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净慧法师:前念无去,现念无住,后念无来 内容: 当我们的心静下来的时候,再回光返照此心的起心动念,前念、现念、后念,念念之间是怎样联系的? 前念从何而起? 后念从何而来? 现在这一念又是怎样安住? 观照之后就会发现:前念无去,现念无住,后念无来。 心念与心念之间没有任何联系。 前一念与后一念,念念不相到,念念不相知。 从何处起,到何处去,来无影,去无踪。 生生灭灭,灭灭生生,找不到心的踪迹何在。 宗门下用功夫,观照此心之时,就说这一念生灭变化不停,念念难以把握;追到终极处,就是无念。 为什么说是无念呢? 无念者,念而无念,无念而念。 一切顺乎自然,一切都是依照心念的规律在生灭变化,念念不停。 心念是没有一个实在的东西可以把握的,只要能够让心念不被无明烦恼所困惑,能够念念清明,灵明不昧,了了常知,念念寂而常照,照而常寂,那就是功夫的入门处。 寂者,安然不动;照者,了了常知。 观察现前一念,要在提起时有照有寂。 我们没有做功夫时,照变成了散乱心,寂变成了昏沉。 所以在运用寂照功夫时,一定要随时有力度,照而不乱,寂而不昏,那就是功夫,那就是正路。 照过头了,妄想就来了;寂过头了,昏沉就来了。 那都是用功的火候没有把握好。 用功的窍门,实际上就是寂照二字,或者说惺惺寂寂四个字,或者止观二字,都是讲同一件事,都是指做功夫要觉照与寂静、止与观达到平衡。 有觉有照,有止有观,既惺惺又寂寂。 能够如此把握用功的心态,功夫就容易上路。 用功夫不要追求奇特,不要想在现成茶饭以外,再去找什么特殊的风味,没有那个东西。 佛陀告诉我们:烦恼即菩提,无明即般若。 烦恼就是道场,无明就是道场。 明就在无明处,菩提就在烦恼处。 没有烦恼了,菩提也就没有了。 莲花出自污泥,没有污泥,生长不出莲花。 佛法解决的是人类精神上生命上的困惑,有困惑所以要佛法。 在困惑处转变过来就是,不是在困惑之外再找什么灵丹妙药,哪里有那个东西呢? 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 无明的实性就是佛性,佛性就是无明的实性。 悟了,无明转化为佛性;迷了,佛性转变为无明。 迷了,无明没有明。 不要在无明烦恼以外再去找菩提涅槃,当下觉悟,当下寂灭无明烦恼,无明烦恼停止下来,照破了,就是菩提涅槃。 真正把这个功夫做到了,迷悟之间不过反掌复掌,一会儿的事。 开悟是一念之间解决问题的事情,就是要明白烦恼即菩提这个道理,然后按照这个道理去保任,去做功夫,消除历劫以来的烦恼习气,就在我们跌倒的地方爬起来! 发布时间:2023-10-09 06:11:14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91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