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莲池大师:莲池大师:僧训日纪 内容: 法师省己之训《法炬陀罗尼法师品》云:夫法师者,常应慈愍,爱语谦下。 若怀嫉妒,心存胜负,获大重罪。 慈心说法,成大功德,能消世间种种供养。 假以高大狮子宝座、无价名衣,奉上法师,未足报恩。 而彼法师虽受斯事,应深惭愧,勿起贪著,不得我慢。 为利养出家之训《大宝积经》云:弥楼揵驮佛灭后,诸大弟子皆亦随佛入于涅槃。 诸大弟子灭度之后,多有众生皆作是念:沙门法中安隐快乐,我等何不各共出家? 出家之后,唯行三事:一、常周旋往来白衣舍;二、唯贪著利养自活;三、长养肌肥,无有福慧。 行是三事,不修余业。 头陀细行妙法,多皆废舍,复不读诵。 时国王子名陀摩尸利,闻天神指示,乃辞父母,剃除须发。 问诸比丘:弥楼揵驮佛云何说法,教诸弟子? 我得闻已,当如说修行。 诸比丘言:我等不闻佛所说法,但随和尚、诸师所行,汝今亦应行如是法。 尔时陀摩尸利比丘,答诸比丘言:汝等必从贫贱出家,是故今者但贵衣食。 所行如是,白衣无异。 汝等今应与我共求佛深净法。 时诸比丘以偈答言:我等所为者,是事皆已得。 衣食极丰足,免离王使役。 安隐甚快乐,无敢轻慢者。 白衣时苦恼,今皆无复有。 是即名涅槃,第一快安乐。 过是事以外,我皆不复用。 尔时陀摩尸利比丘闻此偈已,心则悲恼,涕零啼泣。 即便舍离此诸比丘,独入山林幽远之处,精诚一心,欲求深法。 先时弥楼揵驮佛有大弟子名为坚牢,修空闲行,独住深山,少欲知足,心乐远离,所作已办,六通三明,大阿罗汉。 所住深山石窟壁上,书此偈言:生死不断绝,贪欲嗜味故。 养怨入丘冢,唐受诸辛苦。 身臭如死尸,九孔流不净。 如厕虫乐粪,愚贪身无异。 忆想妄分别,则是五欲本。 智者不分别,五欲则断灭。 邪念生贪著,贪著生烦恼。 正念无贪著,余烦恼亦尽。 陀摩尸利比丘,经历深山,见此偈已,读诵思惟其义。 未久之间,得五神通。 慈心功德之训《般舟三昧经》云:慈心比丘,终不中毒,终不中兵,火不能烧,入水不死,帝王不能得其便。 为勿忧衣食之训《佛藏经》云:若有一心行道比丘,千亿天神愿共供养。 但能一心行道,终亦不念衣食所须。 如来白毫相中百千亿分光明,其中一分,供诸弟子,假使一切世间人皆出家,随顺法行,毫相百千亿分不尽其一。 检心待女人之训《长阿含经》第四卷云:阿难白佛言:佛灭度后,诸女人辈来受诲者,当如之何? 佛告阿难:莫与相见。 阿难又白:设相见者,当如之何? 佛言:莫与共语。 阿难又白:设与语者,当如之何? 佛言:当自检心。 八退八进之训《长阿含经》第九卷云:云何八退法? 懈怠比丘,乞食不得,便作是念:我于今日乞食不得,身体疲极,不能堪任坐禅、经行。 即便卧息。 得食既足,复作是念:我朝乞食,得食过足,身体沉重,不能堪任坐禅、经行。 即便卧息。 设或执事,便作是念:我今执事,身体疲极,不能堪任坐禅、经行。 即便卧息。 设欲执事,便作是念:明当执事,必有疲极,今日不得坐禅、经行。 即便卧息。 设少行来,便作是念:我朝行来,身体疲极,不能堪任坐禅、经行。 即便卧息。 设欲少行,便作是念:我明当行,必有疲极,今者不得坐禅、经行。 即便卧息。 设遇小患,便作是念:我得重病,困笃羸瘦,不能堪任坐禅、经行。 即便卧息。 所患已瘥,复作是念:我瘥未久,身体羸瘦,不能堪任坐禅、经行。 即便卧息。 云何八精进? 乞食不得,即作是念:我身体轻便,少欲睡眠,宜可精进坐禅、经行。 乞食得足,便作是念:我今食饱,气力充足,宜勤精进。 设有执事,便作是念:我向执事,废我行道,今宜精进。 设应执事,便作是念:明当执事,废我行道,今宜精进。 设有行来,便作是念:我朝行来,废我行道,今宜精进。 设欲行来,便作是念:我明当行,废我行道,今宜精进。 设遇患时,便作是念:我得重病,或能命终,今宜精进。 患得小瘥,复作是念:我病初瘥,或更增动,废我行道,今宜精进。 不舍头陀苦行之训《增一阿含经》第九卷云:世尊告迦叶:汝今年高朽弊,可舍乞食,乃至诸头陀行。 亦可受诸长者请,并受衣裳。 迦叶对曰:我今不从如来教。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 迦叶,多所饶益,度人无量。 所以然者,此头陀行在世者,我法亦当久在于世。 是故诸比丘所学,皆当如迦叶所习。 △十二头陀行一、阿兰若。 (今居兰若,华言寂静,宜顾名思义。)二、常乞食。 (今安坐,檀越送食,宜知惭愧。)三、次第乞。 (今送食,须贫富等观。)四、一食。 (今三时粥饭,宜知惭愧。)五、节量食。 (今独饱,宜分与禽兽。)六、过中不饮浆。 (今晚食,宜知惭愧,夜分加倍精进。)七、粪扫衣。 (今好衣,宜知惭愧。)八、但三衣。 (今多衣,宜知惭愧。)九、冢间坐。 (今住好屋,宜知惭愧。)十、树下坐。 (今住好屋,宜知惭愧。)十一、露地坐。 (今住好屋,宜知惭愧。)十二、但坐不卧。 (今开夜放睡,宜知惭愧。)不教弟子之训《菩萨善戒经》第四卷云:旃陀罗等,及以屠儿,虽行恶业,不能破坏如来正法,不必定堕三恶道中。 为师不能教呵弟子,则破佛法,必定当堕地狱之中。 为名誉故,聚畜徒众,是名邪见,名魔弟子。 供养父母之训《弥沙塞部五分律》第二十卷云:毕陵伽婆蹉父母贫穷,欲以衣供养而不敢,以是白佛。 佛告诸比丘:若人百年之中,右肩担父,左肩担母,极世珍奇,衣食供养,犹不能报须臾之恩。 从今听诸比丘尽心尽寿供养父母,若不供养得重罪。 互相轻毁之训《萨婆多毗尼毗婆沙》第三卷云:学事比丘,轻毁坐禅、佐事比丘。 坐禅比丘,亦轻毁学问、佐事比丘。 佐事比丘,亦轻毁坐禅、学问比丘。 是故陀罗骠,以坐禅力,常现光明,兼知卧具,劝佐众事,灭相轻毁胜负心故。 摄养徒众之训《毗尼母经》第六卷云:养徒众,一法事摄,二衣食摄。 常应方便教授眷属,莫令多求。 摄令坐禅、诵经、修福,于此三业中应教。 复应观徒众乐多言否? 乐多眠否? 乐在家否? 乐聚集调戏否? 复应观谁行如法,谁行不如法。 若如法者,应加衣食,乃至法味,数数教授。 若不如法者,应语令去。 后时改悔者,还听在众。 从无腊乃至九腊,是名下座。 从十腊至十九腊,是名中座。 从二十腊至四十九腊,是名上座。 五十腊以上,国王、长者、出家人所重,是名耆旧长宿。 偷盗僧物之训《法苑珠林》第七十四卷云:方等经云:菩萨言:五逆十恶,我所能救。 盗僧物者,我不能救。 多得利养之训《法苑珠林》第九十二卷云:《杂宝藏经》云:阿阇世王为提婆达多日送五百釜饭,多得利养。 诸比丘白佛。 佛言:莫羡提婆得利养。 而说偈言:芭蕉生实枯,芦苇亦复然。 駏驴怀妊死,骡驴亦复然。 愚贪利养苦,智者所嗤笑。 五僧冥报之训《洛阳伽蓝记》云:后魏崇真寺僧惠嶷,死七日活,云与五比丘,次第于阎罗王所阅过。 一是宝明寺僧智聪,云:生来苦行,坐禅为业。 得升天堂。 二是般若寺僧道品,云:诵《涅槃经》。 亦升天堂。 三是融觉寺僧昙最,云:讲《华严》、《涅槃》,领众千人。 王言:讲经众僧,我慢贡高,心怀彼我。 比丘之中,第一粗行。 即言付司。 青衣十人,送入黑门。 四是禅林寺僧道弘,云:教化四众檀越,造一切经像。 王言:沙门之体,必须摄心道场,志念禅诵,不预世事。 教化求财,贪心即起。 亦送黑门。 五是灵觉寺宝真,云:原作太守,舍家资造寺,休官入道。 虽不禅诵,礼拜不缺。 王言:卿作太守,枉法取财。 假作此寺,非卿之力,何劳说此? 亦送黑门。 惠嶷以错召放还,白胡太后。 后遣黄门访问五寺,并云有此五僧,死来七日。 生时业行,如嶷所论不差。 不修禅定之训《无诤三昧》云:《胜定经》言:兹复有人,不修禅定,身不证法,散心读诵十二部经,乃至恒河沙劫讲说是经,不如一念思惟入定。 但使发心愿坐禅者,已胜十方一切论师,何况得禅定者。 论师白佛言:我等多闻总持,讲说无碍。 十六大部,敬我如佛。 世尊何故不赞我等,独赞禅定? 佛告诸论师:汝等心乱,假使多闻,何所益也? 汝欲与禅定角力,如盲眼人,欲睹众色;如无手足,欲抱须弥;如折翅鸟,欲飞虚空;如蚊子翅,欲遮日月;如无船舫,欲渡大海,无有是处。 汝等论师,亦复如是。 复次《毗婆沙》中说:若有比丘,不肯坐禅,身不证法。 散心读诵讲说文字,辨说为能。 不知诈言知,不能诈言能,高心轻坐禅人。 如是论师,死入地狱,吞热铁丸。 出为猪羊鸡狗等身。 声名无益之训《摩诃止观》云:昔邺洛禅师,道播河海。 住则四方云仰,去则千百成群。 隐隐轰轰,亦有何益? 临终皆悔。 修行至此,审自斟酌。 智力强盛,须广利益。 如其不然,且当安忍,深修三昧。 行成力著,为化未晚。 〖校注〗须广利益,原本广作弃,据《摩诃止观》大正藏电子本改。 念思二字之训《善见毗婆沙律》第四卷云:念想者何? 于观处初置心,是名念。 以心置观处,中心徘徊观处,是名思。 譬如钟声,初大后微。 初大声者如念,后微者如思。 如鸟翔,初动如念,后定如思。 如蜂采花,初至如念,后选择如思。 菩萨精进之训《大宝积经》云:彼二菩萨行精进时,于千岁中,未曾起念欲卧,未曾起念欲坐,未曾一返屈身蹲踞,未曾再食,未曾起念称量饮食咸淡甘苦辛酢美恶。 每乞食时,未曾观彼授食人面,为丈夫耶? 为妇人耶? 乃至童男童女,皆不瞻视。 居止树下,未曾仰面观于树相。 所着衣服,未曾再易。 未曾一念起于欲觉、恚觉、害觉。 未曾起缘亲里,若父若母,兄弟姊妹,及诸眷属。 未曾起念仰观虚空,日月星宿,云霞等色。 未曾起念从阴影处至光景处,从炎热处至清凉处。 于严寒时,未曾起念覆厚暖衣而取温适。 未曾起念论说世间无益之语。 是二菩萨,行如是等坚固精进。 评曰:于千岁中,未曾起念欲卧下,每事有于千岁中四字。 此大菩萨事,非凡夫所及。 特表而出之者,使人知菩萨千岁中无念。 而我等一岁中、一月中、一日中,乃至一时中,尚不能行,宁不愧哉? 更不勉力而行少分,亦难矣! 〖校注〗而取温适,原本取作最,据《大宝积经》大正藏电子本改。 诫勉出家之训慈恩法师《出家箴》云:舍家出家何所以,稽首空王求出离。 三师七证定初机,剃发染衣发弘誓。 去贪瞋,除鄙吝,十二时中常谨慎。 炼磨真性若虚空,自然战退魔军阵。 勤学习,寻师匠,说与同人堪倚仗。 莫教心地乱如麻,百岁光阴等闲丧。 踵前贤,学先圣,尽假闻思修得证。 行住坐卧要精专,念念无差始相应。 佛真经,十二部,纵横指示菩提路。 不习不听不依行,问君何日心开悟? 速须究,似头燃,莫待明年与后年。 一息不来即后世,谁人保得此身坚? 不蚕衣,不田食,织女耕夫污血力。 为成道业施将来,道业未成争消得? 哀哀父,哀哀母,咽苦吐甘大辛苦。 就湿回干养育成,要袭门风继先祖。 一旦辞亲求剃落,八十九十无依托。 若不超凡越圣流,向此因循全大错。 福田衣,降龙钵,受用一生求解脱。 若因小利系心怀,彼岸涅槃争得达? 善男子,汝须知,遭逢难得似今时。 既遇出家披缕褐,犹如浮木值盲龟。 大丈夫,须猛利,紧束身心莫容易。 倘能行愿力相扶,决定龙华亲授记。 垂戒实修之训永明寿禅师《垂诫》云:学道之门,别无奇特,只要洗涤根尘下无量劫来业识种子。 汝等但能消除情念,断绝妄缘,对世间一切爱欲境界,心如木石相似。 直饶未明道眼,自然成就净身。 若逢真正导师,切须勤心亲近。 假使参而未彻,学而未成,历在耳根,永为道种。 世世不落恶趣,生生不失人身。 才出头来,一闻千悟。 须信道真善知识,为人中最大因缘,能化众生得见佛性。 深嗟末世诳说一禅,只学虚头,全无实解。 步步行有,口口谈空。 自不责业力所牵,更教人拨无因果。 便说饮酒食肉,不碍菩提。 行盗行淫,无妨般若。 生遭王法,死陷阿鼻。 受得地狱业消,又入畜生、饿鬼,百千万劫,无有出期。 除非一念回光,立即翻邪为正。 若不自忏自悔、自度自修,诸佛出来也无救你处。 若割心肝如木石相似,便可食肉。 若吃酒如吃屎尿相似,便可饮酒。 若见端正男女,如死尸相似,便可行淫。 若见己财、他财,如粪土相似,便可侵盗。 饶你炼得到此田地,亦未可顺汝意在。 直待证无量圣身,始可行世间逆顺事。 古圣施设,岂有他心? 只为末法僧尼,少持禁戒,恐赚他向善俗子多退道心,所以广行遮护。 千经所说,万论所陈。 若不去淫,断一切清净种。 若不去酒,断一切智慧种。 若不去盗,断一切福德种。 若不去肉,断一切慈悲种。 三世诸佛,同口敷宣。 天下禅宗,一音演畅。 如何后学,略不听从,自毁正因,反行魔说? 只为宿熏业种,生遇邪师。 善力易消,恶根难拔。 岂不见古圣道:见一魔事,如万箭攒心。 闻一魔声,如千锥劄耳。 速须远离,不可见闻。 各自究心,慎莫容易! 一心念道之训赵州云:老僧除二时粥饭是杂用心处。 又云:若一生不离丛林,不语十年五载,已后佛也不奈你何。 仰山伟禅师,律身甚严,宴坐忘夜旦。 居一室,谢绝交游。 有过伟者,虚己座以延之。 躬起炷香,叉手而立。 南公闻之,以为太绝物。 对曰:道业未办,岁月如流。 大根器如云门、赵州,犹曰:我二时粥饭是杂用心。 又曰:我岂有工夫闲处用? 伟何敢囿世情,事清谈乎? 蒋山元禅师云:岑楼之木,本于毫末。 滔天之水,始于滥觞。 清净心中,无故动念,危乎岌哉! 《正法念处经》云:一切迷惑,由多言语。 是故应当空闲旷野寂静之处,独无余人,在一处坐,一心正念,坏烦恼魔。 一切亲旧知识、兄弟,来去相见,语言皆离。 《佛本行集经》云:若在少年,若在中年,或复老年。 但须速求应所办者,早令得办。 莫使淹迟,宜速疾作。 《根本萨婆多部》云:假令登定,暂得无忧,不能断烦恼。 若见谛理,烦恼断除。 《盘山语录》:修行人大忌说人长短是非,乃至一切世事非干己者,口不可说,心不可思。 但口说、心思,便是昧了自己。 若专炼心,常搜己过,哪得工夫管他家屋里事? 粉身碎骨,唯心莫动。 收拾自心如一尊木雕圣像,坐在堂中。 终日无人,亦如此。 幡盖簇拥,香花供养,亦如此。 赞叹亦如此,毁谤亦如此。 修行人常常心上无事,时时刻刻体究自己本命元辰端的处。 古德云:真正办道人,无剪爪之工。 又云:暂时不在,犹如死人。 中峰《警策歌》云:行也做,坐也做,尺寸光阴休放过。 赵清献公药栏坏不修,人问之,曰:安可以此事动吾一念乎? 杂记解惑之训经云:禅有极妙内乐,众生舍之而求外。 不得内心之离欲,而于色欲中求乐。 诸天有七宝自娱,后堕沸屎地狱。 人中多闻,世智辨聪,后堕猪羊禽兽之类,无所别知。 众生无恩于菩萨,而菩萨常欲利益众生。 众生夺菩萨命,割截身体。 而菩萨以第一佛乐慧命,与诸众生。 诸欲难可解,何以能释之? 观身得实相,则不为所转。 《智论》云:实相者,所谓毕竟空。 发布时间:2023-05-30 06:11:46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89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