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解行并进是什么意思?如何做到解行并进? 内容: 如何做到解行并进。 大家都知道解行并进这个词语。 解就是理解道理,行就是付诸于行动。 也就是理论跟实践的过程。 如何把理论变成实践? 这中间还需要很深刻的一些布局认知。 假如理论只是大体上懂了,那么要实践的时候就会很难。 所以,小时候我们读书的时候基本都是读理论。 但要把所学习的这些学问落实到以后工作当中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到中间还有很多很多不太一样的地方。 而这些东西呀,书本上是没有的。 但是理论是对的,但书本上确实没有。 这一类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里面,中间这一类的东西叫什么? 叫经验。 而这个经验没办法传授给大家,再高明的老师都没办法说。 经验要靠自己去历练,去摸索。 然后在反反复复的挫折当中掌握经验。 所以古人就会说,吃一堑长一智。 人的聪明才智就是在这些坑坑洼洼里面,摔摔倒倒当中成长。 所以解行并进,解就是说到,知道。 然后行呢? 就是做到。 能够知道,又能够做到,将来才能够得到。 得到什么呢? 好的效果。 我们所追求的目标,你就能得到了。 所以,现在我们看看知道的多还是少? 做到的多还是少? 将来直接就关系到得到的多还是少? 知道、做到、得到这三个步骤,这是我们解行并进要注重的内容。 现在的问题在于,因为人的程度不一样,根基个个不同,所以同样一个班级里面,大家在学习、在听经闻法,道理法师说的都是一模一样的。 但是遗憾的是理解的学生不一样。 每个学生对这些道理的理解程度浅深不同。 有些学生悟性高,法师说的这些道理,他能够领悟到更多方面去。 而大多数的人,领悟力恐怕就没那么好。 毕竟高人永远是少数的,而普通人永远是多数的。 所以多数的人能够领悟到当前所说的这句话的道理已经是算不错了。 而更多的人恐怕只能领悟到其中的百分之多少,不一定完整。 所以随着个人的理解道理的浅深差距,这第一步,差距就拉了很长很长。 然后第二步做到,从知道到做到,这其中差距又要拉很长。 知道的过程已经有人知道多,有人知道少了,差距这么大。 接下去第二步要去落实做到的时候,我们又会发现到,有人精进,有人懈怠。 有人积极,有人马虎。 所以在做的过程里面,勇猛精进的人。 他可能在短时间之内就能做到很大很大的成果。 而有些人,懒散懈怠的人可能花了几年几十年了,可能成果还不如人家几个月。 这是为什么? 这是精进与懈怠的差别。 还有一些人做事情,他是偶尔精进一下,有空的时候精进一下,没空的时候可能就很长一段时间都搁在一边。 这种三天打鱼七天晒网。 但是偶尔看他好像精进的时候特别精进,但就那几天而已。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可能就末后那五天特别精进。 而另外三百六十天根本就连想都没想,恐怕都忘光光了。 那样的短时间的一点点精进,效果就不明显。 所以从知道到做到,从解到行,这个过程当中又是拉了很大的距离。 当然跟根基的好坏也是有很大的差别。 然后从做到到得到,这个过程里面,因为种种因素的差别,又会拉出一大段的距离来。 你做到的程度做了多少? 做的精度你做的多精? 做得很粗糙,还是很精致,这就不一样了。 就像一个雕刻佛像的人,你要是给你两个人同样的木头,雕刻得很精致的人,可能他这一尊雕塑可以卖几万块钱。 而雕刻极为粗糙的人,几百块人家都要犹豫不决老半天。 我买不买? 那么难看! 太粗糙了! 同样的木料就因为精跟粗的差别,结果又不一样,价值也都不一样。 所以,解行并进这当中就出现了两大极端。 一个在佛门里面称为顿悟的人。 他为什么能够顿悟呢? 像六祖慧能大师那个样子,一闻即悟。 为什么? 因为他解行是同时的。 解时即行,行时即解,解行一体。 他能够把理解的道理马上在心里面应用开来,跟个人的身心内外融会贯通。 所以身口意,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全部在刹那之间就贯通了,这叫解行并进。 这种顿悟根基的人都是了不起的,善根深厚这样的人。 而绝大多数根基呀,他可能要经过先理解。 然后理解到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广泛之后。 然后才会慢慢的学会了应用,也就是说它的解跟行是分开的。 而分开的长度,到底是多大的长度距离? 还是因根基的差别而有差别。 有些人可能拉开的距离好长。 从他理解到他会应用中间要隔很多年。 而有些人可能距离短,可能从理解到会用只要几个月。 而有些人只要几天,让他想明白了就会去做。 然后做的时候,是做到满分? 还是半分? 还是少分? 这又因人而异。 所以这一类把解与行分开来修行,解行不是一体的,是两个的。 这一类的人叫做渐悟的人,他是渐渐渐渐,逐渐逐渐,慢慢就会领悟到其中的道理。 所以渐悟的根基上下的差别是非常巨大。 上等渐悟的人他花的时间少就能入门,要是下等渐悟的人可能花了一辈子,甚至于多少生多少世之后,他才会慢慢的领悟到道理,应用到生活里面了。 所以就形成顿渐之差别了,这也是因为解行并进的过程里面出现了这么两种差异。 发布时间:2024-02-28 11:42:42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93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