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圣严法师:圣严法师:四圣谛讲记 内容: 四圣谛是基础的佛学,释迦牟尼佛在成道之后的第一个夏天,最初在鹿野苑为五位比丘弟子所讲的佛法,就是四圣谛。 四圣谛的内容有三个层次,也就是所谓的三转法轮:(一)此是「苦」的事实;苦果定有其苦因,名为「集」;此是灭苦之「道」;此是苦「灭」的涅槃。 (二)苦宜灭,集宜断,道宜修,灭宜证。 (三)苦已灭,集已断,道已修,灭已证。 这是四圣谛的三个层次。 释迦牟尼佛讲了三次,当他讲到苦已灭了,苦的原因已断了,苦的修行方法已修了,实际上已经进入涅槃;到了第三个层次时,这五位比丘弟子也都全证得阿罗汉果了。 佛法的基础基础的佛法应该包括以下的四项:(一)依戒而住戒律,包括在家众的五戒、八戒及十善,出家众的沙弥戒、比丘戒、比丘尼戒。 戒律就是健康清净的生活规范。 (二)依法为师依「三法印」为依归。 「三法印」是指: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南传巴利文的三法印中的第三法印是有受皆苦。 (三)以解脱为目的观十二因缘而出生死流转,破执而离苦。 佛法所讲的正法,就是对生命的判析,生命的生死过程,是以十二因缘构成的,从十二因缘来观照;观成之后,便会觉悟到人的生命是如何形成的。 同时,也能够觉悟到人的生命之虚妄,便可从执着的烦恼之苦,而得解脱。 (四)以四圣谛为总纲四圣谛是生死流转及生死还灭的指导原则。 一切大小乘佛法,无非围绕着众生的生死及解脱问题在做宣导,故亦皆依四圣谛为根源。 如果离开四圣谛的原则而说的,都不算是佛法,而是外道法。 戒律及正法,合称为正法律,目的是引导众生趋向于解脱,故皆不离四圣谛的原则。 为何说是「四圣谛」? (一)是佛陀或阿罗汉等圣人所通达的四种真实的道理,故名为圣谛。 (二)能如实正觉此四种道理而登圣位,成等正觉,故为圣谛。 释迦牟尼佛成道后初次说法度五比丘时,所讲的就是四圣谛。 (三)四圣谛的四种道理,是如实,非不如实,是真实不虚的,故名为圣谛。 在佛的观察和体验,苦和苦灭,永远是众生所需要知道的,人类要想离苦,必定要断绝受苦的原因,如何断除受苦的原因,就必须修行灭苦之道。 这是四种真实的道理,因此称之为四圣谛。 (四)「圣」有「正」义,能发无漏智,证涅槃之正理者,即成为悟道的圣者。 圣谛有苦难相,苦已发生。 也就是说,圣人已经知道了三界众生即是受苦的事实,由于苦难、苦厄、苦恼等的现象,使娑婆世界的烦恼众生,头出头没,流浪生死,永无了期。 苦集圣谛有生起相,使苦的事实发生。 就是先有了引生苦果的行为,构成了受苦的原因,才会发生苦的结果。 从圣人的立场所看到的苦的原因,是由于众生在烦恼愚痴中造作种种不善行为,而形成一种力量,名为业力。 这股力量,就是将来要受苦的原因。 苦灭圣谛有寂静相,苦已中止。 圣人已经实证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苦已是不存在了,停止了接受苦的事实。 灭苦所修之道圣谛有出离相,使苦停止。 如何使得苦的事实不再产生或停止呢? 必须要修灭苦的道,那就是运用正常、正当的生活,以及清净的身心,杜绝造作种种恶业的机会。 修道和非修道的生活是不一样的,不修道,一定永远在造作苦的因,不断地接受苦的果;修道则不再继续造作苦的原因,自然也不会再有苦的结果。 四圣谛的经论依据(一)四圣谛在三藏圣典之中的依据相当多,在《长阿含经》、《中阿含经》、《增一阿含经》、以及《杂阿含经》等原始经典中,都讲到四圣谛。 具体的则有:1. 《长阿含经》卷八的〈众集经〉;2. 《中阿含经》卷七的〈分别圣谛经〉;3. 《四谛经》。 (二)在论典里面,基本的有阿毗达摩的:1. 《大毗婆沙论》卷七十七;2. 世亲的《俱舍论》卷二十二;3. 婆薮跋摩(Vasuvarman)的《四谛论》,共有四卷;4. 佛音的《清净道论》第十六〈根谛品〉。 (三)中国天台宗的智者大师,依据《大涅槃经》详论:生灭四谛、无生四谛、无量四谛、无作四谛。 此外,在藏传及南传的论典内,还有不少处论及四圣谛。 因为四圣谛是佛法的根本,不论是小乘佛法、大乘佛法,要是离开了四圣谛的原则,就没有了根据。 本文姑且不讨论各宗各派对于四圣谛的论列,单就基础佛法介绍四圣谛的法义。 四圣谛是世间和出世间的两类因果什么叫做世间及出世间? 世间就是时间加空间,凡是生活在有时间感、有空间感的环境之中,一定是无常的、是有生有灭的、是经常变化的。 例如时间一天天过去,而人们的生命在继续的延伸着;事实上,人的生命,从生到死,从有到无,其过程是在不断地变化,这就叫做无常。 然而,无常的时间现象,一定是在空间之中移动变化。 时间的过程,有长有短,空间的位置,有大有小,由于种种不同的时空因缘,使得人们的生命现象产生变化,才有了永无止境的无常,因此,时间加空间的不定性,便形成了没有永恒不变的现象,这就叫做世间。 出世间的定义,是说圣人已经离苦而得解脱,其内心世界不再有时间和空间所给予的拘束;虽然还在时间及空间之中,但已经不受任何时空现象所动摇、所困扰。 四圣谛跟世间及出世间的关系是什么呢? 苦谛和集谛是属于世间的,灭谛和道谛则是属于出世间的。 世间是凡夫众生的生死流转,出世间是圣人永离众苦的涅槃寂静。 苦谛──有漏的世间果众生的生命,无常生灭,犹不自觉,故为苦果。 苦是属于世间的事实,就是在世间接受苦的果报。 集谛──有漏的世间因众生于生死中,既在受苦的果报,同时也在造种种业,构成继续接受种种苦的原因。 因此,苦是在世间的果,集则是在世间造作受苦的因。 一定有人会这样想: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每天的日常生活中,也有快乐的时候;一生之中,也有快乐的时光,怎么会全部都是苦的呢? 然而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世间上的任何一样事,任何一个现象,都不可能是永恒的,即使有快乐,结果还是苦,因为无常即是苦。 或者有人认为,无常也不算是苦,没有就没有了,又有什么苦呢? 但是,从佛法的观点来讲,无常并不等于没有苦,乐不能持久故是苦,乐的无常并不等于不再受苦,而是苦的连续。 灭谛──无漏的出世间果永离烦恼的无明,业惑从此不起,故从苦果获得解脱,一切的苦因,永不造作,所以称之为不生不灭的涅槃境界。 道谛──无漏的出世间因此即是修行灭苦断集的八种圣道,亦名八正道。 苦灭谛是果,灭苦的道谛是因;苦灭,就是涅槃,是解脱生死的一切苦厄,而已得到出离世间的结果,称为灭谛。 但是在尚未得到出世间的结果之前,必须要有修道的生活及其所修的项目;所以,修持八正道,即为出世间之因行。 由世间因果转换成出世间因果若人希望由世间因果而转换成出世间因果,必须根据四圣谛的原则。 释迦牟尼佛初度五比丘,三转四谛法轮,使得五位比丘弟子从凡夫而证得阿罗汉果,这就是从世间因果而变成出世间因果的例子。 以下再做深一层的解释:苦圣谛是知四苦、八苦的生死果报,不论正报及依报,皆是苦的果报。 苦谛是教人们知道苦的事实,就是要人知道人生即是四苦、八苦;这也说明了人这个果报的身体,就是苦的事实。 正报是主观的身心条件、是受苦的主人;依报是客观的生活环境,是给我们受苦的世间。 集圣谛亦名爱习苦习圣谛,爱腻染着内六处,名为习,贪恋染着外六处,亦是苦。 苦的原因是怎么来的? 是因为对于自己生命现象的身体,也就是眼、耳、鼻、舌、身、意等内六处(即是六根),非常的爱惜、执着,甚至牢牢不放;又对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境攀缘不舍;于是,根身、器界的结合,而生六识的我执,造作种种的业,集成了苦报之因。 灭圣谛亦名爱灭苦灭圣谛,舍去对于内六处的爱腻染着,获得解脱,便是苦灭。 就是对于自己的根身不再爱着,对于器界不再攀缘,苦因不生,苦果永尽。 道圣谛亦名苦灭道圣谛,即是修持离苦的八正道,断苦习,灭苦果。 八正道的内容相当丰富,涵盖着种种的修行方法,包括戒、定、慧三无漏学以及从五停心、四念住,配合修持十六特胜而发无漏智慧,入初果的见道位。 四圣谛的内容苦谛的内容无常变坏的依正二报,使众生造业受苦。 世间法就是无常的,不断在变化,中国的《易经》称它为「生生不已」,在佛法则是「生灭不已」。 因为在生的同时,已经有了灭的、坏的现象,事实上,生灭是一体的两面,同时进行。 无常的现象,可分三类的四相,来解释说明:1. 生住异灭;2. 生老病死;3. 成住坏空。 如果知道苦的原因就是因为无常,无常就是无我,若能实证现量的无我空性,就可以从苦因及苦果得到解脱。 苦的层次有三等苦苦是因不能自主而又不得不感受种种苦楚。 由于自我的不安定性,便无法做自己身心的主人,更无法做环境的主人。 因为一切现象都以因缘而产生无常的变化,不论是身、心、环境,都不是自我所能掌控的,所以很苦,这就是苦苦。 也许有人不相信,认为自我的身心怎么可能无法由自我掌控呢? 这在平常可能感觉不到,可是当你在理智和感情产生矛盾、冲突时,就会天人交战,相当地挣扎,这是自心不能自主。 身体也是一样,只要当你咳嗽、感冒、头痛生病时,身体往往就不听你的指挥了。 许多人喜欢控制环境,这可能吗? 对自然现象来说,希望它不要刮台风、不下暴雨、不出炎阳,要它经常风调雨顺、阴晴适时、凉暖适中,这虽理想但却做不到的。 对人际关系来说,希望某人能听你的指挥,由你来管,或者某些人是你的靠山,是你所要倚靠的,偶尔运气好似乎是做得到,但大多数是不可靠的。 类似这些不如心意的期待,往往多过称心如意的事;因为不自由,所以就是苦。 我经常遇到一些在家、出家的弟子,认为我就是他们所要倚靠的对象。 他们会说:「师父呀! 你要保持健康,我们以后就靠你啦!」我说:「阿弥陀佛! 我靠的是佛法,你们也应当靠佛法啊! 如果靠我个人,一旦我死了以后,你们又靠谁呢?」他们还会再说:「师父! 你可不能死啊! 我们还是要靠你的啊!」唉! 这些人真是愚痴,光想靠别人,结果一定受苦;唯有亲近善知识而自己修持佛法,才能离苦。 坏苦是说一切现象,均是无常,不能持续永久,故名为坏。 这是由于身心世界,经常变幻而不能保持,故使你受苦,名为坏苦。 无常即是坏,这个坏,不等于是破坏,而是变易、变化、变形、变质、变量;今天的人、事、物,今天的环境,到了明天就会有变化的。 所以坏是过程,未必是终结,世间一切现象,没有最先的起点,也没有最后的终点,它们不可能停留在某一个状态,永远是在过程之中。 每一个过程,又会有不同的因缘发生,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有些人认为自己是得到了、完成了、成功了;其实,得到也好、完成也好、成功也好,这只是另一个坏苦的开始。 譬如说,一对结婚多年的夫妇,最后不是你先走,就是另一半先走,这就是无常的过程,也叫坏苦。 你如无法悟透这个变易的过程,便会经历永无休止的坏苦的煎熬。 行苦此行是五蕴中的行蕴,行蕴有造作、迁流的功能;造作是制作、产生,迁流则是生灭的变化。 也即是说,世间的一切有为有漏诸法,都不能离开因缘生灭、造作迁流。 一般人,都喜欢顺利,不欢喜不顺利。 可是不论好事、坏事,永远都在生住异灭,造作迁流,无法静止下来,这就是「行苦」。 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它们是人的生命的全部。 五蕴包括心法及色法,也就是心理部分和物质部分。 心理部分又分为心王及心所,受、想、行蕴属于心所,识蕴是心王;识是分别心、认识心,从认识心、分别心所产生的心理现象,名为心所,是属于心王的心理的活动。 因此,没有心王,就无法产生心所。 不过在原始佛典中,尚未把心理活动,分析成为心王及心所,只以五蕴的后四蕴,涵盖了一切的心王及心所。 这里所讲的行苦,是指极微细的意识状态,一般人如果能修到无想天,或是修到无色界的非想非非想处定,此时,虽然已经没有物质的色蕴,已经没有情绪等的心理活动,但是仍在三界之中,还是有一个心意的生灭起伏和迁流变化,行苦依然在运作。 入灭尽定,往非想天,即停止六识的心心所法,极长七日不出定,亦名灭受想定。 至第四果,出三果,便离五蕴盛苦。 若以三苦和三界相配而言,欲界的众生,都俱有苦苦、坏苦、行苦的三苦;色界的众生是在禅定中,只有坏苦和行苦;到了无色界时,便只有行苦。 那是由于苦苦是最粗重的,其次是坏苦,所以欲界的众生,能了解到苦苦、坏苦,至于行苦最微细,则不易体会;到了色界的众生,知道有坏苦,也能体会到行苦;进入色界的无想天以及到了无色界的众生,已进入无想非无想的深定中,苦苦、坏苦俱无,只有行苦还在,由于尚未出离三界,当他出定时,又会回到被称为万丈红尘的烦恼世界了。 苦的种类有八项三界众生,所受苦的种类有八项,即是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以及五蕴炽盛苦。 八苦之中,欲界的众生只能感受到前面的七苦,到了色界及无色界时,才能感受到第八苦(五阴盛)中的行识两蕴所招致的苦,例如行苦,即是五蕴之一。 第八苦总括了前面的七个苦,也即是前七苦的总结。 新译五蕴旧译为五阴,此苦有二义:1. 就苦而言,人皆各具五蕴,因而众苦炽盛;2. 由于具有五蕴之器的身心世界,盛满众苦,故名五蕴炽苦。 五蕴,在《阿含经》及《阿毗达摩》,称作五取蕴。 为何被称为五取蕴? 因为五蕴的产生,就是由于执取贪、瞋等烦恼,故称五取;又因为五蕴能够生起烦恼,故名五取蕴。 换句话说,因为有烦恼,故产生五蕴之现象;因为有五蕴,故产生烦恼之执着;互相执取,互相依存,彼此纠缠。 因此,凡夫所处的环境,称为娑婆世界,不断地由五蕴执取烦恼,由烦恼生起五蕴。 只要五蕴还在产生活动,不断地生灭,就是在三界之中的凡夫,受苦连连。 五取蕴,即是众生,即是苦谛,即是世间,即是三界。 当此五取蕴不炽盛时,就没有众生,就没有苦谛,就没有世间,就没有三界。 《心经》云:「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修习佛法而开启般若智慧的目的,就是要我们照见「五蕴皆空」,就是要令凡夫众生从五取蕴的炽盛之苦,得到解脱。 苦的四相释迦牟尼佛以智慧之眼看到了苦的事实,就从诸苦获得解脱。 他知道苦的当下有四种相,即为四法印,证了四法印,即得解脱,即得涅槃。 四法印就是苦及离苦的道理,那就是:诸行(行蕴)无常、诸法无我、有受皆苦、涅槃寂静(空),简言之即是无常、无我、苦、空。 若不觉悟诸行无常,就是苦;若已觉悟诸行无常,无常即是空,空即是无我。 若就无常、空、无我的三相而言,是三法印,若加上苦相,即为四法印,也即是苦的四相。 若证悟此苦的四相,就能通达佛法,灭一切苦而得涅槃乐。 若从愚痴众生的立场来看,苦就是苦。 若以佛的智慧来看,诸行无常,诸苦亦是无常,苦既是无常,也即是空、也是无我的,既已无我,那还会有什么苦呢? 经常我的弟子们在起烦恼时,我问他们:「佛法听到哪里去了啊?」他们的回答则是:「师父! 我都听懂了,无常、无我、苦、空,但是我的苦却是真的,我愚痴、我生气、我没办法啊!」唉! 众生真是可怜,明明知道自己愚痴,还是不愿放下,让自己一直愚痴下去。 集谛的内容常常听到有人这么说:「这个世界真不公平,我这辈子什么坏事也没做,为什么恶运会临到我身上?」于是怨天、怨神、怨佛菩萨们不长眼睛,使他们受苦受难。 这些人若是听了集谛的道理之后,大概就不会再这么想了。 使众生引起世间苦果的原因,便是苦集谛。 众生在世间,是由果报的「种子识」牵引而来。 所谓果报,又分有华报、果报、余报以及因果同时之报。 所谓华报,是即生造业即生受到若干报应;所谓果报,是造什么业因,来生中必受主报;所谓余报,是在受了果报之后,转生之后,仍受余势之报;所谓因果同时之报,是在造作业因的当下,就已经得到了某种程度的报应,此如华严宗所说的「因赅果海,果彻因源」,乃是同时因果论。 多半的人,因为只能看到这一生,所以不相信生命是在过去无量劫之前,就一次一次的有了。 事实上,现前的生命,仅仅是无量的生死过程之中,一个小小的片段而已;凡夫在一生一生的生死流转中,继续造业,又继续受苦报下去。 「果」有苦有乐,众生对于幸运的事,会很骄傲的认为是自己聪明、运气好;遇到困难时,就会怨天尤人地觉得很倒楣。 却没有想到,受苦与享乐,都有其原因。 多半的原因并非是这一生造的,而是在无量生以来所造的种种业,累积到现在这一生,得到了果报。 知道了这个道理,便是接受了集谛的意义,遇到快乐、幸运的事,不会骄傲、得意忘形;遇到倒楣、痛苦的事,不会失望、埋怨。 这就能从诸苦得到解脱了。 集谛以「业」为正因业以「思」为体,能发动根本意志,而形成身、口、意三业。 集是集合与聚集的意思,集合了因和缘,聚集了苦的因及苦的缘;因就是业,缘则是烦恼,使得烦恼和业相辅相成,因缘和合而造成集谛的事实,完成集谛的内容。 有了集谛,就必须接受苦的果报。 集的本体及其所依靠的,称之为「业」,至于业是如何产生的? 是以「思」的心所为体,思的心所又分为两阶段,一个是「思业」,另一个为「思已业」。 所谓「思业」,就是意念或心念的作用,它只是思考,而没有实际的行动;所谓「思已业」,则是一边思考,一边正在进行,但没有善与恶的性质及道德标准的问题。 业有表业(作业)及无表业(无作业)两种。 「表业」有身、口、意三种形态,那就是身口意、意身口、意口身。 只用「意」业,就是叫「思业」,意业跟口业或是身业同时进行时,叫做「思已业」。 思业虽然是没有表现出来的「无表业」,但是它会形成一种力量,这种力量称之为业力。 譬如你不断地想要杀人,当业的力量推动时,你就会形成趋向于杀人的行为。 因此,虽然仅仅是无表业或思业,事实上虽没有做什么坏事,但是,还是要忏悔。 佛说:「南阎浮提的众生,举心动念,无非是业,无非是罪。」南阎浮提就是众生所住的这个世间,凡夫众生的举心动念,都是自私自利的,因此而会造种种业,若不及时忏悔也就会造种种苦的业因了。 业的性质,有三种分类法:1. 善业、恶业、非善非恶的无记业;2. 黑业及白业;3. 烦恼业及清净业。 集谛以「烦恼」为助缘促使业的成熟者,即是无明烦恼。 而集谛的业,是如何造作的呢? 它一定跟烦恼相应,是故烦恼即是产生种种业的助缘;若没有烦恼,便不会造业;「思」如果跟烦恼不相应,就不会造成烦恼业,也不会变成集谛。 无明,就是没有智慧的光明,它是混乱的心、情绪波动的心﹔自私而没有智慧的心,又称为烦恼。 烦恼大约分做三类:(一)根本烦恼的第一类,原来只有贪、瞋、痴三个,称为三毒,再加慢及疑,成为五个,叫做修惑,又叫思惑。 是从无始以来累积所成烦恼的根,要到修道位才能分分地断,至证无学道位,全部断尽;初、二、三果的有学道位即是修道位,第四阿罗汉果是无学位。 在见道前的方便位时,这五个根本烦恼是「伏」而不「断」,伏就是不现行;也就是在方便位中的凡夫,只能伏烦恼,到了初果有学位,便开始断此思惑烦恼,到了第四果方能断尽思惑。 (二)根本烦恼的第二类,总名为恶见,又称不正见,又名见惑。 恶见之中又分为: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等五个,是从无始以来,以及这一生所学习、经验而得到的看法想法,在初果见道位就可以断尽。 (三)由根本烦恼衍生出来的种种烦恼,是名枝末烦恼,有无量数。 根本烦恼主要的类别分成贪、瞋、痴、慢、疑、恶见的六大类,枝末烦恼即为六个根本烦恼之眷属,由根本而产生枝末;也就是说,只要根本烦恼消除了,枝末烦恼自然消失不起。 譬如贪是根本烦恼,与它相应的有欲、爱、取,即为枝末烦恼;瞋烦恼是根本烦恼,与它相应的有恨、嫉、忿怒,即为枝末烦恼。 如果不修道,烦恼永远在,有烦恼就会持续造业。 从六个根本烦恼所产生的枝末烦恼有无量数,所以称为八万四千个尘劳门,也就是有八万四千个解脱道法的障碍门;因此,要修八万四千个法门,来对治这八万四千个烦恼。 不过,八万四千实在是太多了,我们只要先抓住这见思二惑的六个根本烦恼,做对治的工夫就可以了。 集谛便是由烦恼的惑,造生死的业,再招致无常的苦。 烦恼,使心产生「思业」及「思已业」,然后变成意业、口业和身业,造业完成之后,就有了生死的业因,招致生死的果报。 集谛即是十二因缘的「有」「有」是随增义,即是随顺增上,这一生造了种种的业,因此有了业的力,准备下一生再去受报。 「有」的意思,即为「随增」,是随着、顺着业力而增上生死的果报,也就是随顺着业力,而增上烦恼所形成的生死事实。 随顺增上又分两类:(一)相应随顺增上:即是与烦恼相应俱起的心及心所,随顺增上其力。 (二)所缘随顺增上:即是烦恼与所缘之境,随顺而增上其力。 因为有这两种随顺增上,对内,是随顺自己的心及心所的活动;对外,则随顺外边的环境而迁流,因此产生烦恼而造业,就变成了「有」,「有」就是集谛。 灭谛的内容灭谛即是断有漏的苦因苦果,而得无碍自在的解脱道。 「灭」在此处来说,是名词而非动词,它是已经完成了修道的过程,以及断除了烦恼,进入了涅槃寂静。 照理应该是先要用修道的方法,来灭除苦的事实,由修道而灭苦,灭字就变成动词而非名词。 因此,这里的意思是说,只要「集」断了,也就是只要不再造作苦的业因,苦的果报也自然没有了。 所以讲完集谛,就讲灭谛,是正确的。 因此,真正了解了苦及苦之现象时,也会同时了解到集谛;也就是说,已经知道苦果是由于制造了苦因的关系,既知苦果来自苦因,受苦之时,心境也会相当平静而甘之如饴,不以为苦了。 如果,不知道苦因是出于自作,就不愿意接受苦果,在受苦的时候,就变成了苦上加苦。 同样的事,你若认为是你应该接受的,是理所当然而心甘情愿的,接受之时就不会觉得是在受苦,此时,你就已从苦因苦果得到解脱。 譬如说,打坐是件满痛苦的事,又不是你的意愿和兴趣,却被老师要求坐着不可动,那就是受苦了。 如果是出于你的兴趣,虽知会有一点腿痛,还是愿意去打坐,因为知道打坐对你有好处,虽然腿及背还是会痛,却不算是苦了,这也算是苦「灭」的一个比喻。 灭谛即是实证无我的空性实证空性,了生脱死,证得阿罗汉位,正所谓:「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什么叫做实证无我的空性? 世间任何的现象,都是因缘和合而产生的,任何一个现象,只要另外加了一个因缘,那个现象就会改变,变得或好或坏;或者变得更圆满,或者变得更残破,乃至变得没有了。 但是,最圆满的事物,在这个世间法中,是从来未曾出现过的,因为到最圆满时,实际上已经开始衰退。 因此,任何一样事,任何一个现象,都是因缘生,因缘灭。 因缘而产生的变化,是没有一定的、没有永恒的、没有不变的,它们的性质随时都会随着新的因缘而起变动,因此说诸法的自性即是空性。 「我生已尽」,是已出离三界的生死;「梵行已立」,是应修清净的身口意三业,已经圆满;「所作已办」,是应断的烦恼,已经全部断除;「不受后有」,是从此之后,不再接受任何善恶果报。 这四句话是形容阿罗汉所证果位的标准用语,若尚未证涅槃,绝对不会以此四语称赞。 灭谛即是从十二因缘的逆观成就与灭观成就若从十二因缘的顺观成就及生观成就而言,即知苦果及苦因为何物;若由顺观及生观转为逆观及灭观成就,则出三界、离五蕴、入涅槃。 十二因缘,是指凡夫生命过程中之流转现象,从无明开始,接着是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等十二个阶段。 逆观、顺观是什么呢? 逆观是讲无,顺观是讲有。 「顺观」是说,缘无明所以有行;缘行,所以有识;缘识,所以有名色;缘名色,所以有六入;缘六入,所以有触;缘触,所以有受;缘受,所以有爱;缘爱,所以有取;缘取,所以有有;缘有,所以有生;缘生,所以有老死。 知道顺观之后,就晓得生死之苦是怎么来的,生命受苦的原因是怎么一回事。 「逆观」是从无明观起,因无无明,故行亦无,无行故识亦无,无识故名色亦无,无名色故六入亦无,无六入故触亦无,无触故受亦无,无受故爱亦无,无爱故取亦无,无取故有亦无,无有故生亦无,无生故老死亦无。 此顺逆、生灭二观,亦即《阿含经》所说:「此生故彼生,纯大苦聚集;此灭故彼灭,纯大苦聚灭。」如何使得逆观成就? 首由无明着手。 无明是没有智慧、知见不正,所以起烦恼心造种种业。 八正道中的第一个项目是正见,乃是要以正见来指导人类,使之开启无我的智慧,以智慧之明来破烦恼的无明,无明若灭,乃至老死也灭。 生灭灭已,即证涅槃而登阿罗汉位。 灭谛即是涅槃断尽烦恼,解脱生死,即为涅槃,涅槃就是寂灭。 烦恼不动,是为寂,烦恼不起,是为灭。 根据原始的佛法,涅槃有两类:(一)有余涅槃:即是在现生中从烦恼之苦获得解脱,不为情动,不受境迁。 但是,业报的身体依旧活着,尚未舍报舍寿。 就像释迦牟尼佛于菩提树下成道之时,已经灭却一切烦恼,但是他的身体还是留在人间四十九年,做为弘扬佛法的工具。 又如佛陀的阿罗汉弟子们,共有一千多人,他们于断除烦恼之后,肉体并没有死,一样有冷、热、病、痛的果报,这就是「有余涅槃」。 (二)无余涅槃:即是阿罗汉们于此身死后,不再流转生死,一旦舍报,便从此不再来到世间,不再接受任何生命的果报体;从此以后,进入寂灭,不再出现。 故称为「无余涅槃」。 灭谛即是无学位(一)修四谛十六行相证初果,即入见道位,自此而历二果及三果,均名有学果位。 (二)断三界惑尽证真谛之理,登第四阿罗汉果位,名为无学位。 只有到了无学果位,方真解脱自在,才能称之为进入涅槃。 道谛的内容(一)佛陀所说、所制的一切正法律,又名真谛法、中道法、解脱法,都是道谛。 (二)不苦不乐的中道行,便是道谛。 (三)八正道即是中道行。 (四)正信、正行、正知见的正法,便是道谛。 (五)由八正道统合为戒定慧,由戒定慧衍为六波罗蜜,乃至所有一切佛道品法,都是道谛。 道谛,具体的基础是八正道,就是不苦不乐的中道行;唯修中道行,才得真解脱。 八正道共有八个项目,修持八正道,就可以灭除苦因苦果。 修道是渐渐修的,修到多少程度,就能减灭多少苦;渐渐的修,渐渐地减少痛苦的感受以及烦恼的困扰。 修习八正道,宜配合五种增上:信增上、施增上、戒增上、定增上、慧增上。 八正道与中道善法、真谛法、解脱法等的关系正见是依三法印而知四圣谛,明十二因缘。 此即是根据正见,对四圣谛、十二因缘起信心,叫做正信。 若没有正见的信心,便是迷信。 正志(正思惟)是思惟四谛之理,不起三毒,意业清净。 正思惟又称为正分别,意思是说对四圣谛考察又考察,了解又了解,不断地思惟、考察,面对着苦的结果,然后知道苦的原因是什么,不断地想着应该要修中道行来灭苦。 正业(行)即是远离五恶行,也就是受持五戒。 这个业不是工作的职业,而是身口意的行为之意,也就是说要远离杀生、偷盗、邪淫、妄语、用酒等五种恶行。 正语即是远离口业的四恶行──两舌、恶口、妄言、绮语。 正命即是远离五种邪命,戒除不正当的生活方式,离开五种不当的谋生方式:(一)诈现奇特:用欺诈的手段,装着使人感觉到你真有一套本事。 (二)自称功德:为了得到职业、地位而赞叹自己夸张自己是位伟大的人物,譬如告诉人家说自己有神通,或者说自己是最了不起的一位修行人等。 (三)咒术占卜:为了帮人赚钱、找对象,而用咒术、占卜替人算命看相。 (四)大言壮语:说大话,告诉他人说自己会做总统,或在多少年之内,能做大事业、赚大钱,使人听了之后,就先给他钱来支助他。 (五)彼此标榜:两人以上,彼此互相标榜,其目的是希望得到金钱、名望、地位、权力等。 正勤即是修四正勤,亦即:未断之恶令断,已断之恶令不复起;未修之善令修,已修之善令增长。 正念即是修四念处,亦名为四念住。 这个念是方法而非妄念,有了方法之后,心念就会止于一境,其方法有: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天、念施等六念,以六念为基础而修四念住,即为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由修四念住而进入八正道的「正定」。 正定即是包括七方便及十六特胜的修定方法。 七方便是:五停心、别相念、总相念,称为三贤位;暖、顶、忍、世第一,称为四善根位。 相加起来,名为七方便,也就由此而入见道位,名为初果圣者。 十六特胜是:知息入、知息出、知息长短、知息遍身、除诸身行、受喜、受乐、受诸心行、心作喜、心作摄、心作解脱、观无常、观出散、观离欲、观灭、观弃舍,十六特胜胜于四念住的观身不净法,是由观息而历十六层次,即入见道位,名为初果圣者。 结论四圣谛与十二因缘的关系识、名色、六入、触、受、生、老死等七项为苦的事实,即是苦谛;无明、行、爱、取、有等五项则为苦的原因,即是集谛;因集谛而有苦谛,苦集二谛是为顺观,顺观是知道无明,最后才有生、老死。 苦的原因就是集,由集而苦,变成了顺观,生死流转由此而来。 灭是无明灭故行灭,行灭故识灭,以此类推,直到生灭故老死灭,这是灭谛,逆观十二因缘就是灭谛。 如果无法以逆观十二因缘得成就,修习八正道也能够达成灭生死的苦。 因此,逆观十二因缘,事实上就是道灭二谛,或是灭道二谛。 四圣谛与三法印的关系「诸行无常」及「诸法无我」,便是离苦、断集、修八正道的三种圣谛;「涅槃寂静」,便是苦灭圣谛。 发布时间:2024-05-25 06:29:15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95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