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什么是菩萨?佛教中常说的“菩萨”两字有何意义? 内容: 佛教中的“菩萨”两字具名菩提萨埵,又曰菩提索埵,摩诃菩提质帝萨埵。 旧译为大道心众生,道众生等,新译曰大觉有情,觉有情等。 谓是求道之大心人。 故曰道心众生,求道求大觉之人,故曰道众生,大觉有情。 又萨埵者勇猛之义,勇猛求菩提故名菩提萨埵。 又译作开士,始士,高士,大士等。 义译也。 总名求佛果之大乘众。 注维摩曰:“肇曰:菩提佛道名也。 萨埵秦言大心众生,有大心入佛道,名菩提萨埵。 ”大乘义章十四曰:“菩萨胡语,此方翻译为道众生。 具修自利利他之道,名道众生。 ”法华文句二曰:“菩提此言道,萨埵此言心。 ”法华经嘉祥疏一曰:“菩提云道,是无上正遍知果道也。 萨埵言众生,为求果道故名道众生也。 ”法华玄赞二曰:“菩提觉义,是所求果。 萨埵有情义,是自身也。 求菩提之有情者。 故名菩萨。 ”佛地论二曰:“缘菩提萨埵为境,故名菩萨。 具足自利利他大愿。 求大菩提利有情故。 ”又曰:“萨埵者是勇猛义。 精进勇猛求大菩提,故名菩萨。 ”净名疏一曰:“菩提为无上道。 萨埵名大心。 谓无上道大心。 此人发大心为众生求无上道。 故名菩萨。 安师云开士始士。 又翻云大道心众生。 古本翻为高士。 既异翻不定。 须留梵音。 今依大论释。 菩提名佛道。 萨埵名成众生。 用诸佛道成就众生故。 名菩提萨埵。 又菩提是自行。 萨埵是化他。 自修佛道又用化他,故名菩萨。 ”天台戒经义疏上曰:“天竺梵音摩诃菩提质帝萨埵。 今言菩萨。 略其余字。 译云大道心成众生。 ”等不等观杂录一曰:“菩萨之萨字,说文无之。 今有人改作[萨-产+夆],谓是薛字之假借也。 又有写作杀,更可骇也。 考字典从萨,与古经不符。 当是译经时所撰,良有以也。 在佛教中菩萨的地位仅次于佛,是协助佛传播佛法,救助众生的人物。 菩萨在古印度佛教中为男子形象,流传到中国后,随着菩萨信仰的深入人心及其对世人而言所具有的深切的人情味,便逐渐转为温柔慈祥的女性形象。 佛教雕塑中,菩萨多以古代印度和中国的贵族的服饰装扮,显得格外华丽而优雅。 在佛教初创的小乘时期,仅把释迦牟尼累世修行的前身和尚未成佛的悉达多王子称为菩萨。 大乘佛教创立后,根据”人人具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的理论,把凡是立下宏愿,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都称之为菩萨。 后来这个名称更加扩大化、世俗化,人们把那些精通佛法,德高望众的寺院高僧和在家居士也称作菩萨。 菩萨的任务是将所有轮回中的众生度化成佛。 我们通常人以为泥塑、木雕等雕塑成菩萨形像,其实这只是将菩萨的精神形像化,供人忆念、膜拜、敬慕崇仰而仿其行践之道。 凡能具足如此悲智精神,不论出家在家的大德皆可称为菩萨。 学佛的人欲想实践菩萨愿心,即需实践六度波罗蜜(波罗蜜为究竟义)─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的修习。 布施,有财施、法施、内施、外施、一切施;如舍身成仁、释迦舍身肉饲鹰,皆是布施的表现。 持戒,大乘的菩萨戒,不只止息恶法,而且积极实行善法。 忍辱,菩萨的行忍,是智力的表现。 精进,有内外精进二种,勤修戒定慧是内,立誓息灭贪瞋痴的行动是外。 禅定是去恶、静虑。 菩萨有禅定功夫,方能引发智慧,繁兴大用。 最后般若译为妙智慧,能解惑开慧的根本智,笃行修持应物设施是差别智。 凡能积极内外实践这六度称为大菩萨。 如大智文殊师利、大悲观世音、大行普贤、大愿地藏王、大势至等代表佛教中菩萨最高典范。 发布时间:2024-02-16 01:59:55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92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