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佛教禅理的意境和大师说禅理的意义 内容: 六祖慧能所代表的南禅,在初唐形成到盛唐,是最我国化的佛教,也是我国后来最兴盛的禅宗,唐代大文豪柳宗元在《曹溪六祖赐谥大鉴禅师碑》中所说,“凡言禅皆本曹溪”。 以神秀大师为代表的北禅宗在盛唐以后渐趋衰落,而以慧能为代表的南禅宗却蓬勃发展,以至后来形成了蔚为壮观的分灯禅,即“五家七宗”,成了我国禅宗的主流。 慧能(638 — 713年),本姓卢,客籍范阳(今北京涿县),因父“左降迁流岭南”而作了新州(今广东新兴县)百姓,早年丧父家境贫寒,卖柴为生。 一天闻人诵《金刚经》中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之句,有所悟。 遂问此经何处得来,诵经人答:“从黄梅弘忍禅师处得来。 ”慧能遂奔走风尘到黄梅东山投靠弘忍门下,深得五祖器重,传法袈裟与慧能。 后慧能南下,到广东四会隐居15年,唐高宗年间(676年)到广州法性寺(今光孝寺)剃度。 次年春到韶州宝林寺(今南华寺)开山传法37年,嗣法弟子有43人,他的言行被弟子法海汇编成《坛经》一书,此书有许多版别。 在我国佛教著作中,被称为“经”的只要慧能的《坛经》一种。 唐睿宗年间(713年),慧能圆寂,真身保存至今,供奉在广东南华寺。 慧能法偈有三种——《坛经》(敦煌本)记录两首:其一: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土。 其二: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 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土。 《坛经》(惠昕本)记一首: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原本无一物,何处有尘土。 六祖传法偈语:心地含诸种,普雨悉皆生。 彻悟华情已,菩提果自成。 慧能的禅法和理论会集在《坛经》一书中,《坛经》博学多才,内容无限丰厚。 慧能的禅法理论主要有心性论(包含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心便是佛等思维)、彻悟论、三无论(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佛法人间论,以及“外禅内定”、“定慧一体”、“对法思维”等思维。 法华玄义卷四上载有人间禅、出人间禅、出人间上上禅等三种禅之说。 其间,出人间上上禅复分为九种,即九种大禅。 对此,出人间禅有如下四种禅:(一)观禅,如九想、八背舍、八胜处、十全部处等,皆为观禅。 即观照不净等境相之禅。 (二)练禅,如九次序定。 即训练有漏之禅,使其成为清净之无漏禅。 (三)薰禅,如师子奋迅三昧。 即薰熟诸禅,使其灵通无碍、改变自在。 (四)修禅,又作顶禅。 即顺逆自在,超入超出之逾越三昧。 以上之四种禅简称为观练薰修。 其间以修禅为最殊胜。 又同书将根本旧禅、练禅、薰禅、修禅、九大禅等比喻为乳甚至醍醐等五味,而称四禅、四无量、四无色等三种禅定为十二门禅(露台宗仅言‘味等至’为十二门禅)。 此十二门禅为人间禅中之根本味禅;对此,露台宗以六妙门、十六特胜、透明禅(又作透明观、透明观禅。 通观息、色、心三者,使之明净,又得六通与三明之四禅、四无色、灭尽定等九者)为人间之根本净禅。 大乘入楞伽经卷三集全部法品谓,禅分四种:(一)声闻悟‘人无我’之理,所修之‘愚夫所行禅’。 (二)菩萨悟‘法无我’之理,而调查其义之‘调查义禅’。 (三)逾越思虑及分别,心不起作用,当即照实悟真如之‘攀缘真如禅’。 (四)入如来之菩提,为众生而显示其难以想象作用之‘诸如来禅’等。 此外,华严宗五祖圭峰宗密(780~841)之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上载,禅可分为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大乘禅、最上上禅等五种。 注维摩诘经卷九举鸠摩罗什之说,谓禅有大乘禅、小乘禅、外道禅三种。 我国各宗派均各依其教理而修禅定,另亦有行菩提达磨所传之禅。 后者系源于楞伽经等之思维,建议‘教外别传,不立文字’;其宗旨在于阐扬经典以外,释尊以来以心传心之法。 意即不依经典文字,专以坐禅及棒喝等方法,令众生悟其原本面目。 此即禅传入我国后所成立之禅宗。 唐代有牛头禅、北宗禅、南宗禅等门户;其后,南宗禅曾盛极一时。 至临济、曹洞等宗,则各有其独特之宗风。 依此,宗密分唐代之禅宗为三派(禅三宗):(一)么息妄修心宗,谓不管外境,藉观心里,以灭除妄念之宗。 (二)泯绝无寄宗,建议凡圣等全部法如梦如幻,而达于‘无’之智亦不可得,故心无所寄,而原本为无;体达此理,即得解脱。 (三)直显心性宗,体达全部现象之空、有悉为真如赋性之宗。 又宗密自教禅共同之态度,而建议菩提达磨所传之禅为最上上禅,或称如来清净禅。 但建议教外别传之禅门祖师认为称呼达磨所传之禅为如来禅并不恰当。 盖自中唐以降,达磨禅为祖师传祖师之禅,依之则可谓祖师禅;又称为一味禅,意为朴实之禅。 而将宗密所立,贬为如来禅、五味禅。 又祖师禅之徒,将诸善万行悉贬斥为有相,然亦因而发生反抗思维,而有事理双修、禅净共行之建议。 禅宗各派有互评宗风者,如临济大慧宗杲批判曹洞宏智正觉坚守默念不动之禅风,缺少生动锐利之作用,乃为一种默照禅;而宏智则批判宗杲之禅风为滞于公案工夫之看话禅。 宋末时,以坐禅等待开悟之待悟禅盛行,然宏智及日本之永平道元均教诫此风,认为坐禅即为佛行,乃是第一义。 又如木头愚痴坐禅,唯默然而坐,心地未开者,被评为痴禅。 人间的事,有能做的,有不能做的。 举手之劳,给人一点助缘,不愿去做,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给人一句好话、一个微笑,吝于施舍,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人间事,能为的不为,不能为的为之,都是不智之举。 揭弊而不能揭短社会上有许多弊案,政治上的弊案、公司里的弊案,甚至校园、家庭里都有弊案。 任由弊案存在,不闻不问,这是没有善尽职守。 有了弊端,咱们应该戳穿它,把它提出来反省改善。 可是,揭弊能够,却不能揭人之短;揭人之短,伤人的出路,坏人的声誉。 假如咱们只揭其弊,使其有时机改善,不涉及人事,此诚一举两得之举也。 整装而不能整人人要坚持服装仪容的正经整洁,这是一种交际礼仪。 每天出门前,对镜整装,看看自己的穿着是否端正平整,甚至有时也能够帮别人整装,帮他把帽子戴正,把衣服拉平,帮他增加一条领带围巾等。 为人整装能够,但不能整人,有的人好开玩笑,以整人为乐;有些人涵养不够,以磨人为乐,专爱整人。 一件事,只要他肯帮个小忙,很快就能解决,但他偏要费事你,要你重新再写一份材料,要你重新再跑一次,完全不体恤别人的辛苦,任意要求而加剧别人的困难,这便是整人。 整人的人自认为满意,其实你整的人多了,有朝一日因果相报,你整人,人整你,后悔莫及。 轻松而不能轻浮人的日子不能一天二十四小时都绷紧神经,要求日子里的每个行为都合乎“行如风,坐如钟,立如松,卧如弓”,这也太严厉了,别人跟你同居共住,也很尴尬。 日子中偶尔也要有轻松的一面,要能跟大家随缘。 例如,初见时表明热烈欢迎,相谈时眉飞色舞,妙语如珠,开个小玩笑,都无伤大雅。 可是,日子能够轻松,行为却不能轻浮。 轻浮不同于轻松,轻浮是拿别人来取笑,轻浮是出言不妥。 尤其男女之间,轻浮的行为是对人的不尊重。 轻浮是表明放纵,轻松是表明天然,咱们的言谈举止能够有轻松的天然,但不能有放纵的轻浮。 自信而不能骄傲干事情要有自信,有信心才有力量。 凡事预先安排稳当,做起事来有方针有方法,全部按照自己的规划发展,当然信心十足。 干事要有自信,做人不能骄傲,千万不能认为自己的方案便是绝无仅有、自己的办法都是无懈可击的,因而小看别人,藐视别人。 在自信里要懂得谦虚,因为骄傲简单傲慢,所谓“谦受益,满招损”。 自命不凡、骄傲自傲的人简单引起失败,是做人干事之大忌。 随缘而不能随意佛教有一句富含人生哲理的话,叫“随缘”。 你拜托他说什么话,他觉得能说,就说“我随缘”;你拜托他做什么事,他觉得能做的,也说“我随缘”。 随缘施舍,随缘参与,随缘贡献,随缘建功,可是千万不能随意。 随意谈论事情好坏,或是来龙去脉都没有弄清楚,就随意任意执行,随意的结果必定是不便。 你太随意,一旦引起反弹而引起不便,那就费事大了。 发布时间:2024-05-28 10:29:47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95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