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梦参老和尚:能观无念者,则为向佛智故 内容: 【是故修多罗说。 若有众生能观无念者。 则为向佛智故。】修多罗翻契经,就是契合的意思,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 这个理跟机,机就是观机说法,机就是事,事跟理必须得相合。 大乘经教义里头是这样说的,若有众生能观无念的,则为向佛的智慧。 不论男女老少,能依本觉的理,才生起来始觉的智慧,完了以这个智慧再观那个理。 念佛也如是,修观也如是,参禅打坐、就像咱们学习也如是。 观想你本觉、本来的那个本觉,本来面目是什么,禅宗就参这个话的,叫参话头。 把你念头打死了,许汝法身活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 这是向那个无念处,以有念达到无念,让你观,让你参。 这个观、参,就是你产生一念的正念。 一念! 要有第二念了,不同了。 只是一念。 为什么咱们拜佛的时候、或你做什么时候,前头加个一心? 二心,不行了。 叫一心。 一心,还是有心;有心,达到无心。 一念,这个念是正念,一念正念。 念什么? 向无念处去,这一念向无念的念。 一念要达到无念,连这一念也没有了。 若有第二念,达不到本心了,那跟心源、跟那本觉不相应了。 大乘经是这样说的,若有众生能观到无念的,那才是真正的向佛的智慧。 只是一念,一念成佛。 一念是达到,把这一念也没有,叫无念。 如果你念佛能这样念的话,达到无念处,成了。 若是有第二念,就跟那本觉、跟你那心源相反了,一有第二念就相反了。 这一念的正念,念到成佛的时候,他究竟成就了,一切的方便善巧都没有了。 方便善巧是你不能达到一念,想一切办法、想一切方法来度你,来使你产生、达到这一念。 一念而达到无念,无念是佛智慧,佛智慧是无念的。 咱们这讲的本觉,也就是本觉义,也可说真如,也可说一真法界,也可说佛性,都如是。 从十信开始,觉知前念起恶,止其后念不起,再经过十住、十行、十回向,经过三贤位子,再经初地、二地到十地,都是一念观无念,这就是正观,用这个来照。 这时候先破灭,而后要销灭异;灭、异破了,再破了住,最后再销灭生,这叫还源观。 生、住、异、灭叫生起观。 生起一定要还源,不论哪部经、哪部论所说到究竟处,都让你观无念说我在念,念即无念;拜佛,拜即无拜。 好像我们这说话是圆融的,听起来好像不合道理的,无念还要念什么? 必须有念才能达到无念。 你从你开始的发心,才能达到佛的智慧。 有时候这个智,属于修行人的智。 修行人用观智观照。 观照什么? 观照是我向,这个向是能向,向什么呢? 向佛。 第一属于能观想的观、向,第二就是属于佛。 你观无念这个观,就是能向。 无念,达到佛的智慧,那就是所向。 对于这个问题,现在咱们这一部论讲就是你生起这么个信心,不是你能修行得到,现在还没到这个程度,只要你能够信,认为这个说法、认为这个佛的教导是对的。 咱们最初讲体大、相大、用大,无念就是那个体大,就是本体。 向这个无念去做,向这个本体去做,得用观想、用念,念即无念;用观想,观即无观。 这属于方法了,这属于相跟用。 体、相、用。 懂得这个道理了,《大方广佛华严经》你明白了,不论他说好多,一百卷、一千卷,《大方广佛华严经》就是这样。 大、方、广,这是体、相、用三大。 为什么佛在《法华经》上《授记品》给咱们都授记了,给咱们在位都授记了? 未来一切只要受过三皈依的,佛都授记了。 但是你本来就具足,佛不授记你也是。 本觉! 人人都具足本觉智。 发布时间:2023-09-03 06:36:14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90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