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禅者的精神 内容: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 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 佛教,有史以来,诸佛菩萨,历代高僧,为法忘躯,天南地北,天涯海角,禅旅之路,无限延伸。 释迦佛陀,弘法一生,其足迹遍布五印。 佛陀十大弟子,各弘一方,四海为居,居无定所。 东晋法显,岁已六十,携老死之友,南下求法,凡14年,有《佛国记》等存世,被鲁迅先生称为“民族的脊梁”。 大唐玄奘,西行取经,八难九苦,种种遭遇,但宁进西天一步死,不退东土一步生,于古印度,被号大乘天,遗世《大唐西域记》等。 唐之鉴真,为弘法东瀛,屡闯东海。 此间,人已老,体已衰,目已盲。 人劝:可以休矣。 但他,决不放弃,于第七渡,终成。 建唐招提寺等于日本奈良,至今尚存。 这是佛教传统! 这更是佛家精神! 故此,中华禅僧,才被称为:云水僧、行脚僧、修行人、行者。 为此,中国禅集大成者慧能大师的同修——永嘉禅师才说: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 这里,禅,不仅仅体现在坐,更体现在行,把行亦禅放在了坐亦禅之前。 且此行亦禅,尚令修行人体安然——安心啊。 宋张无尽有偈:赵州八十犹行脚,只为心头未了然;及至归来无一事,始知空费草鞋钱。 赵州禅师,佛教开悟的高僧啊。 八十岁了,还去行脚,修禅旅,作行禅,为何? 因为,心头未了然,心头还有疑惑,还有未明白的,还有没破的执,还有未看破的。 但是,赵州禅师通过行脚又行脚后,便了然了,便无一事了。 你看,禅旅,行禅,还可使行者开悟啊。 本人经常提一个概念:禅旅,行禅,就是基于以上观点。 从某个角度说,禅行比禅坐更适宜现代人的修炼。 为什么? 现代社会,物欲横流,人心浮躁,思想无主,信仰无依。 为此,现代人,你让他坐,他就难受,他就烦恼。 现代人,他坐不住了。 他们,需行、要行、宜行、喜行。 教内的朝圣热,教外的旅游热,也侧面或间接地说明了这一点。 比丘本性,为僧已近三十载,但是,还如八十的赵州禅师——心未安然、心未了然。 为此,时常于禅旅、行禅之中。 其时,一论语,一坛经,身在路上,心在书中,身在路上,心在禅中。 志朝五洲之圣,志行四海之旅,芒鞋丈量山河,地球收入钵中。 曾作拙诗一首,以题禅旅路上的自画像:一钵千家饭,孤僧万里行。 行脚在,混沌朦胧的婆娑世界,我缘已定! 那万里长空,烟云千重。 那禅心如盾,袈裟如风。 还有那,清晰分明的行者脚印,由你读懂! 文章总有结句的时候,但旅行没有终点。 愿诸志同道合者,眼见此文如心在禅旅。 发布时间:2024-05-10 10:17:36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94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