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佛教中修行圆满,方得始终的故事 内容: 天神献玉女于佛。 欲坏佛意。 佛言。 革囊众秽。 尔来何为。 去。 吾不必。 天神愈敬。 因问道意。 佛为说明。 即得须陀洹果。 这个天神便是天魔,也便是魔王波旬。 这魔王等佛即将成道的时分,他先派了很多魔眷属,也便是军队,去想打乱佛,但佛不被他所转。 这第二十六章便是说佛不被魔王所打乱,还能把魔王化过来,成为佛的一个护法。 天神献玉女于佛:天上的魔王送了三个玉女给佛。 什么叫玉女呢? 便是生得十分美貌,像玉那么样地可爱。 这三个玉女,不但容颜是人间所没有的,天上也没有那么样地美丽。 欲坏佛意:他的用意便是想教佛生淫欲的念头。 坏,便是想要损坏佛修道的毅力和愿力。 佛言:佛就说了, 革囊众秽:不论是男人、女性,男人生得容颜秀美的,也是相同,女性也是相同的。 这不是单单说女性怎么样怎么样坏,男人就没有那么坏了。 所以佛言革囊众秽,是说人的身体便是一个皮革之囊。 革便是皮革,便是皮包着这么一个bag(袋子),这囊便是一个bag。 众秽,里面装着什么东西呢? 里面除了屎,便是尿,你说这有什么好? 在外皮上看那男人长得十分秀美,十分美观,再美观也不过像阿难尊者似的,生得容颜那么秀美,摩登伽女一看就爱上了,到佛那儿,佛说:“你爱他什么? ”“他鼻子也长得好,眼睛也长得好,耳朵也长得好,面孔也长得好。 ”“好! 你爱他鼻子,我把他的鼻子割下来给你;你爱他耳朵,我把他的耳朵割下来给你;你爱他眼睛,我把他的眼睛挖出来给你,你拿回去啰! ”“啊,那不可! ”那么男女相爱,终究有什么意思呢? 这个容颜生得再好,里面都是革囊众秽——装的是屎、尿,九孔常流不净,眼睛就有眼眵(屎)出来,耳朵就有耳垢,鼻子又有鼻涕,口又有口水,巨细便溺等。 你说这终究哪个是干净的? 所以这叫革囊众秽,众秽便是很多肮脏的东西。 尔来何为? 去,吾不必:所以佛说,你送这个给我,有什么用呢? 这对我没有用的,你们从速回去,我不要! 当天魔献这些女性给佛的时分,佛一看这三个女性,就观想:“唉呀! 你们要是老了的时分,面上的皱纹不知多少啊? 那皱纹很难看的,老得那个样子,头发也都白了,什么都是很难看的。 ”佛这么一想,魔女天然就现出这么个样子来。 成果她们一看自己,这真没有什么意思,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了。 所以佛就教她们去了,说:“去! 吾不必! 我不必你们。 ”天神愈敬,因问道意:这时天魔看见佛道心这么巩固,所以他益发恭顺了,因此请求佛为他说法。 佛为说明,即得须陀洹果:佛就为他说法,这天魔也就即刻证得初果——须陀洹。 《华严经》中有句经文:不忘初心,方得一直。 意思是说,一个学佛者,在修学过程中,只要不忘掉自己的最初发心,才干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善始善终。 关于学佛者来说,在最初发心学佛时,都会勇猛精进,学修偏重。 但是,跟着时刻的推移,有的人受不了苦行的痛苦,渐渐退失了本来精进向上的心,变得松懈放逸了;有的则干脆抛弃了。 面对修学的艰难,佛门中有落发一年,佛在心中;落发两年,佛在眼前;落发三年,佛在天边的俗语。 在学佛过程中,一个人只要不忘初心,才干渐行渐远,终究完成初发心时的抱负。 《华严经》中的善财童子,便是一位不忘初心,方得一直的菩萨行者。 善财童子初参文殊菩萨,向文殊菩萨讨教怎么学菩萨行、修菩萨道。 通过文殊菩萨的点拨,善财童子先后参礼五十三位善常识,终究终成正果。 善财童子参访普眼菩萨时,普眼菩萨点拨他到多罗幢城参访无厌足王。 善财童子到多罗幢城之后,见无厌足王正在处分那些犯罪之人。 这些监犯中,有偷盗别人资产的,有害别人性命的,有侵占别人妻子的,有起贪嗔痴心做作恶业的。 无厌足王命令,根据每个人所犯罪行的巨细加以严厉赏罚。 监犯中有的被切断手足,有的被割截耳鼻,有的被剜掉眼睛,有的被斩首,有的被剥皮,有的被肢解,有的被汤煮,有的被火烧,还有的被从高山上推下,这些罪犯受尽无量痛苦,嚎叫声不断。 善财童子见此情景,心中思想:我为了利益一切众生,求菩萨行,修菩萨道。 现在,无厌足王灭尽善法,作大罪业,逼恼众生,乃至断命,曾不管惧未来恶道。 我为何要向他求法,发大慈善心救助众生呢? 当善财童子如此想着,有点退失道心的时分,空中有天人告知他说:善男人! 你应当忆想普眼长者善常识的教化。 善财童子仰视着对天人说:我常忆想,初不敢忘。 天人说:善男人! 你不要厌离善常识的言语,善常识能够引导你到无险难安隐之处。 善男人! 菩萨善巧便利的才智难以想象,摄受众生的才智难以想象,护念众生的才智难以想象,老练众生的才智难以想象,度脱众生的才智难以想象,调伏众生的才智难以想象。 善财童子听了天人的教诫,所以决计具足地参礼无厌足王。 无厌足王带他参观了王宫,并向善财童子讲说了处置罪犯的缘由。 无厌足王说,对待人间不同的众生,应当采纳不同的教化办法。 当一些众生,你采用慈善宽恕的教化方法起不到作用的时分,就应当采纳金刚怒目式的残酷方法来加以教化,使众生对这种教化方法产生害怕心思,然后弃暗投明。 无厌足王告知善财童子,慈善是教化众生的方法,赏罚相同也是教化众生的方法,只不过对待不同的众生应当采纳不同的教化方法,才干达到最抱负的教化效果。 听了无厌足王的说明,善财童子心服口服。 一起,他还为自己的不忘初心,受到无厌足王的现身说法、善巧教化而倍感欣慰。 唐代高僧玄奘大师也是一位不忘初心的古代高僧。 玄奘大师十三岁落发于洛阳净土寺,尔后游历各地,参礼名师。 听通过程中,玄奘大师深感异说纷纭,无从获解。 为求取正法,拨乱反正,大师发愿从长安动身,西行求法。 贞观元年(627),大师在请求朝廷同意西行无果的情况下,私自与同修一起从长安动身,西行取经。 大师一行先经兰州到凉州(甘肃武威),为了防止一路被人盘查,一行人昼伏夜行。 后通过玉门关.跳过火焰山,趟过数千里的茫茫流沙,通过毒蛇虎狼出没的无人之境,备尝艰辛,后抵达伊吾(新疆哈密)。 一行人稍作休息,持续前行,抵达高昌国(新疆吐鲁番)。 后经葱岭、铁门,抵达经缚喝国(今阿富汗北境),经乌伏那国(巴基斯坦之斯瓦特区域),抵达迦湿弥罗国(印度西北部)。 在这里学习两年后,玄奘大师又一路前行,于贞观五年(631),抵达摩揭陀国的那烂陀寺,受学于戒贤论师,学习唯识学。 玄奘大师在那烂陀寺留学十三年,学习巨细乘经论,深得印度佛教的精髓。 玄奘大师为了圆满完成自己的最初发心,在途中虽然历经含辛茹苦,有时甚至是生命危险,却从没有退却半步。 特别是在穿越位于罗布泊和玉门关之间的莫贺延碛大沙漠时,遭受了难以想像的困难。 大师列传中如是描绘:上无飞鸟,下无走兽,草木不生,人迹罕绝;时而风卷沙石,时而暴晒湿蒸;时而见枯骨遍野,战场遗址;时而见凶暴野兽,鬼魅影像白天,沙漠在太阳的暴晒下,温度极高,无从落脚。 大师无法,只要将自己埋在沙间,比及夜间持续赶路。 在漫无边际的沙漠中,大师还曾迷失过方向。 在这样绝境之下,随行的同修中,有的人因为不堪其苦抛弃了西行,也有的客死途中。 玄奘大师终究不忘初心,怀着宁向西天一步死,不向东土半步生的决计,忍饥挨渴,九死一生,终究抵达印度那烂陀寺,然后圆满完成了西行求法的大愿。 不忘初心,方得一直,不只合适学佛修行,并且也合适做人间任何事情。 只要怀着这种信仰,咱们才干在遇到各种窘境之时,一直坚守自己的信仰,终究取得工作的成功。 假如忘掉初心,就会三心二意,功败垂成,一事无成。 发布时间:2023-11-06 10:14:22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91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