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一、普通人的发心 内容: “发心”这两个字,想必大家都很熟悉。 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长辈们要求我们发心,许多同辈之间彼此也会用发心来相互鼓励。 但细究起来,有几个人能真正认识到发心的意义? 又有几个人能将“发心”发得到位、发得准确、发得有水平? 事实上是很少的。 因而在很多情况下,发心似乎已经成了一句空洞的口号。 在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中,几乎都有关于发菩提心的教诫。 《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 ”这句经文被省庵大师引用于《劝发菩提心文》,在汉传佛教界广为流传,发人深省。 离开菩提心,在修行上的所有努力,都将成为生死之因。 《大般若经》云:“云何菩萨摩诃萨普为利乐诸有情故乘于大乘? 满慈子言:舍利子! 若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以一切智智相应作意,大悲为首,用无所得而为方便。 ”一切智智相应作意,即菩提心。 印顺法师在《学佛三要》中引用了这段经文,并提出了大乘佛教的三大要领:菩提心、大悲心、性空见,充分说明了菩提心在大乘菩萨道中的重要性。 西藏的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论》中,将修学佛法的要领归纳为三主要道:即出离心、菩提心、空性见。 我觉得这一归纳非常精辟,发出离心不是为了个人的出离解脱,而是作为菩提心生起的基础。 因为大乘佛教是立足于菩提心,成佛就是菩提心的圆满成就,所以性空见也是为菩提心服务的。 从菩提心的发起到成就,必须要通过性空见的指导。 如果没有性空见,即使凡夫心尚且难以摆脱,更何况无上菩提的成就呢? 汉传佛教是大乘佛教,但在中国的弘扬过程中,并没有很好地实践大乘精神。 汉传佛教虽有八个宗派,但最后基本归于禅宗和净土。 而禅宗和净宗的修行人,很多充满浓厚的出世色彩。 修禅的无非是了脱生死,念佛的一心往生西方,也还是了脱生死。 问题的关键还在于,他们基本都是以个人解脱为主要目的。 如果仅仅为了个人解脱而修行,显然不是大乘的发心。 为什么充满积极利世思想的大乘佛教,来到中国之后演变为具有浓厚出世色彩的佛教呢? 问题的根源就在于忽略了菩提心,因而在修行上不知不觉偏向以追求出世解脱为主。 大乘和小乘的区别在哪里? 很多人往往会从教理上进行区别,似乎学习大乘教理就是菩萨行者,学习小乘教理则是声闻行者。 其实并非如此,区别大乘和小乘的关键是在于发心和对发心的实践。 如果我们发菩提心受持五戒,那么五戒就是大乘的五戒,就是菩萨行的组成部分。 如果只为个人解脱而发出离心,即使学习至圆至顿的《华严》,也一样是小乘。 在当前的佛教界,许多人对发菩提心的内涵缺乏了解。 不知道究竟怎样才是真正的发心? 怎样将心发到位? 发心到位之后又应该做些什么? 如何使发心持续稳定地发展? 对于这一系列问题,大多数人都不甚了了,菩提心自然也就无从发起。 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先从普通人的发心谈起。 一、普通人的发心这里所说的普通人,是指社会上那些没有学佛的人,他们不自觉中也在发心。 因为他们每天都会有无数想法:想锦衣玉食、想财源滚滚、想仕途光明;更有甚者,还想着坑蒙拐骗、损人利己。 事实上,每种想法都不是凭空而有的,皆有各自的心理基础。 这个基础或是贪心、或是嗔心、或是我慢心、妒嫉心、乃至邪知邪见。 而这一心理基础,又会引发相应的行为。 1、凡夫心的形成每个行为在完成过程中,一方面会成就客观上的事实,比如为谋利去开公司,经过几十年努力成就一番事业。 而在另一方面,这一行为更成就了我们的凡夫心。 如果开公司的心理基础是贪心,那么在经营过程中,对公司的贪著之心也会随之增长,最后这个公司就成为其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上不少青年为了恋爱寻死觅活,也不是刚开始就严重到这一地步,不可能一见面就再也无法分开。 也是经历了相恋的过程,使彼此的贪著之心越来越重,以至发展到无与伦比的程度,觉得失去对方就失去了整个精神支柱。 凡夫心正在这样不断滋养起来的。 用唯识理论来理解,就是“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 这两句话虽然简单,但已将心行运作的规律揭露无遗。 “种子生现行”就是重复的过程,当然这不是简单的重复。 因为心念的重复是变化的,会介入自身的经验和想法,最后形成贪心、嗔心、我慢心、妒嫉心等各种心行。 尤其是在现代社会,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做事业要面临很多考验,甚至可以说是处处陷阱,容易使人不自觉地走向堕落。 最后事业虽然成就了,但内心世界却被染污得面目全非。 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发心就是通过外在的想法和行为,最终引发并成就自己的某种心理。 所以说,我们每做一件事,不仅要考量客观的结果,更要考量它究竟成就了怎样的心。 事业是短暂的,而凡夫心的作用不仅会左右我们的今生,更会影响到未来。 世人以凡夫心为基础,产生种种想法及行为,因而成就了凡夫的品质。 所谓凡夫品质,从根本来说,就是我法二执及贪嗔痴烦恼。 当然,每个人的执著有不同取向,从而展现出各自不同的性格特征。 凡夫心的力量强弱,取决于我们对它的培养。 习惯贪的人时刻都在张扬自己的贪心,习惯嗔恨的人时刻都在张扬自己的嗔心,这些现象我们很容易在生活中观察到。 如果不进行反省及制止,贪心和嗔心随时都会寻找目标并采取行动。 久而久之,使贪心和嗔心变得无比强大。 心灵是在重复中成长的,每重复一次就壮大一次。 所以,我们必须对自己的一言一行乃至起心动念都加以审视和调整。 2、良好心行的培养每一种技能的获得,也必须通过正确的重复。 比如我们学打球,必须反复练习才能获得正确的姿势。 有些姿势看似简单,但要学得规范也很不容易。 即使学会了,还需要经过相当时间的巩固。 因为我们在此之前往往已形成某种习惯性的姿势,一旦稍有松懈,马上会恢复到原有习惯中。 只有在特别用心注意时,才会作出准确的姿势。 事实上,行为习惯也代表着心灵习惯,两者统一的。 但从心灵到行为上的落实,确实需要通过训练,这种训练可能要百次、千次乃至万次,随时将自己的观念和行为调整到准确的状态,然后不断重复。 当这种重复在心行上获得稳定之后,就是定。 事实上,定并没有那么神秘,稳定地延续下去就是定。 当正确的身心行为稳定之后,就会发挥出强大的能量。 不然,它的力量是很微弱的。 正念的获得也需要训练。 所以,念佛必须时刻忆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将一句名号周而复始地重复、重复、再重复。 那么,重复的关键在哪里? 就是在心行上有正念作为指导。 否则的话,重复训练会将一些错误的观念和行为固定下来,成为难以改变的不良习惯。 正见能够指导我们调整身心,帮助我们作出判断:这个状态应该舍弃、那个状态应该舍弃,通过不断舍弃,将心行调整得不偏不倚。 正确的见地还会告诉我们:在这一状态中,应以怎样的态度去对待;否则又会落入怎样的状态,等等。 这也正说明了经教的重要性,因为经教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见。 但学习经教必须找到立足点,而这个立足点是在我们的心行而不是经教中。 所以,学习佛法的重点是在我们内心,而不是书本中。 培养正确的发心非常重要。 凡夫的发心基础是错误的,所以最终训练出来的就是凡夫心,是贪心、嗔恨心;而不是觉悟的心,不是慈心、悲心。 反过来说,如果我们能以训练凡夫心的功夫,用于训练佛菩萨的品质、训练觉悟的心,也会很快成就的,可能所用的力气还不需要百分之一。 关键是我们不懂得什么是觉悟的心,更不懂得怎样去训练。 如果我们找对了方法,觉悟并非遥不可及。 我们翻开古德的传记,其中有不少人都是在善知识的点化下当下顿悟,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成就不应该是不可企及的事。 佛陀在世时,很多人听闻佛陀说法后,当下证得阿罗汉果。 如果很难的话,不可能当下成就。 所以修行应该有简单的一面,关键在于找到正确的方法和入手处。 发布时间:2024-03-17 11:12:58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9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