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佛教徒应该如何修养和修行? 内容: 修养和修行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 修养是内在,修行是外在。 也可以说修养是精神的修养,修行是形象的修养。 修养是纠正人的思维。 佛教为什么说“断掉妄念”? 意思是教育我们纠正人不该有的思维。 如果人想得太多,就给自己有一种压力。 在修养道上,特别要纠正人的禀性。 人的禀性有好的禀性,有坏的禀性。 修正就是保留好的禀性,去掉不良的禀性。 为什么要转变禀性呢? 我们中国人有一句话:性命。 性格能决定人的命。 性格好,人的命就好;性格坏,人的命就坏。 命又是决定人的运,运决定人的气,气决定人的色。 就是:性命——命运——运气——气色。 修养是为了让生命没有障碍。 如果人没有修养,命就成了不伦不类的命了。 所以谁的形象好,我们就会说这个人有修养;谁的形象不好,大众就会说这个人没有修养。 从一句话到一个行动都表现人的修养程度。 念经、念咒和念名号对修养有什么作用呢? 名号是修养的心愿,经典是修养的落实,念咒是修养的完善。 因为名号是佛的心愿,经典是佛教育我们修养的道理。 为什么佛教讲修心呢? 修心就是纠正人的念头,纠正人的禀性。 人的念头正确了,那么禀性就好了;禀性好了,人的行为就好了。 修行是修正人的行为,比如儒家和道家讲修身,修身就是叫修行了。 身的行为好坏,与心的念头有关。 人的念头好,行为就好;人的念头不好,行为自然不好。 修养是纠正念头,修行是纠正行为,修养重于修行,因为行为爆发是来自人的念头。 劳改也是一种改造人的方法。 人犯罪了被抓去劳改,就不再爆发不良的行为,这是强行纠正,对罪犯是一件好事。 学佛也是一种改造人的方法,是自我改造,劳改是强迫改造。 如果自我改造不过来,必定要用强迫改造。 自我改造叫做正面教育,强迫改造叫做反面教育。 心量就是修养,肚量就是修行。 有修养的人,心能包容一切;能修行的人、有肚量的人,就不会有过分行为。 有修养的心量,不但自己不会生起对不起周围的念头,还能够做到周围对不起自己的时候,能原谅,能包容。 修养是“难忍能忍”,修行是“难行能行”。 “难行能行”就是说自己尽量没有过分的行为,别人有过分的行为,自己只有承受,没有偿还。 佛教很重视在日常生活中的修行,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佛法就是修行。 所以,从早晨起床到夜晚休息,佛教徒在自己的一天当中随时都是可以修行的。 例如,早晚课诵、行立坐卧、居家外出、待人接物、读书进修等,就连心中的念头也都应该遵守佛法,要以慈悲作为根本,要以方便作为法门,要与人为善,这就是在进行修行。 佛教对修行体验很重视,有一分证悟,就能够去除一分无明。 所以,修行可以按照自己的时间来进行安排,只要能够持之以恒就可以了。 例如,早晨起床后,要上香礼拜,或者诵经一卷,或者静坐五分钟;也可以在每晚临睡之前,在佛前礼佛静心,或者诵读祈愿文,反省自身;也可以参加道场共修,洗涤内心的贪欲和烦恼。 发布时间:2024-01-10 10:24:04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92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