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修行为何会如此困难,问题出在哪里? 内容: 「法」的修行违反咱们的习气,实相违反咱们的期望,因而修行起来才会有艰难。 有些咱们以为错的事或许是对的,而以为对的则或许是错的。 为何会这样? 由于咱们的心在黑私自,看不清楚实相,啥都不知道,才会遭到咱们大话的戏弄。 他们将对的说成错,咱们信任;将错的说成对,咱们也信任。 这是由于咱们还不是自个的主人,常常遭到心境的诈骗。 咱们不该以这颗心和它的主意作为导游,由于它并不知道实相。 有些人彻底不想听他人的,这并非智者之道,智者倾听全部。 闻法者不论喜欢与否,都有必要同样地倾听,而非盲目地信任或不信任,有必要坚持客观与中立,不能心神不定。 他们仅仅倾听,然后思惟,毕竟才调得到准确的效果。 智者在信任所听到的工作之前,应亲身去思惟与了解其间的因果联络。 即便教师说的是实相,也不要一味地信任,由于你没有亲身觉知它的实相。 这对全部的人都是如此,我比你们还早修行,听过很多大话。 例如:「这个修行真的很艰难!」修行动啥会艰难? 它之所以艰难是由于咱们的主意过失,咱们持有邪见。 咱们一向不安静 疑问出在哪里? 早年我和别的比丘同住,但感受不太对劲。 所以我逃离大众,远离比丘与沙弥们,跑到森林与山上去。 我以为他们不像我一样吃苦,他们太懒散了,某些人像这样,某些人像那样。 这些工作真的让我威逼不已,遂变成我继续逃避的理由。 不过,不论是茕居或与人同住,我都静不下来。 我对自个不满,也不满意大集体,我以为这不满是由于火伴、心境、住处、食物和气候的联络――由于这个或那个,我一向都在寻觅适宜心里的东西。 身为梵衲比丘,我四处行脚,但工作仍是不对劲。 「我该怎么做才对?」我质疑,「我能做啥?」和很多人共住,我不满意;和少数人同住,我也不满意。 到底是为啥? 我即是不了解。 ​ 我为何会感到不满? 由于我有邪见,如此而已,由于我还固执过失的「法」。 不论去到哪里,我都不满,心想:「这个欠好,那个欠好。」有诸如此类的主意。 我责怪他人,责怪气候太热、太冷,责怪全部! 就如疯狗遇到啥就咬,由于它疯了。 若心像这样,咱们的修行就耐久无法安靖下来。 今日觉得好,明日又欠好,咱们一向都这样反反覆覆,达不到满意或安静。 佛陀有次看见一只豺狼或野犬跑出森林。 它先是站着不动,不久以后,跑进矮树丛中,躺下片刻,再跑出来。 接着跑进树洞中,再出来,然后跑进岩穴中,又再跑出来。 它才静立了一分钟,下一分钟便跑进来,然后躺下来,接着又跳起来。 正本那只豺狼患有疥癣! 当它站着不动时,感到很痒,因而便奔跑;奔跑时,它仍是不舒畅,因而又停下来。 由于站着不舒畅,全部它又躺下来,然后再跳起来,跑进矮树丛与树洞中,耐久都无法安靖下来。 佛陀说: 比丘们! 你们今日下午有看到那只豺狼吗? 不论站着、奔跑、坐着或躺下,不论在矮树丛、树洞或岩穴中,它都感到苦楚。 它责怪站着让它不舒畅,又责怪坐着,责怪奔跑与躺下;它责怪矮树丛、树洞与岩穴。 正本疑问和这些事都无关,那只豺狼病了,患有疥癣,疑问是出在疥癣上。 心中有邪见 不论到哪里都不满 咱们就如那只豺狼,由于邪见才会感到不满,咱们不练习根律仪①,遂将苦楚归咎于外在环境。 不论住在巴蓬寺、美国或伦敦,咱们都不满意。 不论是去住在国际森林寺(Wat pah Nanachat),或任何别的分支寺院,咱们也都不满意。 为啥不满? 由于咱们心中还存有邪见,不论去到哪里,咱们都不会满意。 但就如那只豺狼,一旦它的疥癣康复,不论去到哪里,它都会很满意。 我常常检讨这点,并常常经历这点,由于它非常重要。 若咱们知道各种心境的实相,就会比较简单满意。 不论是热或冷,不论是和很多或很少的人在一起,咱们都能满意。 满意的要害不在于和多少人同住,而是彻底在于正见。 但咱们多数人都持有邪见,就如一只蛆,蛆的住处很脏,它的食物也很脏,但却是最适宜它的,若你拿根棍子将它从粪堆拨开,它会奋力挣扎爬回里边。 同样地,当阿姜经历要有正见时,咱们会反抗,它让咱们觉得不舒畅。 咱们溜回自个的「粪堆」,由于那里才有家的感受,咱们都是如此! 若不了解全部邪见的弊害,就无法丢掉它们,修行也会变得很艰难。 若有正见,则不论身在何处都会很满意。 我已如此修行,并看清这些事。 现在很多比丘、沙弥与在家众来看我,若我还不了解,若还有邪见,我早就被烦死了! 比丘们准确的住处清凉地,即是正见本身。 除此以外,不该寻觅别的东西。 心若不取苦与乐 就能抵达涅槃的达海 因而,即便你们不高兴,没联络,这不高兴也是无常的。 莫非那不高兴是你的「自性」吗? 我一点也不以为它是实在的。 不高兴仅仅瞬间即逝的感受。 瞧! 它出生,然后去世。 喜欢也只出现片刻,然后就不见。 爱、恨或愤怒或许一向继续吗? 事实上,底子没有任何不变的实体,它们仅仅心中一闪即逝的法尘。 它们一向都在诈骗咱们,没有任何东西是确实不变的。 就如佛陀所说,当苦楚生起是,它时间短逗留,然后就不见。 当苦楚不见时,高兴生起,时间短逗留,然后又不见。 当高兴不见时,苦楚再次生起如此曲折不已。 咱们毕竟只能这样说:除了苦楚的生、住与灭的进程以外,啥也没有,如此而已。 但愚昧无知的咱们,却常常追逐与固执它,耐久看不到无常的实相。 若了解这点,无须想太多,咱们就可以很有才智。 但若不了解,咱们的愿望就会多于才智甚至或许彻底没有才智! 除非咱们真的看到过失举动的弊害,并丢掉它们,不然情况不会改进。 同样地,除非咱们看到修行的实在利益,并遵循它,活跃投入修行,使心变好,不然也不会有才智。 若砍下一段木头抛进河里,若它不沉下去,或卡在河边,它毕竟会抵达大海。 修行也是如此,若你们依照佛陀指示的路途修行,亦步亦趋,就能跨过两件事耽著欲乐与耽著苦行。 它们是河的两岸,这边是爱,那儿是恨,或这边是高兴,那儿是苦楚。 木头即是这颗心,当它在河里漂流时,会阅历高兴与苦楚,若信不固执乐与苦,就能抵达涅槃的大海。 你们应了解,除了苦与乐的生灭以外,啥也没有。 若不被卡在两头,你们即是走在实在禅修者的中道上。 这是佛陀的经历。 乐与苦、爱与恨,都仅仅咱们所建立的幻想。 智者不遵循或鼓动它们,他们不固执它们。 这是放下耽著欲乐与耽著苦行之心,是准确的修行,就如那段木头毕竟会流入大海,不固执两头的心也必定能取得安静。 [注释] ①防护感官的戒即所谓的「根律仪」,例如当目击色时,以正念防护眼根,不让贪等烦恼侵犯而遭到绑缚束缚,即是「眼根律仪」。 别的五根的防护亦然。 发布时间:2023-12-11 10:20:46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91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