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佛为什么说人的一生是痛苦的修行 内容: 佛为什么说人的一生是痛苦的修行宗教总是和磨难联络在一起的。 释教相同亦不例外,释迦牟尼佛于鹿野苑初转法轮时,所讲的教义便是以“四谛”为中心。 四谛,也称为“四圣谛”,“四真理”,包含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 “谛”为“真理”、“真理”之意,这是 释教中的四大根本道理,有时,也被称为四项根本原则。 “苦谛”是说人的终身处处充满苦楚,“集谛”指的是人遭受苦楚的原因,“灭谛”是说一定要消除苦楚,“道谛”是说消除苦楚的道路和办法。 四谛,又作四圣谛。 谛,意为真理或真实。 四谛即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 “谛”便是如是不倒置,便是真理。 “圣谛”是圣人所知之绝对正确的真理。 “四圣谛”说四种真理:一者、苦圣谛;二者、集圣谛;三者、灭圣谛;四者、道圣谛。 唯有佛陀才干开示它,其他的人只能跟着佛陀而解说,甚至辟支佛也只能自己觉悟,没有办法以四圣谛来度化众生。 佛陀阐释四圣谛的目的,是要告知咱们人间的因果以及出人间的因果。 “苦”是指人间的苦果;“集”是苦升起的原因--人间因;“灭”是苦平息的果--出人间的果;“道”是灭苦的办法,通往涅槃的道路--出人间的因。 在经典中有这样的比方:众生的身心有种种的存亡业以及烦恼,便是有各种的心病,佛陀将此病况,以及病况之地点处,告知众生,而且指出那些摆脱的圣人,没有病苦而得到的愉悦,以及摆脱病苦的办法。 苦苦细分八苦是指: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 释教用八苦代表人生全部苦楚。 一般浅显解说:1、生苦:谓由入胎至出胎期间的种种苦恼,又谓生存本身的苦楚;2、老苦:谓因老衰而受的苦恼;3、病苦:患病的苦楚。 谓患病时,身心所受的苦楚;4、死苦:谓死亡时的苦恼;5、爱别离苦:谓于爱境别离时所感受的苦楚;6、怨憎会苦:即与所怨、所憎者相会的苦楚;7、求不得苦:谓追求而得不到时的苦楚;8、五阴炽盛苦:谓于色、受、想、行、识的五阴,所炽盛而受的全部苦恼。 此为前七苦之根。 释教相关经论解说:1、生苦:《五王经》云:“何谓生苦……在母腹中,生藏之下,熟藏之上。 母噉一杯热食,灌其身体,如入镬汤。 母饮一杯冷水,亦如寒冰切体。 母饱之时,迫迮身体,痛不可言。 母饥之时,腹中了了,亦如倒悬,遭受苦楚无量。 至其满月,欲生之时,头向产门,剧如两石挟山。 欲生之时,母危父怖,生堕草上,身体细软,草触其身,如履刀剑,忽然失声大呼”;2、老苦:(1)《中阿含经》第七卷《别离圣谛经》云:“老者,谓彼众生、彼彼众生种类。 彼为老耄,头白齿落,盛壮日衰,身曲脚戾,体重气上,拄杖而行,肌缩皮缓,皱如麻子,诸根毁熟,色彩丑恶,是名为老”。 (2)《瑜伽师地论》第六十一卷说,老有五种相:“一、盛色阑珊故。 二、力量阑珊故。 三、诸根阑珊故。 四、受用境地阑珊故。 五、寿量阑珊故”;3、病苦:《五王经》云:“人有四大,和合而成其身。 何谓四大? 地大、水大、火大、风大。 一大不调,百一病生;四大不调,四百四病,一起俱作。 地大不调,举身沉重;水大不调,举身肿;火大不调,举身蒸热;风大不调,举身掘强,百节苦痛,犹被杖楚。 四大进退,手足不任,力量虚竭,坐起须人。 口燥唇燋,筋断鼻坼,目不见色,耳不闻声,不净流出,身卧其上,心怀苦恼,言辄悲痛。 六亲在侧,昼夜看视,初不歇息。 甘膳美食,入口皆苦”;4、死苦:(1)《瑜伽师地论》第六十一卷说,死苦有五种相:“此苦亦由五相。 一、离别所爱盛财宝故。 二、离别所爱盛朋友故。 三、离别所爱盛眷属故。 四、离别所爱盛本身故。 五、于命终时备受种种极重忧苦故”;(2)《俱舍论》第十卷更称死时有断末魔(摩)之苦:“临命终时,多为断末摩苦受所逼。 无有别物,名为末摩。 然于身中,有异支节,触便致死,是谓末摩。 若水火风,随一增盛,如利刀刃,触彼末摩。 因而便生,增上苦受。 从斯不久,遂丧命终”;5、爱别离苦:《大乘义章》第三卷云:“何者是其爱别离苦? 所别有二:一内、二外。 内者本身;外者所谓亲戚眷属,及余资生”。 本身是指众生的眼、耳、鼻、舌、身、意六处,谓对各各所爱,皆分散不相应,因别离不得见、闻、和合而受之苦;外者则是与兄弟妻子等离别所生之苦;6、怨憎会苦:《《中阿含经》第七卷《别离圣谛经》云:“怨憎会者,谓众生实有内六处。 不爱眼处、耳鼻舌身意处,彼同会一,有摄、和、习,共合为苦”。 意谓,因眼耳等的六处见识怨憎,而于身、心或身心皆受的苦恼;7、求不得苦:(1)《涅槃经》第十二卷云:“求不得苦,复有二种。 一者所悕望处,求不能得。 二者多役功力,不得果报。 如是则名,求不得苦”;(2)《大乘义章》第三卷又就所求而说:“一因、二果。 因中有二:一者恶法求离不得,二者善法求欲不得。 果中亦二:一者苦事求离不得,二者乐事求欲不得。 苦复有二:一内、二外。 三途苦报求离不得,是名为内;刀杖等苦求离不得,是名为外。 乐事亦二:一内、二外。 人天乐果求欲不得,是名为内;资生眷属求欲不得,是名为外”。 即指因果、苦乐皆所求而不得的苦恼;8、五阴炽盛苦:《大乘义章》第三卷有云:“五盛阴者,五阴炽盛,名五盛阴。 阴盛是苦,就体立称。 是故名为五盛阴苦。 亦、盛者,盛受之义。 五阴之中,盛前七苦。 是故名为五盛”。 参考资料:《佛说五王经》、《中阿含经》、《涅槃经》、《瑜伽师地论》、世亲著《阿毗达磨俱舍论》、慧远大师著《大乘义章》。 坏苦:成、住、坏、空指的是四劫。 此系释教关于国际生灭改变之根本观点。 于释教之世界观中,一个国际之建立、继续、损坏,又转变为另一国际之建立、继续、损坏,其进程可分为成、住、坏、空四时期,称为四劫。 自己喜爱的物品,包含自己的肉体,受损害损坏之苦。 行苦 : 行苦行,是迁流改变义。 人间全部都是无常改变,这乃是世界人生之规则。 但世人不识这种规则,追求永久:希望身体永久、家庭永久、婚姻永久、工作永久、人际关系永久、爱情永久,事实上人间没有一样永久的东西,世事无常,夸姣的事物往往是昙花一现,转瞬即逝。 因为咱们的知道与人间的事实——行,相违背,因而就有了行苦。 禅门公案:安住何处唐朝丹霞禅师有一次想要去拜见马祖禅师,在路上碰到一个白胡苍苍的白叟及一个髻龄的童子,丹霞禅师见老者器宇不凡,因而向前恭谨的问道:‘公住何处? ’白叟用手一指上下,回答道:‘上是天,下是地。 ’这意思是说世界之内都可为家。 丹霞好像抓住了白叟的辫子,追问道:‘若遇天崩地陷怎么办’这意思是说世界六合毁灭了怎么办呢? 白叟大声呼叫道:‘苍天! 苍天! ’这意思是说世界六合是成住坏空的。 童子就在旁边‘嘘’了一声,这嘘声的意思是透露自家赋性的住处是不生不灭的。 丹霞大大的赞美道:‘非其父不生其子。 ’白叟与童子随即入山而去。 住,吾人要住何处? 慈航法师说:‘只需自觉心安,东西南北都好’所以上是天,下是地,处处无家,处处为家。 但人间人把自己住在声色货利里,住在功名权力里,而声色货利功名权力都在变异不停,那里能平安无事的安住? 人若能必定自己,不被五欲六尘的境地牵着鼻子走,心能安住,则天崩地裂又奈我何! 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看到月亮在空中四无依托,像是十分风险,其实十分安全,就因菩萨住在般若空性之中,了无挂挂,菩萨才干生活得自由自在。 发布时间:2023-11-10 10:42:20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91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