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净界法师:真如缘起的三种问难 内容: 《大乘起信论》的真如缘起,特别是在唐朝有三种问难,我们必须要了解的。 一、真妄别体难:就是有一些中观的学者、小乘的学者,对真如缘起提出了真妄别体。 我们先说出这个难的因缘,他说:本论安立了一心二门,真如门是平等的,生灭门是对立的,这样子把这个心分成二元论了,我们内心当中有两个自体,一个是真如,一个是生灭,这个是不合道理的。 真如就不是生灭,生灭就不是真如。 你如果说是平等就不是对立,你不是对立就是平等。 为什么一心能够安立二门呢? 这样讲是不是违背了真实相了? 这是第一个对本论的第一个问难,真妄别体难。 我们看法藏大师怎么回答,看第十六页。 法藏大师引用马鸣菩萨的第十六页来回答这个问题。 这个地方我们把它念一遍: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 所谓心性不生不灭。 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 若离妄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 是故一切法,从本已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 就是说我们要清楚本论安立真如是怎么安立。 它说:什么叫做真如呢? 一法界大总相的法门体。 真如是诸法的总相。 就是说它安立二门,但不是安立二个自体,它们两个是一个自体。 你现在的心当然是生灭门,你有时候起善、有时候起恶,但是你不管起善、起恶,你内心当中都有真如在那边活动,它这个地方一心二门是同一个自体的。 蕅益大师的解释就更清楚了,蕅益大师直接告诉我们说:达妄本空,知真本有。 其实生灭门根本就不存在的。 这个妄想是不存在的,达妄本空,都是我们自己捏造出来的。 没有所谓的两个自体的问难,因为你妄想本来就是虚妄的,虚妄你怎么说有自体呢? 这个真如是有自体,它的确是有这个妙用;这个生灭门是我们自己妄想捏造出来。 所以说这真妄别体难是不能够这样子问难,因为真如跟妄想,这个妄想是虚妄的,所以安立一心二门,没有一心有二个自体的问题。 二、真前妄后难:真如缘起,说有真如,最后变成有无明,说是从真起妄。 既然它本质是真如,它怎么会生起妄呢? 你是真如,从真如生起妄想,这两个自体不同,这个地方有问题,真前妄后难。 这个地方我们看法藏大师怎么回答,第二十二页讲到我们众生的觉跟不觉:又心起者,无有初相可知。 而言知初相者,即谓无念。 是故一切众生,不名为觉。 以从本来,念念相续,未曾离念,故说无始无明。 这个地方无明的定义是说:以从本来,念念相续,未曾离念,故说无始无明。 就是说本论并没有说是从真起妄,本论安立真如也安立无明,它说真如是无始,无明也是无始,本论从来没有说:我们某年某月某日无明生起,它没有明确说明有一个生起的点。 所以我们应该说:迷真起妄,不能说从真起妄。 就是妄为什么有? 就是因为迷。 什么时候迷? 那这个我们就不能讨论了。 总之是迷真起妄,但是不能说从真起妄。 从真起妄,它既是真,怎么会起妄呢? 这是矛盾的。 所以真前妄后难,这个问题也不存在;因为本论是说真如是无始,无明也是无始,所以没有所谓前后的问题。 三、悟后却迷难:说我们迷真起妄,总有一天把妄想消灭了,变成真如了;是不是悟后却迷,哪一天又迷真起妄,又变成凡夫了呢? 答:这个问难,我们看第二十一页,讲到始觉智慧,我们就不详细说明。 总之,智慧,有凡夫业果的智慧,二乘空性的智慧,还有菩萨真空妙有的即空、即假、即中的智慧。 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以前的真如,叫做在缠真如,这个真如被妄想所缠绕,所以这个真如在凡夫只有本觉而已,就是一种本觉内熏,一种想要离苦得乐的希望,但是这个希望被无量无边的妄想颠倒所缠绕。 就是说我们想离苦得乐,但是我们根本不知道什么因缘是痛苦,什么因缘是安乐,我们永远不能满足我们的希望,就是在缠真如。 我们内心当中想要离苦得乐的希望,被无量无边的妄想所缠绕、所蒙蔽,这个叫做在缠真如。 成佛以后的真如叫做出缠真如,这个真如它本觉以外,又多一个始觉智慧,有观照力了。 有观照力,所以他不会再迷了,他有这个观照力了。 本论的意思就是说,我们的一念心中,同时具足两种功能:一种是觉,一种是迷。 这个觉悟的功能起动的时候,会对治生灭门,趣向真如门。 假设我们今天随顺迷惑,这个真如门的功能就消失了,生灭门的力量就增长。 这两个功能在内心当中,互相的熏习。 那我们怎么办呢? 我们仰仗三宝的加持力、仰仗内心的观照力,就把这个内心觉的功能不断不断地扩大,光明不断地扩大,总有一天把这个不觉的虚妄相消灭掉,这个时候我们就从生灭门而完全趣向真如门,是这样子的意思。 这个地方就是在真如缘起当中的三大问难,我们可以从问难当中,更加了解本论的宗旨。 发布时间:2024-02-04 06:25:51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92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