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安法师:慎独知于衾影 内容: 慎独知于衾影,这就谈慎独问题。 这个就进一步谈得细微了。 修行最终是修我们当下这个心:自净其意,闲邪存诚。 那这句话,慎独知于衾影,就是当你一个人独处的时候,独处这里选出两种情况:一个是你睡眠的时候,你盖的是被子,你在被子之下睡,你面对着你的良心,扪心自问你的念头、你的行为。 再就是你独自行走的时候,你面对的是你的影子,那要做到独行的时候,对着你的影子你不惭愧,独卧的时候对着被子你不惭愧。 所以能做到衾影不羞愧的时候,才可以说你做到了慎独。 那么谈到慎独知:这里面慎是谨慎的意思;独可以理解为独自一人,但这个理解还浅表了一些,进一步,这个独实际上就是我们的自性、我们的良知、我们的明德。 这个独就是不以万法为侣的、不二的那种自性,就叫独。 它还不是孤独的意思。 就是不以万法为侣无依道人的那种本性。 你在没有人在场的时候,面对你与生俱来的这样的良知、这样的本性,你觉得问心无愧,能够面对自己的良知。 而且你在独处的时候,你谨慎:这个良知,不要违背,不要受污染,不能有残缺。 那在这个层面去理解独一个人,这就是深信因果的一个内容了。 举头三尺有神明,看你还敢放肆吗? 再进一步讲,与生俱来就有两个俱生神跟随我们。 我们举心动念,行为造作,俱生神一目了然。 这时候你一想到,就凛然了,就要谨慎了。 所以这里就划分了君子和小人的差别。 君子,为什么能成为君子? 就在于他深信因果,深信自己本具的明德佛性,不敢有稍微的亏欠,要恒顺自己的本性。 所以它一定是:要把这个明德显发出来的为己之学。 那小人就不相信这些,所以他行为造作都是自私自利,然后做的都是表面文章虚假的一套。 所以人,他如果有志于不以万法为侣的这个独这种明德,他一定会有一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感觉。 在别人不在场的时候,他都能够每时每刻闲邪存诚。 如果不这样的话,他为己之功,这个己不是自己身体的己,就是自己的那个本性、那个明德、那个佛性,修这个佛性的功夫就有疏漏疏缺和遗漏。 这样,这句话的意思就很深微了,就是接上上面那句话见先哲于羹墙。 见先哲于羹墙还是从知见上去表达。 那么这句话慎独知于衾影,就是把知见落实在行动当中,落实在你的举心动念、行为造作当中。 那么这句话就紧接着会引起下面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样一个行为的总纲领。 这个独知,或者叫知独。 要知道有这个独,就不仅仅是谨慎而已了。 要知道你前面的知见见先哲于羹墙,这就是一番功夫。 就好像我们宗门讲的:修行人但贵见地,不贵行履。 你首先见地要正确,要有正知正见。 正知正见,再还要落实在行动当中,就落实在你的举心动念、行为造作当中。 所以在你慎独之前,你为了得到一个正确的见地,你得要学问之,思惟之,辩论之,就得要闻、思、修的那个思慧,你得要思。 先要闻,闻就是要学;然后再来思;把它的理思惟清楚了,就要修,修就是修行。 就是你闻、思解决之后,就是笃行了,就是落实在行动当中。 所以这句话与上句话连起来,意思是很深邃的,功夫也是很细腻的。 这两句话实际上就是文昌帝君自己修道有所得的诀窍口诀,不是一般人所能够梦见到的。 那么这样的修行就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了,默而识之。 你只有在慎独到这个时候,你的心性才能清净。 否则你做表面文章,那都是:不仅没有得到好处,可能还有灾祸。 这一点大家可以看看《俞净意公遇灶神记》。 这个俞净意原来修行也是做点表面文章,最后搞得考了几十年考不取功名,几个子女呢,死得死,丢得丢,自己的妻子也是瞎了眼睛,家里穷得是家徒四壁,越来越潦倒。 就在于他表面文章做给别人看,内心深处都是那些贪、瞋、痴、慢、疑的念头。 以后他明白这个道理:遇到灶神给他说这种因果的道理。 他顿然从自净其意开始俞净意,动真格的,才改变命运。 那么这个独知的时候和独知的境界,每个人都有。 为什么现在讲每个人都有隐私? 你为什么会有隐私? 你不想让别人知道,但你自己知道。 这个独知的境界、内含,每个人各各不同。 追求名的人,有追求名的独知;追求利的人,有追求利的独知。 蛇有蛇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 但这些世间上所谓的知,都是心意识里面的、业识心里面的东西,都是一团漆黑的、茫茫然的。 无明、暗冥的力量在驱动,不能让我们觉悟。 他被一种无明的力量推着走。 他认为他有他的知,实际上他是见不到本来的真相的。 就好像鱼是见不到水的;人呢,也是见不到那个尘的。 你看这个空间里面,你一看,这上面有什么呀? 你觉得什么都没有,看不到。 殊不知这里面有很多的东西呀,比如说灰尘。 满屋子都是灰尘,你看不到。 但是如果一束阳光透过那个窗隙过来了,你透过那束阳光一看,哎哟! 很多灰尘。 是不是? 外面的灰尘是这样,我们里面的念头也是这样。 你说自己心里有什么? 好像什么都没有,空空如也。 这是由于你内心黑暗,不知道。 如果你透过参禅,尤其是透过念佛或者止观,回光返照,你一看,原来里面的念头无量无边,什么念头都有。 但是一般人没有这个修行的功夫,是不了解的。 人不能见到灰尘、微尘,我们这个血肉之躯这个肉眼,见不到鬼道的众生。 这个空间,除了现在有灰尘之外,实际上还有其他的生命。 但其他的生命呢,我们是见不到的。 因为我们是三维空间这样的一个范畴。 那么四维空间、五维空间、六维空间、N维空间这些众生的生命形态,我们是见不到的。 但肉眼见不到,并不意味着不存在呀! 这就是我们认知上的一种盲点或者狭隘性。 这些业力所感的情形,是自然而然的。 所以我们要回光返照。 如果在黎明,早上你睡眠之后,你坐起来,在那种夜气清明之际,你静坐,回光返照。 要像曾子一样的吾日三省吾身,来反省自己。 你反省自己,你就问一问自己。 这问一问自己,这里提出十一点,这都是反省自己。 试问自己在父母、兄弟前,能不能真正尽到孝、悌这样的德性,这第一个问。 第二,问自己在亲戚、朋友之间,能不能真的是以真诚心去对待人家,在一起同住、同事的时候,能不能信任,没有猜疑。 第三,你问一问,大量的钞票就在面前的时候,能不能真的是见利思义? 思惟能不能拿,合不合仁义,不受人间造孽的钱。 你能不能拒绝造孽的钱? 第四,你得问一下,在行住坐卧四威仪里面,你的念头当中有没有想到要报答天地父母之恩。 第五,你得问一下,每天从早上到夜晚,能不能有一段时间发出利益他人的善念。 第六,你再考问一下自己,真的是美色现前,是不是流连忘返,盼望自己跟她亲热一下。 第七,你考问一下,看到他人名利得志的时候,你自己有不有妒忌之心。 第八,你思惟一下自己处在顺境的时候,是不是真的以谦卑的心来把那个傲慢的心给它降伏住,不骄傲,不奢侈,能不能做到。 第九,你考问一下,能不能不欺负那些无依无靠、穷困的弱势人群。 第十,你想一想,当美食佳肴现前的时候,你想没想到还有多少挨饿的、憔悴的人群。 第十一,你再想一想,见到贫穷的人来乞讨的时候,你能不能给他一点周济,而不存厌恶之心。 这都是日常生活当中待人接物,我们面对的一些有关道德、伦理的东西。 你逐一加以检点,才知道这里面我们做得太不够了。 我们这时候内心才有羞愧、内疚、不安的心产生出来。 为什么要谈到独知? 这个意思很深。 独就是这面明镜你的自性,现前了。 你透过这个明镜来照一照,自己原来都做得不及格。 对自己的父母,真诚的尽孝心有多少? 对自己的朋友有多少真诚心? 看到钱财,马上贪婪的心就上来;看到美色,马上淫欲的心就勃起。 这些东西都是我们业力凡夫的通病。 但平时在这种毛病当中,你还不察觉。 只有透过一种修心养性,在夜气清明的时候,内心比较宁静的时候,你返照一下,才知道自己是做得很不够的。 为什么要生起惭愧之心? 你真正有惭愧之心,还说明你有点进步。 你在通身的毛病缺点当中,还以为自己了不起,我是一个善人,我很清净,我怎么怎么样这全身都是乌黑的,就没有办法了。 所以独知:首先要知独,才能独知。 要建立一个新的参照系出来,我们的惭愧心才油然而生。 所以慎独知于衾影,这个功夫可不是一般的了。 这要在细微的念头当中,去考问自己,你不能回避。 见猎心喜,看看儒、佛的这些公案。 宋代的理学家程颢修心养性,大家都尊称他为明道先生。 他少年的时候喜欢打猎,后来学习儒家的心性之学。 尤其后来见了周敦颐,又叫周濂溪,写《爱莲说》的,他理学的创造跟东林寺常总禅师的启发有关系,他也是住在庐山的,见到周敦颐他就顿然除去自己打猎的这样一个不良行为。 并且自认为从此以后,就没有这个打猎的好乐。 然而周敦颐就告诉他:你真正要解决这样的毛病,谈何容易呀! 只不过是你事相上暂时做到而已,但你打猎的那一念杀心还在潜伏着。 一旦有一个机缘,又会萌动。 这个打猎的杀心萌动,你的行为又会像原来一样。 这是周敦颐跟他说的。 果然过了十二年之后,程颢偶尔有一次见到打猎的人,他果然心里就有欢喜之心。 看到打猎,自己欢喜,才相信他的老师周敦颐讲的话,是真实不谬的。 《孟子》里面也讲冯妇打虎。 冯妇原来喜欢去捉老虎。 以后学君子之道,他就觉得这个不好玩了,不能做这个事情,要道貌岸然了。 结果过了多年之后,有一天他发现有个老虎跟两个人正在对峙。 解决不了老虎的问题,别人就知道他原来打老虎很厉害,就说:哎,冯妇,你看看,你的业务来了。 他一看,把手一捋,就要下去。 还是这个习气,一看情不自禁就要上去。 戒杀放生,这是在善事当中应该是比较容易做的事情;断除打猎,这是很粗浅的事情。 以明道先生之贤德,又经过十二年的学道,但是他心里面的杀机还没有断尽。 所以这举心动念,它是很不容易断习的。 所以佛门当中那种严持戒律:戒律精严,不仅事相上守戒,不仅粗戒要持,甚至微细戒也像持重戒一样去持。 举心动念都是戒德,那天神都会跟他顶礼。 所以古人曾经讲到,读书十年才把骄傲的矜字去掉;有个状元修道,他用了十年的修行,才把胸中的状元这两个字修掉。 这是儒家修行的谈困难。 佛门有个公案偶动邪念,这出在《高僧传》。 说有一位禅师研究禅理,自己参禅也是道风高峻。 就认为自己水平了不起了,就要求和尚付法。 五宗的心法都有传人嘛,什么曹洞宗多少代、多少代。 他就希望和尚给他付这个法的法卷,这个和尚就不答应。 不答应呢,这个禅师就有怨恨之意了。 意思就是说:我水平这么高,你这个法卷都不传给我。 这个和尚去世二十年之后,这个禅师偶然在行脚,在一个溪边走过,就远远地看到河的对岸有一个女子在洗脚。 他就动了一念:觉得这个女人的脚还蛮白的,还蛮好看的。 就这一念现出来,忽然看到和尚就在他旁边了,厉声向他说:你这一念,还能付祖师的衣钵吗? 这个禅师不觉深生惭愧,马上礼拜,伏地忏悔。 那从世俗来看,这不过是动了个念头;但是在戒律来说,已经犯了淫戒。 这就是对人的标准不一样。 为什么呢? 我们是地居的世间上的人,在这个地居和欲界六天当中,福德越来越大的,他淫欲的念头就越来越轻。 我们这里在地居,福德浅,业障重,所以这种淫欲非得要结婚不可,昏头昏脑,住在一个床上才解决问题。 那到了化乐天的天人,相互看一看就解决了这个淫欲的问题、性紧张的问题。 到了上面,就是听听对方的笑声,他就能解决问题。 你到了他化自在天,你就是听听声,闻闻香气,这个欲念就会解决,还不需要去看。 那到了下面的夜摩天,他可能要拥抱一下才能解决问题。 或者要握握手才能解决问题,或者男女对视来解决问题:他是这样的一个表达形式。 为什么西方的哲学家柏拉图有个精神恋爱? 有时候他在精神意识当中恋爱了,他就能解决性紧张。 所以我们福报越来越浅,这个欲望就越来越重。 你看畜生这方面性欲的表达,就显得更粗糙。 你看一条母狗癞不拉叽的,但几个公狗就在这里为了争这母狗,打得头破血流。 谁打赢了,谁上去,而且公开就做那个事情。 它已经就是业障重嘛! 那人还知道做这个事情要回避一下,还要隐避一下。 为什么要有家呀,要有房子啊? 也觉得不好意思,要在夜间来行使啊。 所以这些邪的念头一动,就犯戒了,这个意思。 这不容易。 但是你如果善的念头一动,也有善神保护。 这里第三个公案就谈到,你发心要持一个戒,马上天上的戒坛菩萨就下来保护你。 所以你看,一个人能持五戒,就有二十五个善神来保护;一个人至心念佛,就有二十五个菩萨来隐形保护。 至心念佛,观音、势至就隐形保护。 这些,可能一般的人就觉得很难相信。 但是从那种法界当中感通的道理来说,它是真实不虚的。 发布时间:2022-09-08 06:06:05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84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