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什么是般若,什么是般若圆满 内容: 般若(bō rě),是梵语的音译,意思是度脱愚痴,明见全部事物及道理的真实才智。 般若在六度的最顶端,总括了前五度,《大智度论》说“五度如盲,般若如导”,它是六度的根本,能摄导五度入“波罗蜜”,布施等五度要成为度脱对岸的“波罗蜜多”,一定要以无所得的般若为导向而修。 对般若的功用,有许多妇孺皆知的表述,大智度论说“诸佛及般若,能利益全部;般若为之母,能出世哺育。 佛为众生父,般若能生佛,是则为全部众生之祖母”,“般若是诸佛之母,菩萨之师”,“般若波罗密能生诸佛”(《般若经》),“依般若波罗蜜多故,摄导无量无数无边难以想象积德行善令入全部智海” (《大乘经》),“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耨罗三藐三菩提”(《心经》),“是故菩萨求佛,当学般若波罗密”,“受持般若波罗密,则为受持曩昔、未来、现在诸佛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慧庄重故,能断全部别离妄见”,总之,般若是“全部诸才智中,最为榜首,无上无比,更无胜者。 ”般若的相貌,《大智度论》说“世尊。 何等是深般波罗密相。 佛告欲界色界诸皇帝。 空相是深般波罗密相。 无相无作。 无起。 无生。 无灭。 无垢。 无所法。 无相。 无依止虚空相。 是深般若波罗密相。 诸天。 如是等相。 是深般若波罗密相。 ”从不同的视点,般若能够有不同的区分,从主体可区分为凡夫般若、二乘般若、菩萨般若和诸佛般若四种。 凡夫的般若,具正知正见,信因果罪福,闻正法能不轻毁;二乘的般若,了知四圣谛、十二缘由,能证声闻、缘觉等果位;菩萨的般若,知缘起性空之理,不厌不离,行度众事业;诸佛的般若,“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如空中映像,水中显月,随缘应现,湛然不动。 佛教般若的分类从修证佛法的程度次序说,般若分为三种:榜首文字般若,是指从佛所说的经教文字,或佛弟子所说的全部言教,而引生的才智。 般若经说:「般若当于何求,当于须菩提所说中求。」因须菩提解空榜首,最善说般若,般若是说全部法皆空的。 这文字般若,便是解空的才智。 但文字般若的规模甚广,不独指经典文字,凡是能代表正当思维的文字、言语、图表、符号等,借以修学佛法的方便作略,都能够摄入文字般若。 第二观照般若:是调查诸法事理的才智。 关于人生社会全部事理,加以深刻调查、剖析、体验,而能辨对错,别邪正,然后实践修行的才智。 大智度论说:「从初发心求全部种智,于其中心,知诸法实相慧,是名般若。」其性本空,实无有相知这无相,便是大乘相等的空慧。 菩萨知这空慧,加以观照,而发大慈悲心,起大方便用,自行化他,便是观照般若。 所以这观照般若,是悲智和融的般若,既非凡夫利害参半的俗慧,亦非外道徒劳无果的邪慧,更非小乘沉空滞寂的偏慧,而是大乘菩萨观照诸法空相而起的大悲方便的利生济物的妙慧。 大智度论说:「般若将入毕竟空,绝诸戏论;方便将出毕竟空,严土熟生。」便是指观照般若,是从般若毕竟空的实智中所起的权智。 权智,是从真出俗,庄重佛土,成果众生的殊胜作用。 第三实相般若:是指法界诸法照实的底细,换句话说,便是人生的真理,世界的理性。 能从观照般若的修持,证悟这人生世界的真实才智,呼之为佛;迷此不知谓之凡夫。 大智度论说:「般若者,即全部诸法实相,不行破,不行坏。」这便是说的实相般若,因这般若是契证诸法实相的本体,这本体的理性,常住不灭,法尔本然,牢不行破。 般若心经说:「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而生佛的悬隔,仅在迷悟之间而已。 从文字般若而引发观照般若,由观照般若而契证实相般若,是人生修学佛位的次序;因文字般若属闻慧,观照般若属思慧,实相般若属修慧。 由闻法而运思,而修证,成了天然次序的学佛程序。 三种般若,以观照为中心的主力,因观照是因,实相是果,文字则为初心的方便;如无观照的力行,则文字当然成了戏论,即实相亦空有其名,难以达到终究目的佛果。 还有分为五种般若的,除了上面三种外,加上眷嘱般若和境地般若。 眷嘱般若,是从观照般若延伸出的,所谓眷属便是亲戚朋友,在此指六度万行,此六度万行与妙慧相应,而其成果般若,为观照慧性之眷属,故称眷属般若。 境地般若,是从实相般若延伸出的,指全部诸法,为般若真智之境地,境无自相,由智显发,故称境地般若。 此外,般若还被分为共般若和不共般若两种。 共般若,是三乘共有的般若。 《大乘经》说“甚深般若波罗密多,通摄声闻、独觉、菩萨及等正觉”,《智度论》说“诸佛及菩萨,声闻、辟支佛,解说涅盘盘道,皆从般若得”,《华严经》说“诸法实性相,常佳不变异,二乘亦得此,而不名为佛”,般若以实相为体,是三乘所共的实相,所以名共般若。 不共般若,是只要菩萨享有,而不与二乘共有的。 《华严经》说“菩萨虽入无生无灭,而不于实践作证,虽入三解脱门,而不取声闻解脱,虽观四圣谛,而不住小乘圣果;果能观甚深缘起,而不住终究寂灭,不堕声闻辟支佛地。 ”这便是与二乘不共证不共闻的不共般若。 《金刚经》说“是经有难以想象,不行称量,无边积德行善,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也是在说不共般若。 复次善男人。 菩萨成果十种法得般若满意。 何等为十。 一者无我善巧。 二者业果善巧。 三者有为善巧。 四者存亡流通善巧。 五者舍离存亡善巧。 六者得二乘善巧。 七者大乘善巧。 八者舍离魔业善巧。 九者得不倒置般若。 十者得无等般若。 善男人。 云何菩萨得无我善巧。 谓诸菩萨学般若故能正观色受想行识。 调查色时生不行得。 集不行得。 灭不行得。 如是调查受想行识生集灭法俱不行得。 以胜义中不行得故。 非于尘俗。 胜义尘俗诸法自性但有言说实无可得。 由是缘由菩萨长时不舍精进。 为欲利益诸有情故如救头然。 由是菩萨得无我善巧云何菩萨得业果善巧。 谓诸菩萨如是思惟全部人间自性皆空。 如戏场处健达缚城。 全部有情虽非实有。 然执着我。 由是不能灵通圣道。 是诸有情如是思惟。 若无有我及无有情命者生者意生士夫。 若补特伽罗摩纳缚迦。 若哺育者。 即无善恶业异熟果体性可得。 以正般若照实了知。 是名菩萨得业果善巧。 云何菩萨得有为善巧。 谓诸菩萨以正般若了知全部诸有为法。 如是思惟诸有为法念念迁谢无久住相。 犹如危露譬若瀑流。 云何如是法中而生贪着即怀忧恼。 若起执着易坏诸法。 何名智者。 由是缘由于灭坏法不乐执着起厌离心。 是名菩萨得有为善巧。 云何菩萨得存亡流通善巧。 谓诸菩萨如是思惟全部人间无明所覆。 常处存亡为爱罥缚。 由爱为因而生于取。 由取为因生善恶业。 由生业故令有相续。 由有为因而起于生。 由生为因故有老死忧悲苦恼。 众苦集故如是展转相续不断。 如汲灌轮上下反转。 存亡相续亦复如是。 由此菩萨以正般若照实了知。 是名菩萨得存亡流通善巧。 云何菩萨得舍离存亡善巧。 谓诸菩萨如是思惟。 离无明故不着诸行。 舍诸行故则无有爱。 远离爱故则无有取。 能离取故有不相续。 舍彼有故则无有生。 能离生故永断老死忧悲苦恼。 由是菩萨以正般若照实了知。 是名菩萨得舍离存亡善巧。 云何菩萨得二乘善巧。 谓诸菩萨如是思惟。 此法得能预流一来及不还果阿罗汉故。 永尽诸漏断诸结习无复相续。 存亡流通游履涅槃。 思惟此法得辟支佛。 如犀角喻。 独一而行。 全部菩萨以正般若了知此法。 终不取证。 何以故。 若诸菩萨如是思惟。 我为利益诸有情界。 作师子吼。 我当拔济住于存亡诸有情类。 发大誓愿终不独一出离存亡。 是名菩萨得二乘善巧。 云何菩萨得大乘善巧。 谓诸菩萨于学戒中观学者不行得。 所学亦不行得。 戒所得果亦不行得。 然不执空堕于断见。 是名菩萨大乘善巧。 云何菩萨而得舍离魔业善巧。 谓诸菩萨远离全部不善丈夫。 亦不住彼恶国之中。 又能远离随尘俗见修习咒术。 而求利养及尊重供养。 复能远离障菩提法诸烦恼等。 而能修习诸对除道。 是名舍离魔业善巧。 云何菩萨得不倒置般若。 谓诸菩萨修习般若。 于诸人间经书咒术工巧处中。 常为教化诸有情故。 终不为已求知解故。 亦不为身得名闻故。 又复不为得利养故。 为开演圣教大威德故。 终不欲为显己德故。 专起思惟殊胜正教。 于如来制毗奈耶中示现积德行善。 终不堕于异道诸见。 是名菩萨得不倒置善巧。 云何菩萨得无等般若。 谓诸菩萨所学般若超越二乘。 全部人间天魔梵世及诸外道婆罗门等八部诸众全部有情。 而无等于菩萨般若。 惟除如来应正等觉。 是名菩萨无等般善男人。 菩萨能成果此十种法。 得般若满意。 发布时间:2024-05-27 11:17:44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95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