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憨山大师出家的一个因缘 内容: 我们来看憨山大师出家的一个因缘,出自《憨山老人年谱自序实录》,是憨山大师自己叙述的。 憨山大师七岁的时候,叔叔对出家前的憨山大师非常钟爱,父母送憨山大师去私塾读书。 有一天,叔叔死了,尸体就在床上。 憨山大师刚刚读书回来,母亲就故意哄他,说:“叔叔睡着了,你可以把他叫起来。 ”于是,憨山大师就叫了几声“叔叔”。 而婶母(叔叔的妻子)内心非常痛苦,就在那里大哭:“天啊,哪里去了啊! ”因为丈夫死了,所以她就在那里哭天喊地的。 这时候憨山大师就愕然怀疑,问母亲:“叔叔的身体明明就在这里,又往哪里去了呢? ”为什么婶母说“哪里去了”呢? 于是母亲就告诉他实话:“你叔叔死了。 ”因为这时憨山大师只有七岁,所以他就问:“死了向什么处去呢? ”当然这也没有答案,就是一直怀疑着。 后来不久,次婶母生了一个孩子,母亲带着憨山大师去看,见到婴儿就一点点大,他就问母亲:“这么小的孩子,是怎么到婶母的肚子里去的呢? ”他的母亲就打了他一巴掌,说:“痴子! ”这是一个疼爱的称呼,因为这个问题一般在大人看来很可笑。 然后母亲又问他:“那你又是怎么入你娘胎腹中的呢? ”当然,憨山大师那个时候答不出来,但是内心一直在怀疑。 “由是死去生来之疑,不能解于怀矣。 ”这也是憨山大师宿世的大善根。 这些祖师大德宿世本身就有这样的大善根、大智慧,所以七岁的时候就在考虑“死去生来”的问题。 而我们现在许多人,恐怕七十岁了还不会去考虑这个问题。 憨山大师从小就在考虑生死的问题,可以说已经想出离了。 另外还有一件事,也是出自《憨山老人年谱自序实录》。 憨山大师十岁时,母亲逼着他读书,憨山大师就问:“读书干什么呢? ”母亲说:“做官。 ”而做官最多做到宰相,憨山大师就问:“做了宰相,最后又能怎么样呢? ”他母亲就回答:“罢。 ”总有罢的时候。 憨山大师就说:“既然罢了,那有什么意思呢? ”后来母亲就说:“怕你没有福报。 如果你有福报做一个不罢的,除非你出家修行。 ”听了之后,憨山大师就立下志愿,将来要出家修行,要做一个比宰相还要殊胜的,永远不会被罢免。 ——仁禅法师《佛说无量寿经讲记》【原文】(一)予年七岁,叔父钟爱之,父母送予入社学。 一日叔父死,停于床。 予归,母绐之曰:汝叔睡,可呼起。 乃呼数声。 婶母感痛,乃哭曰:天耶,哪里去也! 予愕然疑之,问母曰:叔身在此,又往何处耶? 母曰:汝叔死矣。 予曰:死向甚么处去? 遂切疑之。 未几,次婶母举一子。 母往视,予随之,见婴儿如许大,乃问母曰:此儿从何得入婶母腹中耶? 母拍一掌云:痴子,你从何入你娘腹中耶! 又切疑之。 由是死去生来之疑,不能解于怀矣。 (二)予十岁,母督课甚严,苦之。 因问母曰:读书何为? 母曰:做官。 予曰:做何等官? 母曰:从小做起,有能,可至宰相。 予曰:做了宰相,却何如? 母曰,罢。 予曰:可惜一生辛苦,到头罢了,做他何用? 我想只该做个不罢的。 母曰:似你不才子,只可做挂搭僧耳。 予曰:何为挂搭僧? 有甚好处? 母曰:僧是佛弟子,行偏天下,自由自在,随处有供。 予曰:做这个恰好。 母曰:只恐汝无此福耳。 予曰:何以要福? 母曰:世上做状元常有,出家做佛祖岂常有耶? 予曰:我有此福,恐母不能舍耳。 母曰:汝有此福,我即能舍,私识之。 发布时间:2023-10-19 10:23:47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91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