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本性法师支招 如何彻底治疗“小心眼儿” 内容: 佛教把贪、嗔、痴名为三毒,三毒于人乃致命的三害。 此中,嗔,就是指动不动生气、愤怒。 生气乃至愤怒,是很有害身心健康与灵性修炼的,也无益于工作、学习与生活。 我们常说: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 所谓“火烧功德林”,此火指的就是嗔火。 佛教以“慈悲”“空”“忍”等法门治嗔。 慈悲心广大,便不会生气。 认识到荣辱等的空性、人事的空性、宇宙的空性,便不会生气。 这“慈悲”“空”的方法是自觉的。 能忍便能耐,便自安,也不会生气。 而“忍”法是被动的。 有人爱美,你告诉她生气会变丑,她便不生气了,但她不是真不生气,而是不敢生气,忍着来的,这种不生气法,虽非上策,但至少也非下策。 很多时候,人的生气,非为大事,而是为芝麻小事,或为一句损人的话,或为一下无意中的相碰,或为几元钱。 而生气的结果,却是互相打架、杀人,甚至战争。 想想这些,实在不值得。 有人会说,那是为了尊严、为了工作,或为了什么。 其实,不见的。 尊严、工作无须也无法用生气去捍卫与保障,不生气难道就不能捍卫尊严保障工作了吗? 清代学士张殿英在京为官,有一天,收到一封家书,诉说邻居把院墙向他家方向扩张了三尺,双方争议,相持不下,请张学士做主。 张殿英回信说: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尚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宋代有个法演和尚,奉命掌管磨坊,一切收入,统统上交寺院,有人对此不满,就到方丈和尚处诬告法演整天饮酒食肉,把公家的钱花光了。 法演知道后,也不生气,就真的买肉沽酒,故意悬挂于院内的显眼处。 一天,方丈和尚忍不住了,问他怎么回事,他也不争辩。 方丈生气了,要他走人。 他平和地说:好,待我把帐结清。 不日,他向方丈辞行时,向寺院奉上磨坊的收入30万贯,一分不少。 方丈这时醒悟,法演是受小人陷害,便予挽留,命为首座和尚。 佛教把爱生气的人,比作阿修罗,阿修罗的暴怒与难于自我克制在佛教中是有名的,谁愿做阿修罗呢? 发布时间:2024-05-25 11:13:39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95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