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慈悲就是不和任何东西抗争,只接受当下 内容: 如何在动中修禅? 动中修禅就是让我们的行住坐卧、饮食起居、言谈举止,时时处处都把握禅定的状态。 就像我们现在坐在这里听课,等一下回去吃饭、睡觉,禅定的清明和觉察力,都不会丢失。 来寺院不是为了烧烧香,或者念念经、拜拜佛,而是应该真正从自己的身心中体现出修行人的境界。 修行的境界就是把自己不圆满的状态,不断修成圆满。 活在这个世界上很不容易,能成为一个智者更不容易。 能在生活的行住坐卧当中,欣赏身边的花草,能欣赏自己活着的价值,每时每刻都能喜乐地接受万事万物存在的美,那才是生命的真正意义。 佛学有个很重要的观念——“慈悲”。 很多人经常会把“慈悲”跟平常所说的“爱”联系在一起。 当我们仔细去品味这两个词的细微内涵时,会发现慈悲跟爱是不一样的。 慈悲是一种很柔美的境界,是一种接纳和没有抗拒的心理活动。 爱就不是那么回事,很多时候,爱是自私的,隐含着占有的欲望。 所以我们要用慈悲的精神去修炼自己。 “慈”是给予快乐,“悲”是拔除痛苦,如果我们处在慈悲的状态里面,就能把我们僵硬的心修得柔软,就像水一样。 我们把水装在瓶子里它就像瓶子,装在杯子里它就像杯子,装在坛子里它就像坛子。 当我们的身心就像水一样时,它就具有慈悲真正的内涵。 水冷冻了就变成冰,烧开了就变成蒸气,在天空中碰到冷空气就变成雨,再冷就变成雪花。 在各种环境里面,水可以任意改变自己的形态来适应。 观音菩萨是什么境界? 寻声救苦,哪里有苦难她就会在哪里出现。 所以中国人只要讲到观音菩萨,连三岁的小孩都知道。 那是因为观音菩萨救苦救难的精神,在我们内心深处烙下了很深的烙印。 修行就是要把自己修成观音菩萨的境界。 遇上一个农民,我们会用农民的身份跟他交谈;遇上一个老板,我们就会用老板的身份跟他交谈;遇上一个官员,我们就用官员的身份跟他交谈。 不管人家碰到什么困难,我们都能在他身边出现,都能站在他的角度为他去考虑,自然而然地,我们就能得到他的拥护,得到他的理解。 观音菩萨之所以得到大家的喜欢,就是因为观音随顺众生、理解众生的慈悲之心。 慈悲就是不和任何东西抗争,只接受当下。 能接受就能包容,能包容就会喜乐。 晚上睡不着觉,内心充满憎恨,生活当中找不到快乐,种种状态产生于哪里? 就是产生于我们仇恨的心、抗拒的心、自私的心。 当我们产生对抗,它就成为一个枷锁绑住我们的身心。 如果打开枷锁,一切矛盾就会化成无形。 发布时间:2024-05-26 12:53:25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95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