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梦参老和尚:六妙法门要怎么修 内容: 云何由念如实观察入息出息。 入息就是吸气,出息就是呼气,一呼一吸,这叫正观察。 出入息要数数,数故,随故,止故,观故,转故,净故,叫数。 就是数息观。 观数字,数随止,观转净,这叫六妙门。 这六个法,佛说是非常微妙。 你先得定下来,心里不定,慌慌张张的,心乱如麻。 好多人,一有点事心乱如麻,像麻绳那么乱。 要定下来,怎么定? 修方便法门,修入出息观。 就是观你的出气入气,观出入息。 修习你的念头,持来去念头。 由这个念,如是观察入息出息,出气入气。 你活着必须出入气,要不出入气就死了。 这个大家都懂,这叫正观察。 这就是咱们平常说修数息观。 数随止,观转静,六个字。 数完了修随,随完了修止,这修定的。 你若修观,观是慧照。 观就转,转完了,清净了。 如果大家想了生死,想断烦恼的话,如果你还没有自己特修的法门,这段佛跟地藏王菩萨说的非常重要。 你试试看,用不了两个星期,你能进入,渐渐就定下来了。 我们讲这个讲慢一点。 这不是《华严经》,这是你做得到的。 你念佛法门也好,修止观法门也好,任何法门都能用。 把这个数随止观转净,一个字一个字修。 想修定,那佛就跟我们说了,有六种方法观察。 观就是观照。 你就能用这个方法入到空,入到无相,入到无愿三解脱门。 说当你学佛之后,你要想修行,真正的进入,想得解脱,这是最基本的。 一切止观最基本的,就是三解脱门,空、无相、无愿三解脱门。 想达到证得了三解脱门,学佛之后就要修行,真正进入了。 我们都想得到解脱。 谁想求烦恼,求烦恼为什么要出家? 但你一直方法找的不对头,烦恼止不住,止观也没得到。 依着这个,现在你学这个,依着这个你修修看。 当你想入定,你观吧,观察业和烦恼。 或生死流转,你要翻过来,要修行。 随止观,转还净。 数、随、止、转、还、净,这六种方法。 这个在我们天台宗,智者大师把这个说成最根本的。 智者大师讲的数随止是同的,观还净。 但是在此地,佛跟地藏菩萨说的观转净,不是还是转。 我们讲到时候再讲。 转跟还意思是相通的。 转的意思是转变一下就行了。 还呢,说你要修观,就还到清净。 转呢,说你要修观,就转变清净。 涵义是一样的,数随止观转净。 咱们现在就讲这个数随止。 我们这个一天出入息,这个不知道数字,这谁出好多息。 就像我在跟大家说话的功夫,就一出一吸出了好多气了。 但是你把它静下来,说观这个入出息往里吸气,往外出气,又叫来去念,来念去念。 这叫止观门。 为什么加个妙? 我们天台叫它六妙门,妙是不可思议的。 说是初学刚入门也可以,说修到究竟了,咱们用《华严经》讲六妙门那就玄了。 将来咱们会讲得到的,在《华严经》会讲到的。 现在咱们一个一个讲,什么叫数息门。 默数你的呼息、入息,一呼一吸。 涵义就是收摄你的心神,你的心散乱,把它修一修。 修什么呢? 修数字。 有修数,有证数。 六妙都有两个,一个修,一个证。 那修这个息,数息门,调和你的气,调和你的出入息。 数就数数,不许多数,只数一到十。 用这个来摄心,令它不要散乱,不要打妄想。 这叫数。 证数呢? 觉心任运。 觉到你这个心观照了一至十,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这就功夫。 数完了,又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听着很简单,你数一数,一会你就错乱了。 数一数,就不知道哪到哪去了。 就是说观照不着。 这是觉悟的心。 一至十,清清楚楚,了了分明。 那一二三四五,那心就注意,散乱心没有了。 这数数,一至十,一至十来回这么数。 数数又忘了,又错了,心不在焉了。 完了,再从头数。 这时候用数字来收摄你的心,令它不散乱,这是修。 证的时候呢? 数数的到时候,功夫到了,觉悟的心自然的流转。 一至十,一至十,从来不错了,觉悟了。 从一至十不假作意,不假功力,心定下来了。 这样一至十,这是觉照的。 这时候,你觉得数数气息没了,一至十也没了,微细了。 心不颠倒,意不散乱,这叫是入于随,这叫数息门,完了随息门。 数息法的第二个阶段,就是修持的方法,修随、证随两种。 把前头数息法丢了,随息出入。 你不是呼吸吗? 一呼一吸、一吸一呼、一呼一吸,那观照这个息,观照你的气,摄心。 知道我这现在出息,我这现在入息,我这出息我这入息,就观照这个出入息。 观观的心就微细了,出入息都没有了,修成了。 这个成,就是证得了。 证什么? 没有别的念头,只有一个息。 这第一个叫数息门,数息门是两个,一个数息,一个随息。 数随,第一个门修完了,修第二个门。 第二门修完了,修第三个门止。 先是数数,后来是随着呼吸,第三个修止。 止也两种,也是修止、证止。 这时候已经诸缘息灭,不念数随,也不念数息。 什么呢? 止住了,凝寂其心。 心就停到这儿,证止下来,觉得身心泯然入定,就入室了。 这叫入定。 但是你没有数没有息,它是一步一步入的,自己入定了。 一入定,什么都不计。 不见内外的相貌,而定持心,定法持着你的心,任运不动,心不随念转。 在定上要起观照。 观照什么呢? 说这个定属于因缘的,这就我们说入法界,随界入法。 法跟界和合而有,这个所有的,虚妄不实的,不要执著。 在不执著时候,定之后起念。 这个念什么呢? 就是起观,定后生观。 数门、随息门、止门,现在是观门。 观也是两种,一个修观,一个证观。 修观的时候,怎么观呢? 观你的出入息,很微细的,像空中风,空中没有风,观照空中有风的样子。 观什么? 观你身体的爪生发长脉转筋摇,一切筋骨三十六相,这三十六相大家查那法数去,爪生发长脉转筋摇得一个一个的观。 这个心识观识无常的,你这一观你哪,你那心是简直不住刹那不住,你观照它刹那不住。 修的时候这样观。 到你证入的时候,觉得你这个出入息,不是靠鼻子、嘴巴,每个汗毛孔都在有出入息。 那个定,所以这是止门所起的观门,哪开了慧了。 慧眼开了,这心眼开门。 用心来观照这三十六物,你看见你这自己的身体三十六物,周身的虫子,内外不净。 这样这个时候,你才看到刹那不停,这心里头既生悲又生欢喜。 这时候观法无我,观修无常,观受是苦。 这时候这些都现前点了,把前头的颠倒颠倒过来,这叫起观门。 观门再进一步,观还净,这是不净的。 还净有修还、有证还。 修还,说我这个观是从我心生的,那我这个心反观,又来观这个心,心没有。 反观就是心本无生,因境有。 心自己观没有生,这观因这个身体而有的心。 这心本无生因境有。 说我观这个境又有的,还还转来,修还、证还。 观这个是从心生的,心又反观来观心。 这一观心本不生,心既不生,也没有有。 不生就没有,不生还有吗? 不生故无有,不有就是空,还门了。 没有就是空了,空故。 没有能观的观心,空,哪有个心来观。 连观的心都没有,还能有境吗? 能观的心没有,所观的境也不存在,就叫境智双亡,就心境双亡。 这在《华严经》就讲怎么讲? 妄尽还源,这叫妄尽还源观。 这一个功夫怎么来的? 这个功夫还门从观门来的。 观门怎么来的,观门从止门来的,止门从随息门来的。 随息门怎么来的,从数息门来的。 这最初是数数,数数的功夫越来越深,叫还门,这时候才清净了。 还门再进一步就叫净门。 这叫数随止观还净六妙法门。 这修净,修净门。 修净也两种,一个修的时候,一个证的时候。 大家不要忘记了,数息门修的时候是一种情况,证的时候又是一种情况。 证了之后到随息门又起修,修完了又证。 随息门进入止门的时候,又起修,修完了又证,证完了而后起观察。 观门,观门又修,修完了又证,证完了又起修。 修还,还完了又证,证完了以后又起修,修净。 净就修净,证净。 证净就是证得了,证得了。 这个时候,你真正定慧,从定修慧,慧又照定,定慧均等。 这个时候,你心里头心慧相应了,产生无边无碍的方便。 这叫什么? 这叫正受。 咱们经常讲三昧,这就叫三昧。 所以咱们现在讲六妙门,数随止属于定,观还净属于慧,就是止观双修六妙法门。 慧发成了真正的明,这一个明就了了生死。 这就离生死,证涅槃。 这跟涅槃就叫妙,六门是生死,证到涅槃就妙了。 那都叫门,门是通达的意。 说这六种方法,能够通达到涅槃,不生死,了了生死了。 发布时间:2024-04-20 06:20:57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94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