有好坏,人总不能说没有好坏吧? 有的人横行霸道,无恶不作;有的人老老实实,与人为善。 ”是的,人的行为确实有好坏之分。 在这方面,佛法从根本上揭示了人的身体、命运、环境等各自不相同的原因和由来,指明晰全部众生都在六道轮回的生命之流中生灭流通。 之所以万有不齐,苦乐贫富悬殊,因其间都遵从着一条因果规则。 “欲知宿世因,此生受者是”,此生的环境和遭遇,所受的果,是宿世所造的因。 “欲知来世果,此生作者是”,此生的所作所为,便是你来世所受的果报。 其中的因因果果虽然极端错综复杂,但正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规则一样,自因自果,作茧自缚,恰如其分,丝毫不差。 所以释教劝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利人便是自利,害人实是自害,咱们应该“随缘消旧业,更莫造新殃”。 因此,见了坏人,咱们也不要厌恨他、鄙视他,而是要劝告他、教育他,使他改恶向善、痛改前非。 若心里总是存着“这个人很坏”的见解,把这个人彻底除掉在外,又怎能改造他呢? 释教是积极向上的,其基点便是,全部众生都有佛性。 也便是说全部众生都可以成果为佛,是平等的。 可是成果的迟、早、快、慢,要看时节缘由而定了。 所以,学佛的人要心量大,要能容忍各式各样的众生,在成果别人的一起成果自己。 般若又分三种: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 文字般若:用文字言语来表达佛法的要义至理。 如三藏十二部经典、讲经说法等。 前面讲过,因佛性是无形无相的,无法描绘。 所以不行言说,说了即不是,故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但如一言不发,又怎能引初学者入门呢? 故又不得不于无言说处,说些义理,使初学者入门。 故文字般若,仅为表法方便。 修学者通过对文字言语的理解、思想,理解了佛法的义理,再起观照实修,这便是修法的闻、思、修全过程。 这儿还须阐明一下,用文字言语所表达的教义教理,是佛陀与佛门弟子的心髓,供后学者方便了彻实相妙理,以起实修观照,照见实相般若之体,而起度生之用,乃妙才智法宝也。 观照般若:从观照证悟实相开发出来的才智。 即观照全部有为和无为诸法俱不行得的才智。 比如:《心经》一开始就提出“观安闲菩萨”,这儿的“观”便是观照,它既不是用肉眼观看,更不是胸内肉团心的效果;既不是大脑神经的功能,也不是用第六认识去别离观想,而是无形无相之性的效果,即会集心力观照所修的法。 净土宗修念佛法门。 在念“南无阿弥陀佛”圣号的时分,修学者的眼耳鼻舌身意都须会集摄在这句佛号上,不使外驰。 佛号从心起而出于口,耳朵听得清清楚楚,才干摄住妄念而安然入定,才干收到念佛的成效。 这种口持耳闻的念佛法,是最好的观照念佛法。 因为耳闻便是心闻,心观照在佛号上,妄念天然不生。 印光大师在《念佛三昧摸象记》中言:若证明三昧之法,“有必要当念佛时,即念返观,专注一境,毋使外驰。 念念照顾心源,心心契合佛体。 返念自念,返观自观;即念即观,即观即念。 务使全念即观,念外无观;全观即念,观外无念。 ”才干证入念佛三昧。 所以,净土宗离不开观照。 再讲禅宗。 禅宗也离不开观照。 禅宗要参一句话头,要起疑情,使全身心都会集在话头的疑情上。 疑情起时,笼罩着全身,行不知行,坐不知坐,整个身心都凝到这个疑团里去了。 禅宗把这比喻为吞了一个栗棘蓬,吐也吐不出、咽也咽不下。 于妄念剿绝处,猛着精彩,才有好消息到来,这也便是观照。 再说密宗。 密宗修法是身口意三密加持。 身密,脚跏趺而坐,手结印不动。 口密,嘴巴连绵密密不停地持咒,而不行说话。 意密,便是思想、意念都会集在所持之咒上,像前面所说的念佛一样,口持心闻,即念即观,即观即念,这也是观照。 密宗修法许多,有观像法,观本尊法等等,这儿就不多谈了。 发布时间:2024-05-28 11:16:14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95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