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佛经的理论和内容 内容: 上文仅仅讲到佛经的皮相,还没有接触到经文的内容。 可是皮相和骨肉是有密切关系的。 要是名词混淆,句法错乱,讹字连篇,章节不明,那么我早就把它置诸高阁了;只因为佛经的皮相端庄美丽,正和菩萨的相貌作和谐的对比,所以我对于研究佛经的理论,自有不能自已的趋势。 我最初所读的《楞严经》,本是一部辞藻丰美的经典,优美的笔调既足引人入胜,而其组织的严整,说理的精妙,更使人爱不忍释。 所以杨仁山居士在旧书摊上看到了这部经,竟一口气把它看完了才走。 古人诗说:“自从一见楞严后,不读人间糠秕书。 ”我对此也有同样的感觉。 我又把它当作一本“实验指导书”,因为这部经的结构确乎和指导书有相同之点。 普通一本指导学生实验的书,总是分为下列几段:1. 实验的目的;2. 应用的材料仪器工具;3. 实验所依据的理论;4. 实验工作的方法和步骤;5. 从这一实验应得怎样的效果;6. 实验时应该注意或预防的事项;7. 最后是结论,说明实验的结果,可以证明某种理论的正确,或者有什么实用的价值等等。 《楞严经》也可分成以下几段:1. 说经的缘起(即序文);2. 说明修治的对象(例如七处徵心等);3. 修行的理论(例如十番显见,会通四科,圆彰七大等);4. 修行的方法和步骤(例如二十五圆通及道场加行各段);5. 由此修行所得的效果(例如约众生以显各益,约国土以显普益等段,就是对国家人民的利益);6. 修行时应该注意或预防事项(例如谈七趣五魔以警堕落等);7. 最后说明此经的流通功德(即流通文)。 实验指导书是科学家获得科学知识的经典,佛经则是佛学家获得佛果的实验指导书。 学读了《楞严经》以后,看到它的内容这样科学化,不由得不惊叹,深悔从前把佛教和一般宗教等量齐观的错误,哪知它原来是一种可以实验,可以获得实际效果的学问。 从此我得到一个结论:佛教不同于一般宗教,因为一般宗教重信不重解,佛教则信解并重;一般宗教是不平等的,例如有些宗教中说人不能做上帝,而佛教是平等的,它说每个人都有佛性,人人都可作佛;一般宗教是执相的,佛教是破一切执著的。 总之,佛教和一般的宗教,有个很大的鸿沟,那是读过佛经的人都能体会到的。 我又得到一个结论:佛教不是哲学,因为哲学是不能证验的,佛教是有证验的;哲学是说食不能充饥的,佛教是利人自利的;哲学是用分别心得到的“遍计所执性”,佛学是用无分别智得到的“圆成实性”。 至于佛教与科学的关系,到这时为止,我非但没有找到冲突的地方,反而找到了很多像上面所说的相同的地方。 至少佛经的组织是科学化的,而科学也是重客观破我执的。 自从读《楞严经》以后,我更增加了读经的兴趣,因此再读《心经》、《金刚经》、《法华经》,以及《中论》等四论。 看的经论渐多,而与科学会通之处也更多。 我所学的科学知识几乎全做了佛经的注脚,变成了佛教的护法,而佛法对于科学却反有指导和纠正的地方。 现在就我所体会到的写在下面:1. 一切物质的空假中三观《金刚经》是一本流传极广的经,但其中有许多语句,不是常人所能了解的,例如“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如果用X代表佛法,那么就可变作这样一个公式:“所谓X者,即非X,是名X。 ”这个X可以指众生,指天地日月,山川草木,乃至一切机器工具,各种科学工艺,以及精神的物质的种种名词。 在一般人看来,这样说法是不通的,或者是滑稽的,因为X决不能变成非X,就以代数来讲,也是X不能等于-X(X≠-X)。 但我因为受过科学教育,决不像一般人立刻下个断语。 经过思考以后,结果终被我用科学的事实解答这个谜语。 有一次有位工程师问我这话应该怎样解释。 我就指桌上的茶杯说,现在就拿这茶杯当X吧,那么根据这一公式就应该这样说:“所谓茶杯,即非茶杯,是名茶杯。 ”同时还说明,茶杯的定义,应该是圆筒状可供人饮茶用的瓷器,这样除了瓷之外,哪里还有茶杯的本体? 而且同一杯子,今日饮茶,是叫茶杯,明日饮酒,不就变成酒杯了吗? 这样看来“茶杯”毕竟是个假名罢了,它的本体是空的。 第一句“所谓茶杯”者,在佛教中叫做‘假观’,第二句“即非茶杯”,叫做空观,第三句“是名茶杯”叫做‘中观’。 认定茶杯为实有,这是世俗之见,只有研究过科学的人,才知道瓷是真,茶杯是假,瓷是有,茶杯是空。 也只有懂得佛法三观道理的才知道茶杯的本体虽空,可是茶杯的用,还是有的,所以不妨假名为茶杯;虽明空假,而不落空假二边,这就是中观。 空假中三观合一,才能如理观察,对于那茶杯就能获得最合理而透彻的了解了。 这位工程师认为上面的解说是对的,可是他以为茶杯的本质是瓷,茶杯虽空,瓷是有的。 茶杯虽假,瓷是真的。 我说瓷的成份不外氢氧铝矽,除了氢氧铝矽外,瓷质在什么地方呢? 现在如果把瓷代入公式中的X,就成为:“所谓瓷,即非瓷,是名瓷”。 再进一步,氢氧铝矽是由原子核和电子集合而成。 电子绕着原子核,正像行星绕日而转。 那么氢氧铝矽,也不是氢氧铝矽,不过是原子核和电子罢了。 因为这四种原子还是可以代入上列的公式中,作空假中三观来看的。 这样推至原子核,也是如此的。 总之,有名称的事物都可以这样来看,就是佛法也不能例外。 这位友人听了觉得很有道理。 2.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是佛教宣传最广的两句标语,人人皆知,但不是人人能解。 现在就以原子核来说明这个理论。 原子核的研究,在最近十多年间,有着显著的进步,因而有原子能和原子弹的发明。 一个原子的质量是集中在原子核。 电子的质量只有原子核的一千八百四十分之一。 由于原子弹的发明,才证明物质可以变为能力。 依照旧说的物理学有两个重要的定律:一是物质不灭律,一是能量不灭律。 物质与能是两个家族,永远常住不灭。 这个观念是和佛法违背的。 因为佛教是说一切法无常的,现在这个违背佛法的定律已被否定,而物质和能力已成一家。 物质就是佛经所说的色,由物质可变为非物质的能力,那不是物质的本体可说是空的吗? 再看变成能力之后是怎么一回事吧,原子弹在广岛上空爆炸之后,这少量的铀(其化学符号为U235)变成工作的能力,把广岛的生物变成死物,把一所建筑变成无数的微尘,把一块大石从东边移到西边。 简单地说,就是活变成死,一变为多,东变为西。 再简明的说,就是变了一个概念。 又查物理学上对于能力的定义,原是力和距离的乘积,力是物体行动的表现。 动是空间与时间联合起来的一种概念。 时间是从物体行动而生的概念。 以上所谓的时间、动力等,都是互相依靠而显发,没有一个是独立真常,可以拈出来给人看的。 但是空又为什么就是色呢? 物质变为非物质的能力是色即是空,那么非物质的能力变为物质就是空即是色了。 现在英国科学界已有确实的证明,能力可以变为物质,但从哪一种能力变为哪一种物质,用哪一种方法步骤,却是到现在还不得而知。 将来或者可能从日光(光是能力形式之一)造成粮食、衣服和人人所欢喜的黄金。 或者利用长江的水力,甚至地球自转的能力,或地球对于日球的位能,都没有不可能的理由。 我说到这里,不能再往下说,恐怕人家会疑我痴人说梦。 但这都是从科学实验得来的理论,即你不信佛说,难道连科学都不可信吗? 如果科学可信,那么《法华经》所说从地涌出多宝塔高五百由旬,又涌出百千万亿诸菩萨众,也没有不可信的理由,因为空即是色,一切物质是可以从空无所有处随缘变现的。 我用物质变为非物质的能力的例子来说的色即是空的意义,恐怕有人会误认现象的变灭作为本体的断灭。 我们必须认识到物质的毁灭只是现象灭,本体不灭,因为就在物质毁灭的同时,能力产生了。 一灭一生,只是转变,因此灭不是真的灭,生不是真的生。 因为物质能够转变为非物质,所以它决不能有固定不变的本体,同时也不能说它没有本体。 因此,佛说物质的本体是空。 那空并不等于无,乃是说本体不可以言语文字来描述,它可以自由灵活地应付一切的转变,不受任何限制、损坏和污染,但不能被第六意识(即人们的思想意识)所认识,只能用智慧来观察,因此,这个本体并不是像哲学家康德所说的“不可知”。 而是可知的。 这个色即是空的口号,一向被认为是不科学的,因而也不容易被人接受。 这是我所以要用物质变灭的例子来说明它符合于现代科学的理由。 3. 因缘和合论与因果律佛说世界上所有精神的物质的事事物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 我们站在科学的观点看,精神现象本不是研究的对象,这里暂且不论。 现在只从物质方面来说。 农夫把一粒谷种到田里,受着日光、水土、肥料、人工的培养,就生出一棵稻来,这是农民的生产。 稻并不是从无而有,那是以谷为因(佛经里叫做亲因缘),以日光、水土、肥料、人工为缘(佛经叫做增上缘)而逐渐生长的。 有因无缘,有缘无因,都不能生长的。 这就是佛法的因缘和合论。 纺织厂一面进棉花,一面出布匹,这又是一种生产。 布匹的生产,是以棉花为因,机器人工为缘。 一切农业、工业的生产,处处体现了佛说的因缘和合论的正确。 不仅人工的制造是这样,所有自然界物质的变化,生物的演进,都可用因缘和合论来解说。 只因为是因缘和合的,所以一切事物的本体是空,由此而会通了上文所述的空假中三观和色空不二的理,成为佛教谈空说有的一贯的理论。 佛经里有一偈,说得很透彻:“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是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 ”这个因缘和合论打破了上帝造物,神权万能,和旧科学家以原子为原始单位不可再分的种种邪见。 这些邪见所主张的因,佛教称为不平等因,只有因缘和合论的因是平等因。 上帝如果是万物生成的因,那么上帝也一定是某种因缘生成的果。 原子也是这样。 现在已证明原子中有原子核和电子,原子核中又有质子和中子,质子中子又可以打破而变成能力。 这样一步一步分析下去就没有终尽的时候。 从这因缘和合论就成立了世人皆知的因果律,就是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推而至于人生,就成为善因得善果,恶因得恶果的学说。 这是佛教在中国宣传最广而最深入民间的理论。 甚至非佛教徒也有这样的信仰。 这个理论依唯识学来讲最易了解,因为唯识学是一种心物结构学,是现代心理学所望尘莫及的。 唯识学分析各种心的成分,超过于化学家分析物质成份的细密。 从化学上我们得到很多有机无机的各种公式,但不外乎九十八种元素的化合物。 唯识学家则能指示我们某一动作中,引起若干心王心所大小烦恼,有五十九法之多(请参看《百法明门论》)。 所以唯识学应叫做“心理化学”。 因此,我想,在这里诚恳地劝请我国的心理学家,抽一些时间去读唯识学,来扩充他们的领域。 依唯识学讲,我们举心动念,在八识田中就下了一颗种子。 这颗种子就会生长成为生物的身体器官和四周的环境。 善的种子就生成高等的生物器官,和优美的环境;恶的种子就生成低等的动物器官,和下劣的环境。 以科学来判断,从这渺茫的一念,转变为有形的物质,是不是有这样的可能呢? 我以为是可能的。 这里不妨推究一下物质和能、力、动、空间、时间等的关系。 我们知道,运动是时间变化和空间变化的结合(物理的公式是V=)。 如果没有时间的概念就得不到运动的概念。 没有运动的概念,也就无所谓运动的变化,也就没有变速的概念。 换句话说,没有运动的变化,也就没有力的概念,因为力的表现就是物体运动的变化(F=Ma)。 进一步说,没有力的概念,也就没有能量的概念。 因为物质是以运动和相互之间能量的形式而存在的(M=Fs)。 如果没有了运动和能量的概念,我们就不能设想出一个物质的世界来。 由此可知,空间、时间、动(或速率)实是构成能力和物质的要素。 在百法中叫做方、时、势速,那不过是古今的名称不同罢了。 方、时、势速是列在二十四种心不相应行法里面的。 所谓心不相应行法,就是不单独与心法相成,必须等到心色相对而后形成。 我们对事物起了一念,在心物相对的时候,就有时、方、势速随着起来。 有时、方、就有势速,势速与物和合而成力(Force,F=Ma=M=),力与空间和合就有能(Energy,E=Mgh=Fh),有能就有物质。 物质和心念相对又造成新物质。 总之,现代物理学已证实物质和能力可以互变,不仅把能和质通谱 发布时间:2024-02-25 12:10:19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93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