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开悟要诀 内容: 开悟要诀唐仲容编注:唐仲容先生被称为当代第一盲人。 来求法者,含笑先言,乐说无厌,而常修爱语;常行慈善公益的事,而修利行;时时刻刻关心众生慧命,与之共生活,共工作,而修同事。 总之,目视耳听为众生而视听;口言、身行为众生而言行;心意所思、手足所向,无时无处不是利益众生,而且所有一切功德普皆回向众生。 若能如是修学,则我执不破而自破,福德不修而自修,智慧不积而自积集无边。 胸襟宽阔,气度雄伟,风格高尚,基本上与佛无异,而自然有见性开悟的雄厚基础与活动场所,又何患性之不见,悟之不开呢? 若修行人不肯大慈大悲愍众生,大喜大舍济含识,则我执难破,虽终日持戒,入定观空,而始终跳不出个人主义的圈子,只得人天利益,绝不能断障证真,成就无上菩提。 故欲见性开悟者,首须深明此段所说的重要性及其伟大意义。 (三)在度众生中不取不舍。 《金刚经》说: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始终修一切善法,即是修六波罗蜜。 广度一切众生,即是不舍;在度众生中,知一切法,如梦如幻,而无我、人、众生、寿者相,即是不取。 如是不取不舍,即是悲智等运、福慧双修、真俗圆融,而必成佛果,故如来说为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六祖慧能悟得此中奥义,知见性成佛必须从不取不舍的方法上用功,所以他恳切地说: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 怎样在度众生中不取不舍呢? 当知度众生,首须为他们广说正法,在说法时首须如《金刚经》所说: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的教导,对众生有请必说,甚至无问自说,耐心地说,反复地说,务必使众生言下有悟,如是演说正法,即是不舍;同时应知说法者如幻,听法者如幻,都无实体,于言上离言,于分别上离分别,而心地清净,如如不动,即是不取。 不仅在说法时为然,因为我们是活着的人,必须吃饭、睡觉、工作、学习、说话、走路,一一都须不取不舍。 例如在吃饭时,当食知量,远离欲乐、自苦两边,按时而吃,如律而吃,念众生苦,思与拔济而食,是为不舍;同时,更应深知吃饭者如幻,食物如幻,食的动作亦如幻,转眼过去了不可得,而心无所住,是为不取。 在睡眠时,按时而睡,如律而睡,住光明想而睡,思度众生而睡,是为不舍;同时更应深知睡眠的人如幻,睡眠的法如幻,有生以来,年年睡、天天睡,皆一晃而过,永无踪迹,了不可得,由是身心安详寂静,是为不取。 唐代庞女谈见性禅法时说,也不易,也不难,饥来吃饭困来眠,正是指此而言。 饮食睡眠如是,在工作学习上、说话走路上不取不舍的修法,例此可知。 如是在一切生活细节上不舍以修福,不取以积慧,自尔定慧等持、意中清净,正是《金刚经》所说的生清净心,清净心的具体表现即是无所住而生其心。 心无所住,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着(不取),即是无相三昧。 在应事接物上自然会随感随应,直往直来,当言而言,言得如理;当行而行,行得合度(不舍),即是一行三昧。 到此境界,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恰是《维摩诘经》所说: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这就是活生生的悟境,定慧等持的无相禅,教下称为登地,宗门呼为见性。 六祖对见性开悟有极生动而确切的描述,如《坛经》说: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是为般若三昧。 得此三昧,行也禅,坐也禅,语默动静体安然,这就是见性开悟在实际生活上的真实写照。 然复当知,见性开悟所用的不取不舍的方法,必须在广度众生的愿行中修学乃有卓效。 因为广度众生才能具足无边福德,为见性开悟的胜增上缘;同时见性开悟即是般若智慧的生起,一定要在度众生中教学相长,于境无著,才有实相智;广见多闻,才有种种方便智。 若学佛人只知顿忘人法解真空,专从不取上下手,而无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大悲愿行,忘掉了不舍,则其所修,如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形如槁木,心如死灰,增长无明,毫无生气,安有见性之可能? 愿学佛求开悟的同人,对此深思之。 (四)在现实生活上入不二法门。 诸大乘人必须以大雄无畏的精神常常弘法利他,广度众生,在度众生的现实生活上时时入不二法门。 但这种入法有由理入和行入两种。 由理入主要是默识心通,离两边的分别执著,使心行平等;由行入主要是通用无滞,远离二边,而行契中道。 本来一切法无一而非内识随因缘力之所变现,如梦而有,如幻而有,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不可言说,不可分别。 学人内心必须参透此理,对种种法深知其不是实物,不可认为它是个什么,也不可认为它不是个什么。 如果认为它是个什么,便与它如幻非真的实性相反,是为取法相;如果认为它不是个什么,又把它当作一件不是什么的实物,也与它相有体无的本性相反,是取非法相。 取法相及非法相都是分别,是谓之二;若离两边分别,即是不二,入不二法门就是《金刚经》所说的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在理入不二法门时,不仅是对某一法不取法相及非法相,而是对内身外器、心、心所、色、不相应行乃至无为一切法皆知其本性清净,而不可分别言说,统统不取其法相及非法相。 这时心境上万法无滞,没有丝毫挂碍,而有一竖穷三际、横遍十方的清净无相之实相现前。 这个实相就是《心经》上所说: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无为真如,见此真如就证得如《心经》所说:无五蕴、无十二处、无十八界、无四谛、无菩提、无涅槃的无相真空。 到此时刻,便是真正的开悟见性。 但是开悟见性所修的不二法门,它不是僵死的,而是灵活的;不是形式固定不变,而是原则不变,用法多变的。 这就是《维摩诘经》所说方便善巧而得解脱之义。 因之,不二法门不是在深山古洞里闭关,或静室卧榻里坐禅的枯寂心境能入的。 原因是度众生的行者也同一般人一样有吃饭穿衣的生活,有视听言行的活动,故必须在现实生活的行为上入不二法门。 这就是《维摩诘经》所说不舍妙道,行凡夫事。 怎样由行入不二法门? 它的总原则是:在行为上不偏不倚,而契会中道。 众生执有而沉沦生死,二乘达空而安住涅槃。 入不二法门者,既不住有,亦不住空,而行非有非空的中道。 《维摩诘经》说:虽知佛国土及与众生空,而常修净土,教化于众生。 正是教人在行为上不落空、有两边而入不二法门。 诸学佛者在弘法时既依世俗谛讲,又依圣义谛谈;既说世间善法,又讲出世圣道。 在持戒时,既守防非止恶的律仪戒,又修积福利他的摄善法及饶益有情戒;在修禅定时,既修于所观境专注不散的止,又修于所观境简择诸法的观。 如是一切皆是远离二边而心无所住的中道正行,也正是在种种行为上入不二法门。 前面所讲由理入的不二法门,是言思道断、心行处灭的实相智境;此处所讲由行入不二法门,是方便善巧、如理分别法相的方便智境。 理入是行入的先决条件,无内证何由能指导其行动;行入是理入的表现形式,无外功安能验证其悟境。 理入、行入两相融通,实质上是一而二,二而一的,故谈不二法门必须理行双入,内外俱阐,方能对见性开悟的殊胜方便,有着近乎全面而曲尽其妙的说明。 依瑜伽教理谈,理入的不二法门是根本无分别智实证真如的正行;行入的不二法门是后得无分别智随顺法相的正行。 故此中所谈内外兼备的不二法门,实是直接见性开悟的微妙法门。 问:为什么不二法门一定要在现实生活上入呢? 答:入不二法门主要在于见性开悟,而见性就是彻底对一切法皆是佛法的通达,于诸法相上亲见法性。 若与现实生活取远距离,则何由与种种具体的法相接触而亲见其本性呢? 同时见性必须在对具体的事上、相上、境上狠观当体即空,才能见具体的事上而无事,于具体的相上而离相,对具体的境而无所住,由是才能活修活悟、现证现观而得亲见诸法本性。 因之,直接见性开悟的不二法门,必须在一切现实生活上狠抓当体即空而修而入。 若离现实,又在何处去狠观当体即空呢? 《坛经》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又说: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 这些圣言都是意味着必须在现实生活中入不二法门,才能真正见性开悟。 问:《维摩诘经》文殊师利说: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菩萨入不二法门。 为什么今言入不二法门却未重点谈及必须离语言文字而如净名之于此默然无语来显示? 答:一切法其本性空寂,当然不可用语言文字进行分别;但是语言文字所诠诸法,皆是缘生,无实自性,而语言文字的自身及用语言文字分别诸法,亦皆从缘生,无实自性。 若彻底知此而入不二法门,则一空一切空,一不可得一切皆不可得,哪里还有所诠的种种法相? 哪里还有能诠的语言文字相,以及用语言文字进行诠说的种种相? 若然,则在用语言文字时即离语言文字;分别诸法时即离分别。 而文殊师利说: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菩萨入不二法门。 也等于没有说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而与净名之默然无说来显示不二法门一样。 不然,文殊用语言文字显示不二法门,与净名之离语言文字显不二法门还有高低之别么? 同时《金刚经》既言:夫说法者,无法可说。 而释迦与善现应对云何应住? 云何降伏其心的问题反复问答,反复阐述,淋漓尽致地说了厚厚的一部《金刚般若经》,你当作何理解。 释迦常说:吾说法四十九年,未曾说一字。 难道释迦在四十九年内真的一字未说么? 若然,则三藏十二部经浩如烟海的法藏又从哪里来的呢? 由此应知入不二法门时,即见一切法的真性,言与离言无二,离言与言亦无二,一切平等,一切无所得。 此理微妙,千多年来能通达及此而加以诠说者曾未多见,实可慨叹啊! 善友们,现在我把怎样见性开悟的问题大致谈清楚了。 总起来说,首须下决心有坚强自信心求见性开悟;进而必须把小我溶于大我,一切生活工作都投入度众生中去;再进而在度众生中处处不取不舍;更进而深入到在现实生活上时时入不二法门。 这种有规律性的修学是一环扣一环、环环扣紧,一步跟一步、步步落实的见性开悟的科学方法,对于所求能收立竿见影之效,可说是见性开悟微妙法门的中心关键。 诚心希望善友们对此好好听、好好悟、精勤修学,一跃而入摩诃般若波罗蜜的大法船,一定是有把握的。 补充要点(一)虔诚求大善知识指点。 《四十二章经》云:饭千亿三世诸佛,不如饭一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 《华严经》说善财童子有五十三参礼文殊。 释迦佛又多处说求善知识难。 如是一切都是佛陀教导学佛者一定要虔诚求大善知识开示指点。 什么是大善知识? 简明地说:深通教理,戒行庄严,并有高度的真参实悟,才足以当之,但这样的人千载难遇。 只要能真正懂得佛法的人也可以称大善知识。 因为这样的人一定具有正知正见和正行,也可说他是得了文字般若的开悟者,亦可虔诚地向他请教。 所谓虔诚,为了求开悟,不管路程怎样遥远一心去。 在经老师考验时,无论工作怎样艰巨耐烦做。 在教言上,无论词义怎样幽微,耐心体会。 不但如此,还须时时亲近他,与之同居,与之同游。 在老师的作风笑貌上求潜移默化,在他的闲谈偶话中探求奥秘。 因为大善知识对教理有深入而正确的研究,他的行持有深刻而细致的参悟,经验丰富,他所说的话真实不虚。 所谓良师一言道破千载疑,学人一口吸尽法海乳。 甚至某些只词片语能使学人言下大悟,顿超数劫修持。 故求见性开悟的人一定要虔诚求大善知识指点。 (二)对关键教典及警句,熟读深思力行。 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 佛陀所说诸经丰富多彩,妙义无边,然因对机不同,各有侧重,务当择优取精。 或取中道了义之深密;或取观空遣相、破妄显真之般若;或依博大精深、权实兼备之方广;或依宗说兼通、顿悟成佛之禅典;或据某些简要精粹的文句、偈语。 对如是等要典、要句,多闻熏习,以生闻慧;如理作意,以生思慧;拳拳服膺,精勤受持,以生修慧,必能引起见性开悟。 从古代史实上看,许多法门龙象、高僧大德,虽博通三藏而总以专精一经、受持读诵而贯通一代圣教,以自觉觉他,开派立宗。 龙树、提婆深通《般若》而立中观;弥勒、无著精通《深密》而建法相;智者大师依《法华》开悟而立天台;杜顺、贤首依《华严》开悟而立圆教;达磨奉《楞伽》而传心印;慧能本《金刚》而开顿悟。 这些古德都是取关键性的佛典来受持、钻研而得开悟见性,立万世法。 至于专从某句某偈而得开悟者,亦复不少。 六祖闻《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句,便大彻悟;玄觉诵《净名经》心清净故有情清净,心杂染故有情杂染而悟佛心宗;慧文读《中论》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即中道义一偈而立空、假、中三谛三观;大梅法常闻马祖即心即佛之说而专守不移,马祖许其开悟。 这些都是古人专从只词片语上生长智慧的实例。 笔者在自修教人的过程中,亦往往是从某一经、某些文句令自他有省而得受用的。 早年读《成唯识论》造论缘起,对由我法执二障俱生,如证二空,彼障随断,断障为得二圣果故。 由断续生烦恼障故,证真解脱;由断碍解所知障故,得大菩提数句,即知佛法的实质是阐明人生、宇宙因果规律和改造人生、宇宙因果规律的伟大科学。 由读《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以及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数句,而找出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具体修法;又于《金刚经》所有一切众生之类,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而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数句,而深知学佛必须在度众生的实际生活中观空遣相,才能悲智等运,成明行足。 在《坛经》中,于用自真如性,以般若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 无者无二相,念者念真如本性,于念而无念,于相而离相等句,便懂得六祖见性的顿悟禅法。 于《心经》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 《坛经》中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及五祖所说:念念无住,万法无滞诸语,便懂得见性是在心境上、生活上纵横自在、大通无碍的解脱。 笔者以这些引起省悟的圣言开示学人,学人亦多以此圣言而引生智慧。 纵观古今学佛之生智慧者,罕有不由清净圣言之所引发,所以五祖弘忍教导神秀说:无上菩提须于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 为什么见性开悟必由圣言引发呢? 因为佛所说法是如来亲证清净法界平等流出,能滋养众生慧命的法乳,学人于中玩味,可以滋养其慧命。 同时佛所说法是佛般若净智之所演说,也就是如来的般若灯。 学人的般若灯必须在佛的般若灯上点一下,才能发光生焰,而有慧命。 若无如来教法的般若明灯,学人虽有灯具,怎能点得燃而见性开悟呢? 例如某家有灯,未曾点燃,不能破暗,必须在他家燃着的明灯上一触,才能点燃发光。 准此则学佛人欲见性开悟点燃自己的般若灯,必须要在圣教的般若灯上一点始燃,亦复如是。 此理极为显明,无如六祖以后,禅宗学人多认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才是禅的宗趣;又认为达磨所说:心如墙壁,可以入道。 从而固执学佛人必须根绝名言,无情无心,犹如顽铁,才是见性。 殊不知禅宗所讲不立文字,并非不用文字;达磨所说心如墙壁不过是见性者心常如如不动的形容词,并不是如墙壁那样的毫无生气。 他们无此正确理解,在开悟的用功上,废除闻思,不从圣言的引发上下手,而别开生面,主张在心地上言忘虑绝,上不粘天、下不粘地,毫无抓拿,自然会别有天地,现出一番新气象,也就是认为山穷水尽疑无路,自然柳暗花明又一村。 如果真的山穷水尽,已经到了地面的尽头,全是真空,立足之地也没有,哪里还有柳暗花明的乐园可游、安宅可居呢? 所以这些禅者比较聪明的,结果毫无收获,而只好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为归宿。 比较少智的人,盲修瞎炼一阵,心乱气馁,往往导致疯魔。 由此可见,欲求见性开悟者,必须从正法的语言文字上多闻多思,受持笃行为宜。 为了强化学人对言下开悟的信念,在这里还有必要把见性开悟的法尔规律浅谈一下:精勤学佛的人首先必须从某经或某些精炼佛语上深深懂得性空的道理,即得文字般若,是初步的开悟;继而自会将此性理在许多佛典上去贯通;同时,自会在现实生活中所见所闻的种种具体事物上反复验证,到达功夫纯熟、炉火纯青之际,一下亲见一相无相的实相,一切不可得,不可得亦不可得,这时就达到了言忘虑绝真正的见性开悟。 学人懂得这个法尔如是、不可违逆的规律,自必在见性开悟的问题上功不唐捐。 (三)树正除邪。 六祖说:若欲见真道,行正即是道。 所以在我们的身心上树立正行,除去邪行,是见道的首要一着。 但是,什么是正行? 什么是邪行? 又怎样在这里树正除邪呢? 大概说,杀、盗、邪淫此三是身业上的邪行;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是语业上的邪行;贪、瞋、痴是意业上的邪行,总称为十恶业道。 戒杀放生,戒盗行施,戒淫离欲,是身业上的正行;戒除妄语而说诚实语,戒除两舌而说和合语,戒除恶口而说柔顺语,戒除绮语而说庄严语,是为语业上的正行;廉正无贪、慈悲无瞋、明智无痴,是为意业上的正行,总称为十善业道。 若行者对此十恶努力戒除,对此十善努力修积,是为在行持上的树正除邪。 其他在某些方面还要防微杜渐,防嫌杜疑,以除微细的邪行。 随时随地都要谨小慎微,勤修戒、定、慧三学,从多方面利乐有情。 这样就会使我们的身、口、意三业清净,而戒行圆满,成为一个道德高尚、人格伟大的活菩萨,可使众生闻而景仰,见而敬崇,为人天师表。 契经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此中三条前二是身语两方面的树正除邪;后一是意业上的树正除邪。 学人能依此精进修学,就能有雄厚的开悟基础而达到真正的见性。 见了性则心清净,使戒定慧三学,不劳修学而自圆满。 《坛经》说: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乱自性定,心地无痴自性慧,不增不减自金刚,身来身去本三昧,正是此义。 由此可见,见性开悟前后始终都要止恶修善、树正除邪。 而古来有些禅者不知此理,单从圣义谛出发,以为无我无法,只要无执无著,任意说、任意行都有功无过,于是呵佛骂祖、烹狗斩猫而肆行无忌。 殊不知无我无作无受者,善恶之业亦不失。 他们拨无因果,恰恰犯了六祖所痛斥的第一莫著无记空之戒,其结果形成了神经病的狂禅。 玄觉禅师说:豁达空,拨因果,莽莽荡荡遭殃祸。 对这类人是有尖锐针对性的。 其次树正除邪,非惟于行持上如此,在心中见解上犹当坚持正见,除遣邪见。 因心有邪见则生贪、瞋、痴三毒,造诸染业,感生死果;若坚持正见,则三善根用事,而自止恶修善,远离欲行、恶行,更能修出世道,而得出离解脱。 《坛经》说: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见三毒是魔王,邪迷之时魔在舍,正见之时佛在堂,性中邪见三毒生,即是魔王来住舍,正见自除三毒心,魔变成佛真无假。 此颂意显邪见压倒正见则为魔,正见除遣邪见则成佛。 佛者觉也,也就是树立正见,除遣邪见,则能见性成佛。 所以《坛经》又说:但于自心,常起正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染,即是见性。 可是,有哪些是邪见而当除,复有哪些是正见而当树呢? 以要言之,认为作善无功,作恶有利,不信因果,是为邪见。 在有情生命问题上执常执断,是为邪见;执邪为正,混淆是非的见取,是为邪见;于五蕴身执为实我,起贪、瞋、痴,造杀、盗、淫等恶业,沉沦生死不得解脱,是大邪见;执一切法真实不虚,贪爱五欲,乐住世间,起所知障,碍大菩提,是极大的邪见。 如是等见,过患无边,皆当遣除。 至于正见呢? 以要言之: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的知见是正见。 笃信因果,知十善业是感人天福报之因,十恶业能招感三途之苦果;观四谛能断烦恼障,成阿罗汉;观十二缘起,知实无我,断除无明,成辟支佛;修四摄六度,广积福慧,成无上觉。 能知如是染净因果规律,是最殊胜的正见。 对如是等正见坚持不舍,即能除遣上述种种恶见,自能内心清净而得见性解脱。 但是此中对见性开悟起主要决定性的正见是什么呢? 简略地说精勤地度一切众生而无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的正见是极殊胜起决定作用的正见,树此正见,即是树佛知见。 佛知见即是佛眼,既具佛眼,则见性的事不言而喻。 再次,见性开悟更重要的还须在心念上坚持正念,遣除邪念。 六祖说:一念迷即佛是凡夫,一念悟即凡夫是佛。 在心念上迷而不觉则为邪念,起一刹那的邪念,就会使能成佛的人堕落而为凡夫。 若人心里悟而不迷,有一刹那的正念,就会使人超凡入圣。 这说明了坚持正念、破除邪念,在见性开悟上的重要性,而学人必须在观心察念上百倍其功。 六祖说:迷来悟度,邪来正度,愚来智度,恶来善度。 其意义就是要在种种邪念生起时迅速用与之相应的正念来加以克服,也就是不怕念起,只怕觉迟的察念功夫。 因为意识阵地经常邪正交争,若不尽力树正念以除邪念,则心必染污而不清净,必难入道。 永嘉禅师所说的寂寂惺惺、惺惺寂寂的修禅功夫,即是据此而言。 但是学人若欲迅速达到见性开悟的目的,又当树什么有力的正念以为之呢? 根据六祖的禅法当坚持念真如本性的正念。 《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一切世出世间有漏无漏的有为法皆由心识之所显现,如梦如影,全无实体,不可分别执着。 这种诸法不可分别执著的清净本性,就是真如本性。 应作如是观,就是在一切有为法上反复参悟,经常参悟其不可分别言说的空理,就是念真如本性。 有了念真如本性的正念,自会佛来佛斩、魔来魔斩,而一切杂念皆得遣除,这就是六祖所说的于念而无念、于相而离相的见性禅法。 所以六祖又说:邪来烦恼至,正来烦恼除,邪正俱不用,清净智无余。 能够经常以念真如本性的正念,克服种种或善或恶的妄念,自会有清净智慧现起,而得见性成佛。 故大势至菩萨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续,必得道果。 本文对见性开悟的微妙法门作了比较详明而扼要的阐述,为了便于学人对此中妙义易于理解和掌握,特对其中各各要点进行条分缕析,分门细辨。 但是,道贵守约施博,行宜举一贯万。 在此中所说诸修法中如何进行总持而一以贯之呢? 直切了当地说:抓悲智等运四字而已。 悲能广度众生以积福,智能观空遣相以积慧,两者并行,恰是自觉觉他之成佛妙道。 学人如能切实行之,终身不移,自必豁然开悟而速证真空本性。 (信息来源:摘自《法音》)明心见性的定义是什么? 明心就是明白自己的真实心、实相心,也就是找到自己的第八识、如来藏、阿赖耶识、真如(此一心有诸多不同名称),也是禅宗所谓的破本参或破初参,或是俗称的开悟。 此心是有情众生生命之最初与最后的根源,证得这个无形无相人人本有的真实心,便能如实了知此心不是妄想、分别、思惟、觉观的心,不是能听能知的心,也不是一念不生时还能观照分别的心;而且能够时时刻刻观照此心,确定此心是真实不灭的本来面目,也是《心经》所说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心;也能够现观此心藉缘能生万法,与蕴处界及一切万法非一非异,现前领受阿赖耶心、意根末那、及意识等体性。 明心时不但可以亲自体验此心的体性及运作,亦可随时随地照见其它一切有情此心的运作,亲自观见中道实相而不堕一异俱不俱等邪见中。 而见性指的是眼见佛性(「佛性」一词另有「成佛之性」之意),也就是禅门里面所谓的重关(即第二关之意;禅门的第三关则是牢关)。 真如是本体,佛性是作用,真如具备佛性的作用,但真如不是佛性;佛性虽从真如而来,但佛性不是真如,佛性与真如非一非异(譬如灯之与光)。 真如无形无相,不可眼见,佛性虽然也是无形无相,但却可以眼见(《大般涅盘经》佛已有明示),能以眼根眼识由一切有情无情身上照见自己的佛性,方可称为见性之触证,若不能以父母所生眼而见佛性者,皆不能称为见性。 眼见佛性者,若欲见时,随时能见;不欲见时,则可不见。 佛性是在一切的境相上显现,所以佛性虽然是空性,也具足了有性;因为空有两边都清楚分明,所以不落两边,见性的当下就住在中道实相之中,不会像明心之人比较偏向空的一边。 从此以后,可以时时刻刻体验真如和佛性的运作,而世界身心的真实感,顿时消失,因此而得到解脱的功德正受,世界如幻观便得成就。 另外,眼根若见性,则六根一时俱见,亦即眼能见佛性,耳、鼻、舌、身、意,也都能见佛性;此时就会看到佛性与感觉不即不离,佛性和感觉是混在一起的。 然而佛性却不是感觉之性,不是我们一般人妄觉之性。 如果定力不退的话,这种眼见佛性的境界就会永不退失。 欲求眼见佛性者,须具三种资粮:定力、慧力、福德因缘。 此三若缺其一,不但善知识无法相助,十方诸佛现前亦不能助其眼见。 眼见佛性之亲证,不易勘验,唯证者自知,不像明心者可借口说手呈其自心藏识的运作即能验其虚实。 勘验者唯能依据被勘验者所描述见性之情境而判断,不能藉被勘验者之眼根而检验之,故说极难勘验。 在明心的阶段,如果真正悟得真,悟得成片的人,他的见地永远不会退失,而能入七住常住不退位。 因为他悟得真实,所以身见(以色身为我)、我见(以能觉知、能觉照之心为我)会断除,疑见、戒禁取见随后也就跟着断,从此永不入三恶道。 但是见性的阶段不一样,会随着定力的退失,而无法保任眼见佛性的境界。 明心见性之人,虽然已经证得真如佛性无生无灭的无生忍,但因尚未获得尽智(一切后有永尽的智慧),即未断尽一念无明,未断尽贪瞋痴慢疑等修所断烦恼,所以虽然得到了无生忍,仍然还要再轮回。 必须悟后历缘对境去断除一念无明之修所断烦恼,才能获得尽智,才能成为菩萨阿罗汉或进入八地,才能免除分段生死的轮回。 必须悟后渐渐的断除第八识中累积的无数烦恼习气的种子,再修学无量百千三昧,断尽尘沙无明,才能于最后身菩萨的明心见性之时成佛。 《学佛的觉醒》邓正枝居士著:何谓证悟? 接下来就是说,当你不是选择阿含解脱道,而是选择了函盖阿含解脱道的大乘佛菩提道,想要真的实行菩萨道而广度有情众生时,首要之道就是先断我见及求明心开悟。 想要明心的话,对于参禅悟道必须具备的正确知见,必须先熏习。 如同采摘中药草,须要先了知药草的形状、特性等等才能去采摘,否则茫无头绪,如何来采? 证悟明心也是一样,您想要证悟明心,究竟是要悟得什么心? 真心有什么特性? 有什么功能? 什么是常住不坏的真心? 什么是缘起性空的妄心? 二者有何差异处? 都先要有一些认识,您才不会像在大海里捞针一样毫无目标;否则,连门都摸不到,要如何入门而开悟? 禅宗开悟虽然是无门之门,但只要是遇到了真善知识,他必有善巧方便,来引导您步入无门之门,不会像一般的瞎眼阿师说:禅是无法可说的。 或者说:开悟是不能讲的,也是讲不出来的。 那么请问你:佛说法四十九年是在说什么? 拈花微笑的公案又在说什么? 历代祖师的公案又是在讲什么? 真的无可说吗? 只有尚未开悟的阿师,怕徒弟们问他有没有开悟,才会说是无可说、不能说;那是不懂装懂,让您以为他真的是懂,只是笼罩您罢了! 要是真悟的禅师,必有为您处,决定不会说:禅悟不可以说出来,禅悟说不出来。 佛菩提道的第一步就是明心,明心开悟就是证得第八识如来藏心,所以对八识心的体性有什么不同,要多少了知一下,您才能从中找得到您所要找的真心。 前面有提过,心王有八:第八识阿赖耶识、第七识末那识,第六识意识及前五识;有时合说为前六识,是指第六识及前五识。 八识心王依体性之不同可分类为四种,略说如下:(一)第八识(阿赖耶识)是恒而不审;前七识及六尘万法皆从祂而生,无始以来心体常住,是不生不灭的常住心,祂离见闻觉知故不分别六尘万法,故六尘万法虽从祂而生,祂却对它们从不思量亦不作主,这就是开悟明心所找到的真实心。 (二)第七识(称为末那或意根)是恒审思量;祂遍缘一切法,因为恒时于其所缘诸法思量该取该舍、该作不作,所以祂是六尘万法中时时作主、处处作主之心。 祂从第八阿赖耶识中出生却不自知,反执第八识为自内我,将第八识据为己有。 由不肯承认自己虚妄故,由遍计(贪著)诸法故,恒令第八识流注自身之种子而使意根自己不断的从第八识出生,而能于三界中现行不断,吾人之五阴亦因此而不断的于三界中生了又死,死了又生。 故吾人于六道中轮回生死不能出离,皆因意根之执著而起;而意根这个执著性,却是由意识的无明──错误认知──而使意根不断的产生执著性。 所以顺观十二因缘法时无明排在第一,辟支佛及阿罗汉皆因断了意识的无明而使意根的我执灭失,才能灭尽十八界而入无余涅盘。 又意根因了别慧很微劣,不能细分别六尘万法,所以经常令第八识出生前六识来协助分别。 (三)第六识意识是审而不恒;意识具有思量性,但依意根而转(即听命于意根)故不能作主;祂善能分别六尘万法,亦能分析、衡量意根所取诸法之利弊得失,让意根能作主决定,是意根最得力的助手;意识须依意根与阿赖耶识之共同配合,才能存在及运作,也不能离开法尘而单独现行;必须同时依于阿赖耶识、意根及法尘(若生于欲界尚需依于五色根)才能现起、作用,故属依他起性。 又五色根为吾人意识之所依,当五根之功能羸劣时,意根便不令祂现行,让五根休息,故意识非是恒时不灭而是夜夜断灭的识。 尚有其他状况意根亦会不令意识现行,此处略而不说。 (四)前五识(眼耳鼻舌身识)是非恒非审,只能了别五尘粗法;如眼识之了别青黄赤白等粗相,但不能了别细相,因此只能配合意识、提供意识所需而使意识能作更微细之分别判断;其余四识也是如此,只是配合意根、意识来运作的,自己不能作主及思惟判断。 此八识心王虽然各有体性,但却能和合似一,配合无间圆融无碍,凡夫众生往往把这八识误认为只是一个心。 在这八识心王之中,每一识各有每一识的作用,不能互相替换,你不能够把第六识当作第八识来用,也不能够把第七识当作第八识来用;也不能说悟了或成佛以后只剩下第八识而没有了第六识、第七识,仍然是八个识都具足存在的;只是成佛以后种子不再变易,八识心王都是究竟清净的,因此而发起四智圆明的佛地究竟境界。 八个识当中,谁是真心? 谁是妄心? 一定先要有所了知,否则误把妄心当作真心来认、来修,错把一念不生的妄心意识当作是开悟的实相心,那今生想要开悟就很困难罗! 从五蕴十八界的一一蕴、一一界去探讨分析,能如实的思惟推敲比对与现前观行,是很重要的。 由阿含解脱道的实证来说,五蕴、十八界是因缘和合所生之法,无有常住不坏之我,终究是会坏灭的,所以说五蕴是无常。 又五蕴中之识蕴六识心一直在分别六尘,前六识是以意识心为中心的,但意识心如前面所说是缘生缘灭之无常法;意根是依于第八识及自己的我执无明而生,亦属因缘所生法,也有断灭的时候,在阿罗汉入涅盘时也是要断灭的。 二乘圣人入无余涅盘时十八界皆灭,所以七转识都无真实不坏之自性,都是可坏灭之法。 如此去实地现观以后:喔! 我了解了! 原来前七识皆是妄心,不是我应该追求宝惜的,就只有真实不可坏的第八识如来藏,才是我应该回归的真正家乡。 修学大乘佛菩提的人,若已了知前七识是妄心,是虚妄之法,那就把前七识灭掉,进入无余涅盘,剩下的心不就是第八识如来藏吗? 那不就开悟了吗? 这样可不可以呢? 答案是:不可以! 因为如果只剩下第八识如来藏,没有了前七识,第八识离见闻觉知且不能返观自己的存在,根本就无法了知自己,那要如何来明心? 没有前七识,您就不存在了,那您又如何能来修学佛法、求证菩提、明心开悟? 所以修学大乘佛菩提的人,明心开悟的道理,是要用妄心去找到真心的。 如果舍弃妄心不用,或是把妄心保持在一念不生而不分别、不参禅的无记状态,却想求明心证悟实相,终不可得。 二乘菩提就是把妄心灭了,十八界灭了,而可以出三界;可是在无余涅盘的境界中,阿罗汉自己的七转识都不在了,又如何能了知第八识如来藏在何处? 所以还是不知道生命的实相,还是不知道如来藏在哪里。 就因为他们没有证得第八识真心如来,所以不能发起般若实相智慧,才说他们只是证得二乘菩提的解脱果而已,不能成为实证佛菩提的菩萨。 大乘禅宗的开悟明心就是找到了自己的真心第八识如来藏的所在,亲证第八识的本来自性清净涅盘,如是才能现观第八识的种种体性(功德性)而生起真正的般若实相智慧;若没有证得如来藏,就只能理解般若实相的表相,无法发起真正的实相智慧;所以想要证得真正实相般若智慧的人,首要之事就是求证如来藏──禅宗的开悟明心。 想要证悟明心,必须要有工具,这个开悟的工具就是妄心:用会分别、会思惟、会寻找的妄心意识,来寻找无分别性的真心如来藏,才能找到本已存在的如来藏而明心;因为真心如来藏离见闻觉知,也没有分别性,所以祂不会自己找自己,也不会把祂自己的所在告诉您。 当代的大师们全都悟错了,原因就是想要把妄心自己变成第八识真心;或是直接把妄心当成真心,就说是开悟了,结果都落到意识里面去了! 因为妄心意识永远都是第六意识,永远都是因缘所生法,不可能变成本来常住之第八识如来藏。 他们都是把意识修行到一念不生时之境界认为就是开悟的境界,可是真心第八识如来藏却本来就是一念不生、本来就是无分别,不是靠修行才变成一念不生及无分别;他们的一念不生却是修行以后才获得的,并且不是修到一念不生以后就永远都一念不生;而第八识如来藏却是修行以前就已一念不生,修行开悟以后也仍是一念不生,是与定中一念不生的意识觉知心同样一念不生的;而意识出定以后出生妄想、妄念时,如来藏仍是一念不生的,不是修行以后才一念不生的。 修行而得之法必是生灭法,非如佛经所说本来常住不灭之法;假使有人把妄心意识修到绝顶的纯清,进入非想非非想定中,极长时间住在离念境界中,仍然是意识,不能改变意识心成为真心如来藏;因为能觉能知、能住在一念不生境界中的意识,以及能处处作主、时时作主的意根都不具备真心的体性,永远都不可能藉由修行来变成第八识真心。 若有人想要藉由修行将完全不具备真心体性之妄心变成真心,就如同想把沙煮成饭一样的无智,饭是要以米来煮成的,不是以沙来煮成的;米是如来藏,沙是意识,不可变来变去、混为一谭。 佛菩萨都说七识心是妄心,是教我们不要去执著祂,因为妄心不是常住不坏的心,也不是本来清净的心;祂不是我们所要亲证的真心,但却是要用祂来作修行的工具才能找得到真心如来藏;因为真心无形无相而又离见闻觉知,不会返观自己的存在而了知祂在何处,所以我们得要有能分别的妄心才能找得到祂,所以不能舍弃能分别的妄心不用。 要用能分别的妄心,来找到本来就是无分别的第八识真心,才是禅宗般若禅的正确禅法;当您找到了本来无分别的心,才是真正的亲证实相,才会开始出现般若实相的智慧,就能生起般若经所说的智慧;然后一步一步向前迈进,地地增上,圆满成就佛道,这才是真正的证得无分别智──既是无分别而又同时有智慧可以为人说法──不是一念不生而无分别、不能为人说法,成为无分别而无智的白痴;也不是悟时无分别,为人说法时就变成有分别;而是悟后独住时以及为人说法时,都是无分别而同时又有实相智慧而能分别,都是一念不生而又不妨念念为人说法。 这才是真正的佛菩提道。 如果所证悟的不是第八识真心,那就不可能成就这种无分别而又有智慧的实相境界,就绝对不能说是开悟明心亲证实相。 有一位大师说:开悟的人不会说他已经开悟,说自己已经开悟的人就不是真正的开悟。 说这句话的大师是根据什么来说的? 这其实是不如理作意,以及想要隐藏他自己未开悟的事实,而又要令大众认为他已经开悟的说法,此种说法完全没有根据。 我们不禁要请教这位大师:当您说这句话的时候,您心里认为自己是开悟了呢? 还是未开悟? 若您认为自己已经开悟,那跟说与不说又有何差别? 若您认为自己未开悟,那您是如何知道开悟的人不会说他已经开悟? 正如同一家旅行社的领队,他心里一定知道自己是领队,不管他有没说他是领队,他还是领队,当他有必要的时候一定会向别人说他是领队,您能说领队不该说自已是领队,说自己是领队的人就不是真领队的话吗? 这话能说得通吗? 真正证悟的善知识所说的法,是不会违背了义经典的,是能经得起诸方来拣择的,能够长时间经得起诸方严厉考验的人才是真正善知识,特别是能面对全体佛教界的最严格检验者;所以辨别真假善知识,不在于善知识说悟与不说悟的问题。 真正证悟的善知识,绝对是有证量的,如同领队旅行的人,必须有亲自走过观光胜地的领队经验才是真正的领队。 从密意来说,开悟的密意是不可以明说的,这是遵从世尊告诫之意:密意不得泄漏给悟缘尚未成熟的人。 所以除了不可说密意之外,其他的皆可说。 如同禅宗公案,所说的皆同一味,不都是开悟的人已经在说开悟的境界了吗? 只是未悟的人看不懂而已。 说自己开悟的人,他就是没有悟的人。 这话是与历史事实相违背的。 譬如《六祖坛经》六祖开示云:善知识! 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是以将此教法流行,令学道者顿悟菩提,各自观心,自见本性。 这不正是六祖明说自己证悟了吗? 而且他说法利生三十七载了,能说六祖自称开悟的人就不是真悟? 只是真正证悟的善知识,不会逢人便说自己已证悟,只是告诉您要如何修行才能真正的找到第八识真心,会观察您是什么地方悟错了,善知识会指导您正确的方向,而且能确实了知您是否已证悟,因为善知识是如实走过来的。 佛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菩萨破颜微笑。 世尊说: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请问佛世尊开悟了否? 佛不是公开说自己已证悟了吗? 依照那位大师的逻辑,他心中是否在指责佛陀没有开悟呢? 真正的修行,要依止真正的善知识,因为善知识所证悟的是第八识如来藏,不是把妄心处在离念灵知境界而自以为悟。 自己要先证悟到第八识如来藏,然后才有能力来教导佛子们证悟明心;已证悟的善知识,他所撰述的著作与开示之法语,与未证悟的人所说的开示,绝对是迥然不同。 未证悟的人却说能帮人证悟,在佛菩提道上来说,那是不可能发生的;就好像是不会游泳的人,说他能下水把人救出来一样,那是满口荒唐言,只能蒙骗三岁小儿。 发布时间:2023-11-15 10:00:05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91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