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圆瑛法师:净土法门,圆收圆超一切法门 内容: 《解》净土法门。 三根普摄。 绝待圆融。 不可思议。 圆收圆超一切法门。 甚深难信。 故特告大智慧者。 非第一智慧。 不能直下无疑也。 净土法门。 收机最广。 故能三根普摄。 上中下三根。 皆可念佛。 皆得往生。 师子峰云。 是男是女总堪修。 若智若愚皆有分。 又后文云。 上上根不能越其阃。 下下根亦能臻其域。 亦即圆超也。 绝待圆融。 不可思议者。 绝待即绝诸对待。 唯一无二。 唯此无外也。 如彻祖云。 一句阿弥陀佛。 具足四句宗旨。 一以唯心为宗。 二以唯佛为宗。 三以绝待圆融为宗。 四以超情离见为宗。 ○唯心为宗者。 全佛是心。 心外无有佛。 为心所念。 心性竖穷横遍。 心外无有一法可得。 ○唯佛为宗者。 全心即佛。 佛外无有心。 能念于佛。 佛亦竖穷横遍。 佛外亦无有少法可得。 上二皆明绝待义也。 圆融。 乃圆通融洽。 无障无碍。 即以心佛明之。 心性圆满周遍。 不妨佛性。 亦满亦遍。 一切法性。 皆满皆遍。 佛性法性。 圆满周遍亦然。 彼此无障无碍。 此明圆融义也。 ○问理虽如是。 事上难免生疑。 既许心性圆遍。 如何能许佛性诸法之性。 同时圆遍耶。 答此乃法界无障碍之义。 不独理与事。 而得无碍。 乃至事之与事。 一一皆得无碍。 喻如千灯一室。 各得圆遍。 各各无障无碍。 即此可以断疑。 绝待圆融。 共为一宗者。 正绝待便圆融。 正圆融便绝待。 如台宗所云。 随举一法。 体即法界。 举心为法界。 一切诸法。 皆趣此心。 举佛为法界。 一切诸法。 皆趣此佛。 同时绝待圆融。 不前不后。 如千珠宝网。 一珠含九百九十九珠。 九百九十九珠入一珠。 珠珠皆能互含互遍。 不相妨碍。 超情离见为宗者。 超凡情。 离圣见也。 但约绝待。 已超凡情。 已离圣见。 若约心佛圆融。 尤非凡情圣见之所能及。 ○问。 凡情当超。 圣见如何亦离。 答。 但有一法当情。 都是法执之病。 都为清净心中之障碍。 不得不离。 喻如好眼。 不容沙著其中。 以沙是不好之物。 能坏于眼。 急当去之。 若以金屑著眼。 虽是贵重之物。 亦能妨碍于眼。 亦当去之。 是为超情离见之宗。 一句弥陀名号。 具此四句宗旨。 非语言分别之所能及。 故曰不可思议。 圆收圆超一切法门者。 释迦如来。 说法四十九年。 说出一切法门。 不出戒定慧三学。 今此净土法门。 可以三学全该。 正念佛时。 都摄六根。 身口意三业清净。 不犯众戒。 念到一心不乱。 而得正定。 了知能念之心。 自体本空。 所念之佛。 了不可得。 又了知能念之心。 念念相续。 所念之佛。 历历分明。 又了知佛即是心。 心即是佛。 能所情亡。 空有见泯。 而得三观妙慧。 是则一句阿弥陀佛。 具足戒定慧三学。 即圆收一切法门也。 古德云。 八万门中。 念佛第一。 又云净土法门。 为径中捷径。 即圆超一切法门。 旁注云。 从未道彻者。 即此净土法门。 圆收圆超一切法门。 从来未经何人道彻也。 甚深难信者。 即此念佛一法。 若理若事。 悉皆难信。 莲池大师云。 兼众德而俱备。 统百行以无遗。 其理甚深。 若人执持名号。 是人终时。 心不颠倒。 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其事亦复难信。 故经云。 为一切世间。 说此难信之法。 是为甚难。 故特告大智慧者。 非第一智慧。 不能直下无疑也。 此念佛法门。 事是无上大因缘。 理是三德秘密藏。 是为难信之法。 故特告大智慧之者。 非第一大智慧人。 不能直下承当。 无所疑惑也。 旁注。 可见正智庸愚。 两不思议者。 正智之人。 依智不依识。 远离分别。 故不思议。 庸愚之辈。 昏昏度日。 不知分别。 亦不思议。 故云两不思议也。 特告大智慧者。 正以不思议法。 向不思议人说也。 发布时间:2023-02-16 06:06:50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87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