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闻思修慧与四依 内容: 闻思修慧与四依无漏慧的实证,必以闻、思、修三有漏慧为方便。 如不闻、不思即不能引发修慧,也即不能得无漏慧。 『杂含』(卷三0·八四三经)曾说四预流支:「亲近善男子,听正法,内正思惟,惟法次法向」。 这是从师而起闻、思、修三慧,才能证觉真理,得须陀洹──预流果。 这是修行的必然程序,不能躐等。 然从师而起三慧的修学程序,可能发生流弊,所以释尊又说四依: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智不依识,做为修学的依准。 一、亲近善知识,目的在听闻佛法。 但知识的善与恶,不是容易判断的。 佛法流传得那样久,不免羼杂了一些异说,或者传闻失实,所以即使是品德可尊的,也不能保证传授的可信。 善知识应该亲近,而不足为佛法真伪的标准,这惟有「依法不依人」。 依法考辨的方法,『增一阿含经』「声闻品」,曾略示大纲:「便作是语:我能诵经,持法,奉行禁戒,博学多闻。 正使彼比丘有所说者,不应承受,不足笃信。 当取彼比丘而共论议案法共论。 ……与契经相应,律法相应者,便受持之。 设不与契经、律、阿 昙相应者,当报彼人作是语:卿当知之! 此非如来所说」。 考辨的方法,佛说为四类:一、教典与「契经、律、阿 昙都不与相应,…不与戒行相应,……此非如来之藏」,即否认它是佛法。 二、如教典不合,而照他的解说,都是「与义相应」的。 这应该说:「此是义说,非正经本。 尔时,当取彼义,勿受经本」。 这是虽非佛说而合於佛法的,可以采取它的义理。 三、如不能确定「为是如来所说也,为非也」,而传说者又是「解味不解义」的,那应该「以戒行而问之」。 如合於戒行,还是可以采取的。 四、如合於教典,合於义理的,「此真是如来所说,义不错乱」,应该信受奉行。 这即是以佛语具三相来考辨。 释尊或专约教典,说「以经为量」。 或专约法义,说「三法印」。 或专约戒行,说「波罗提木叉是汝大师」。 这依法不依人,是佛法慧命所寄,是古代佛法的考证法。 在依师修学时,这是唯一可靠的标准。 我们要修学佛法,不能为宗派所缚,口传所限,邪师所害,应积极发挥依法不依人的精神,辨别是佛说与非佛说,以佛说的正经为宗,以学者的义说为参考,才能引生正确的闻慧。 二、从师多闻正法,要从语言文字中,体会语文的实义。 如果重文而轻义,及执文害义,也是错误的,所以「依义不依语」。 经上说:「闻色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是名多闻」(杂含卷一 二六经)。 正法的多闻,不是专在名相中作活计,是理会真义而能引解脱的行证。 多闻,决不能离圣典语文而空谈,但也不能执文害义。 否则尽管博闻强记,在佛法中是一无所知的无闻愚夫! 三、义理有随真理法相说,有曲就有情根性说,这即是了义与不了义,胜义说与世俗说。 如不能分别,以随机的方便说,作为思考的标准,就不免颠倒。 所以说:「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这样,才能引发正确深彻的思慧。 如以一切为了义,一切教为圆满,即造成佛法的 侗与混乱。 四、法次法向是修慧。 依取相分别的妄识而修,无论如何,也不能得解脱,不能引发无漏正智,所以说「依智不依识」。 应依离相、无分别的智慧而修,才能正觉,引导德行而向於正觉的解脱。 佛法以正觉的解脱为目标,而这必依闻,思,修三而达到;闻慧又要依贤师良友。 这三慧的修学,有必然的次第,有应依的标准。 这对於正法的修学者,是应该怎样的重视释尊的指示! 发布时间:2023-11-30 10:18:29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91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