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佛教戒杀的意义和大功德 内容: 若人种种修诸福德,而无不杀生戒,则无所益。 何以故? 虽在富贵处生,实力豪强而无寿数,谁受此乐? 以是故,知诸余罪中,杀罪最重;诸积德行善中,不杀榜首。 假如有人以种种办法修诸福德,而没有不杀生戒,就没有利益。 为什么? 虽然生在富贵的地方,实力豪强而没有寿数(杀生致短寿,横死),谁来享受这种高兴? 所以,知道其他的罪中,杀罪最重;众积德行善中,不杀榜首。)二、不杀生可使善根敏捷老练,消除宿世恶报!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云:善男人。 若菩萨摩诃萨。 能尽形寿远离杀生。 即是施与全部众生无惊无怖。 令诸众生不生忧苦离毛竖畏。 由此善根速得老练。 全部前际轮转五趣没存亡河。 因杀生故。 造身语意诸恶业障诸烦恼障诸有情障全部法障诸寿数障。 自作教他见识随喜。 由此远离杀生轮故。 皆悉辗坏摧灭无余不受果报。 (经文粗心:尽形寿远离杀生,便是指咱们这一生,只需这个身体尚在,就要远离杀生,不损伤众生。 这样便是布施给全部众生安全感,不让其惊惊骇怕,让他们没有忧虑惊骇、没有忧虑。 因为这个要素,善根能够敏捷老练,早年咱们轮回存亡中因为杀生所造作的身语意恶业,以及种种妨碍、烦恼、业报,乃至唆使别人杀生,随喜杀生的业报,因为现在能够守不杀戒,远离杀生,都被损坏无余,不在遭到种种果报。 )三、不杀生能够取得五大福报! 《佛说别离善恶所起经》:佛言人于世间。 慈心不杀生。 从不杀得五福。 何等五。 一者寿数增长。 二者身安隐。 三者不为兵刃虎狼毒虫所损伤。 四者得生天。 天上寿无极。 五者从天上来下生世间则长命。 经中开示不杀生有五大福报:1. 长命,慈心不杀的人都会有很长的寿数。 2. 身安隐,慈心不杀者少有险峻的疾病苦楚,身体健康。 杀生与嗔恚最简单引起身体疾患。 3. 不会被刀兵虎狼等损伤,没有这类灾患。 4. 得生天上成为天人,取得极长的寿数。 5. 在天上命终下生人间,取得长命。 准则上说,不杀生戒的重心在不杀人,所以,杀人是重罪,杀其他动物是轻罪。 众生固然一律相等,但唯有人类能够造恶业(或称为黑业),而堕为鬼道或下地狱;也能修善业(或称为白业),而升天堂、出三界乃至于成佛;其他众生,除极少的特殊比如之外,既不知善,也不知恶为何事,只要随业受报的天然行为,而没有心意的造作在内。 所以,人是道器,只要人能修道,并能弘道,因而,戒杀是以不杀人为根本。 杀人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知是人,二、预谋而有杀念,三、杀死;不然,叫做损伤或过错,不成杀人罪。 至于人,是不管年纪、贵贱,不管成形或未成形,有知或无知,凡被肯定是人者,皆不行杀。 所以,不得堕胎,也不得以安乐死的名目来处理自己求死或已无自觉认识的植物人;不然,便是杀人罪。 此点请参阅《正信的释教》和《人生》第三十六期的社论。 迄目前为止,医疗界呼吁人体器官的捐献和移赠,比如眼角膜、肾脏以及其他脏器的捐献,是将没有使用才能的人体,局部令其复生,这是值得鼓舞的事。 假如在生前捐献,当然现已取得捐献人的同意,纵然在身后移植,也必须预先取得逝世者生前的首肯,不然亡者对于遗体尚有一分贪恋和固执,便会引起他的嗔恨及怨怒,乃至影响他的转生善道或往生净土的去向。 天然逝世的人,一般于十二小时之内,神识未离,尚有部分知觉。 从医学上判断现已逝世的人,从佛学的观念看,未必就已真实逝世;但假如立下遗言,捐献器官,为了挽救另一人或数人的生命,这是舍身救人的菩萨行,因而,若生前建立有遗愿,移植人体器官当不成问题。 在咱们的日常生活中,为了维持环境卫生的原因,必须处理甲由、苍蝇、蚂蚁、蚊子,乃至于老鼠等问题,这在佛世已有成例。 当比丘们的澡堂、澡堂因为多日未用,满生小虫,担任整理的比丘,不知如何处理,佛说:“除尽污水,清洁澡堂。 ”比丘说:“会伤虫! ”佛说:“不为伤虫,是为整理澡堂。 ”所以比丘释然。 这个比如是说为了保护人类生活环境的卫生,予以整理清扫,意图不为杀伤虫类,因而,不算杀死。 当然,不得用药物喷发杀虫,只能以清扫、整理、消毒的方法来防治或退治虫蚁的进入和繁衍。 假如环境常常保持整齐、清洁和消毒完善的状况,纵然有虫蚁,也不会太多。 假如在播种时,难免会伤及虫蚁,但为了咱们本身的活命,不用说播种,便是日常行走及其他劳务,也会无意杀死虫蚁。 所以,只要常常多念阿弥陀佛,愿愚痴而无知的众生,于逝世之后,转生善道或超生净土,不算犯杀生戒。 当然,能够小心防止,削减杀伤虫蚁的时机,是慈善的表现。 假如明知杀生而心无悔意,便是没有慈善心。 至于毒蛇、猛兽,以及毒虫之类,是他们过去世的业力使然,他们伤人,不出于预谋,虽有恶行,没有恶心,所以,并不算造杀业,应遭到人类的怜惜和保护。 以今日人类的社会而言,不仅能够防治受其损伤,也能够划出特定的空间规模,令其生计,或做到限制他们的繁衍,不令其成为人类的灾祸。 此所谓宜用防治法,不宜用歼灭法,不仅培养了人类的仁慈心,也对大天然的生态尽了保护的职责。 一般初学佛的人,对众生的定义不明,并且现在更有人说,植物也有生命,植物也有爱情,若说不杀生,应该既不杀动物,也不杀植物。 其实生命有它的层次,植物是无情众生,动物是有情众生。 所谓众生,可分作三级,高级的为人类,具有三个条件:一、有活的细胞;二、有神经的反应;三、有思维及回忆。 初级的为植物,只要活的细胞,没有神经和回忆,虽有存亡的反应,没有苦乐的感觉,更没有思维及回忆,所以叫做无情。 中级的是动物,只要少数如狗、猴子、马、象等高等动物有若干的回忆力,但没有思维力。 至于下等动物除了神经的本能反应,没有回忆和思维,然其既有神经就有苦楚,就会怕死。 所以虫蚁都会天然地知道逃避逝世的危险,植物则不然。 因而,杀生的界定,便是能够知生怕死的动物而不及于植物。 佛戒比丘不行砍伐草木,是因初级的鬼神,依草附木,以草木为保护,为了慈善鬼神,不使鬼神生嗔,故不去损坏其居处,并非为了草木不行杀的理由。 微生物如细菌,从生物学上看,它是介于植物与动物之间的生物,既没有神经更没有回忆和思维,不属于有情众生,能够说是活动的植物,所以,杀菌不是杀生。 关于水中的微生物,除了细菌之外,尚有比较高等的生物,他们虽也没有神经,但已能够算在动物之列,因而,佛世的比丘,用水需求通过滤水囊的过滤,把比较大的细小众生滤出,比较小的就不管了。 这是基于慈善的观念,不忍目见生物而不救度。 假如肉眼不能见,或虽见而不能分辩是有情或无情众生,那就理睬不到了。 释教主张不杀生,宗旨在于众生相等的慈善精力,全部众生都有生计的权力和自在,咱们自己怕受损伤、害怕逝世,众生无不皆然。 众生的类别虽有凹凸不同,但众生的生命绝没有贵贱、尊卑之分,假如人人发扬这种相等、慈善的精力,咱们的世界一定是调和、和平、合作、互敬、互爱、融洽无间,将没有一人会遭到成心的损伤。 虽然佛经中说,杀生有果报,杀人偿命,吃它半斤,还它八两,这是说明晰因果不爽的事实。 可是咱们不必把不杀生的著眼点摆在惧怕受报的观念上,果报是有的,但也并非肯定不行以改动的;养成慈善心,才是不杀生的重点,也是佛菩萨化世的精力。 发布时间:2022-07-30 19:44:25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83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