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净界法师:我们心中的真如跟佛陀的真如差在哪里呢 内容: 空性的智慧跟净土事修的佛号,应该怎么融通呢? 这就要谈一谈性相圆融的问题。 很多人强调空性,结果就偏空了;有些人一路念佛,忽略了空性,结果没办法调整自己的心态。 那么理观事修之间的平衡,值得我们谈一谈。 我们看这段憨山大师的开示。 夫相宗百法者,正的示万法唯识之旨也。 以不生灭心与生灭和合成阿赖耶识,以此识有觉不觉义,其觉义者乃一心真如为一切众生正因佛性;其不觉义者,乃根本无明,迷此一心而成识体。 这个地方讲到性宗的不生灭跟相宗的生灭,这两个怎么调和。 我们看第一段,相宗唯识的重点在万法唯识,它从生灭因缘来开展人生,务实地面对轮回的问题。 性宗讲万法唯心,这个心清净,不带杂染,但是唯识学,它是从万法唯识一切万法都是我们凡夫的情识所变现,当然这个情识主要是受想行三个作用,以不生灭心跟生灭的因缘和合成阿赖耶识。 唯识学认为轮回有一个很重要的根本就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有两个功能:第一个是变现果报,那个果报又刺激你的内心,你又造业。 造业以后,它要储存业力,所以阿赖耶识:第一,它成熟以后就变现果报;第二,业还没有成熟,它就收集业力,等到业力成熟又变现果报,所以它有两个功能。 阿赖耶识作为一个生命的大仓库,它有两个特质:生灭跟不生灭的和合。 阿赖耶识的本体是不生灭的。 诸位! 你们知道阿赖耶识怎么来的吗? 我们上次讲过,它是从真如一念不觉而来。 它是本来面目以后,一念不觉变成阿赖耶识,所以它的本体是不生灭的,但是它的作用是生灭的。 因果、因缘果报就是生灭。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天台宗它讲出一个真如的概念很清楚。 它说,我们的阿赖耶识有没有真如? 当然有,它有不生灭性。 佛陀有没有真如? 当然有。 那么我们怎么区分我心中的真如跟佛陀的真如差在哪里呢? 智者大师讲得好,他说:我们的真如叫在缠真如。 就是一念的清净心中被两个东西缠绕了:一个生死业力;一个颠倒妄想,但是真如的本质没变,它还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具足无量的性功德。 只是我们不想回光返照,把这个功德开显出来而已,我们选择向外攀缘,所以我们凡夫的真如叫作在缠真如。 佛陀的真如叫出缠真如,自在。 他没有生死业力,没有颠倒妄想的干扰,所以佛为法王,于法自在。 我们这种真如是不自在。 但是不自在,他的本性真如没有失掉,它还是真如,只是在缠真如。 所以阿赖耶识就叫在缠真如,它本质是不生灭的,但是它被无量无边的业力、无量无边的妄想包住了,所以变成阿赖耶识。 那么这阿赖耶识有觉跟不觉两种选择。 当我们选择觉悟,就是回光返照,修我空观法空观时,把这种缠绕的业力跟妄想慢慢地把它降低,我们就趋向于清净的一心真如,这是我们一切的佛性。 当我们选择向外攀缘跟着感觉走,我们的生命就离真如越走越远了,就走上了根本无明,这就是成就一个凡夫的识体了。 所以,你攀缘心越重的人,大概你离家就越离越远。 那么这个地方跟性相圆融有什么差别呢? 我们解释一下。 性宗强调不生灭心,相宗强调一种调伏对治,它从因缘上调伏对治,它强调生灭的因缘。 这个生灭跟不生灭,自古以来就有很多的争执。 那么最高的分界线就是在六祖大师那一块,产生很大的分界线。 我们都知道六祖大师得法的因缘,就是五祖他年纪大了,希望他的弟子把多年的修学心得写出一个偈颂,看哪一个偈颂比较合乎佛陀的真实义,就把这个法传给他。 他传法不传人,依法不依人,不管你是谁,不管你是不是我的徒弟,只要你的法接近佛陀,你就有资格做领导者。 后来两个人提出了他的心得,第一个就是六祖大师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神秀大师的是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那么为什么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得法? 因为他把真如的根本不生灭性诠释出来了。 所以从这个偈颂以后,中国佛教就重视不生灭,而忽略了生灭的因缘。 所以后世的祖师们就为神秀大师喊冤,他说,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这句话没错,难道你不需要事修吗? 你每天拜佛也是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那应该怎么办呢? 所以你看《金刚经》有一个偈颂,一位祖师批注得很好。 《金刚经》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得见如来。 因为《金刚经》强调不生灭性,所以只要生灭的,全部打入第二义谛,犹是阶下汉,只要你是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这人就没有悟入佛道,这句话是合理的。 后来祖师批注说,若离色见我,离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这句话也对。 你拜佛是不是要藉一个佛像呢? 你可以对墙壁拜佛吗? 哪一个人家里面是对墙壁拜佛的? 藉相修心嘛,对不对? 你念佛难道你不出声吗? 但是这样讲的话,一下子要见色,一下子离色,佛法不是矛盾吗? 它是这样子的,站在不生灭的角度来修生灭,这最圆融。 站在不生灭的角度,就是站在本来清净的角度,来处理这些复杂的轮回问题。 理观用性宗,事修用唯识。 佛陀是教我们:理观时,你把自己想成佛陀;你拜忏时,把自己想成凡夫。 这样你们能够理解吗? 有个密宗的上师,他一个得力的弟子跟这个上师学了几年以后,他说:师父! 你整个出离心、菩提心、空正见这个理观的智慧,我全部都学会了,那你有更高的东西吗? 上师说:没有了。 佛陀传到祖师,祖师传给我,我也如是传给你。 如是我闻,我如是地宣说,你现在所觉悟的道理,就是佛陀的真实义了,没有其他的。 这弟子就跟上师告假。 要出门时,上师说:回来,还有一个法没有传给你。 上师把衣服打开,他那个大礼拜,拜得整个皮肤都变成厚厚的茧。 他说:我这个拜忏事修的功夫要传给你。 理观不碍事修,虽然观一切法空,但是还是要乖乖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所以既不能执理废事,也不能执事昧理。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你说:我还有什么事可以做呢? 你有如梦如幻的罪业要忏除,有如梦如幻的执着要出离,所以你必须要理观不碍事修,事修不碍理观。 理观是一种理想化的观照,你必须要这样观照,这对你有好处,你把自己观想成佛陀,你才有办法产生大的突破。 所以理观要圆融,事修要务实。 等到你拜忏时,你就要观想:我真的是业障凡夫了,我需要乖乖地拜八十八佛,我需要佛力的加持。 我希望大家,理观跟事修,你要达到一个平衡点。 你入理观时,你的心是本来清净,本来具足,有无量圆满的功德,只要你愿意回光返照,愿意重新开始,就可以跟佛陀完全一样。 但是你从理观出来,该念佛念佛,该持戒持戒,该拜忏拜忏,这个就叫性相圆融。 所以,唯识学最好能够跟《楞严经》、《法华经》配合。 就是理观,我们采取《楞严经》、《法华经》的理观;但是事修根据唯识。 我们好好地运用第六意识的修观来忏悔业障,向外忏悔业障;靠第六意识的修观,向内调整第七意识。 这是性相圆融的方法。 发布时间:2023-06-13 06:01:44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89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