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禅学和佛学文化的关系和禅学的道场 内容: 禅学和佛学文化的关系和禅学的道场禅学的历史比释教要早。 所谓禅,是梵语音译“禅那“的简称。 意译是静虑的意思,指的是系念专注一境,正审思虑这样一种状态。 一般的,禅运用的范围比较广,有的是为了调身、修身;有的是为了调心;有的是为了求得生命的解脱;有的是求得自己益寿延年,意图都不同。 但由此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体系。 后人研究禅时,就称为禅学。 释教在释迦牟尼佛创建时,也把禅的概念纳入到佛学的体系中。 换句话说,便是禅学与释教的交融产生了释教的禅宗。 释教不是凭空产生的,释教在创建和完善过程中,必定会很多吸收前人的优异文化遗产。 释教吸收禅学的精华思维为释教自己所用也是必定的。 总的来说,在思维史上禅学和释教是两个彻底不同的思维流派,并且禅学的历史用远远早于释教。 不能说禅学是释教的分支。 而禅学与释教也确实有必定的关系,由于释教吸取了禅学中的一些精华思维,并将其与释教思维交融以后产生了一个释教的宗派,也便是禅宗。 禅修的实修活动有许多详细的操作方法、注意事项,禅修的实践活动还要有理论作辅导。 理论的辅导便是所谓的见地,禅修的实修便是所谓的功夫。 见地与功夫总是一起运用的。 见地明白,功夫就少走弯路。 所见的道理可以落真实实修中,那便是理论和实践、知和行到达了统一的状态。 我国释教的禅修实践也好,还是其他宗派的观法也好,其理论辅导在千百年来形成了以四大菩萨的精力作为咱们修行的方针,一起四大菩萨的精力又是咱们修行的理论辅导。 四大菩萨是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大行普贤菩萨,大悲观世音菩萨,大愿地藏王菩萨。 这四大菩萨,每一位菩萨的精力都代表了大乘释教的一种理念。 大智、大行、大悲、大愿,大乘释教的精力彻底体现在这四大菩萨的精力上面。 修行人,修大乘佛法的人,也是作为菩萨行者这样的一个身份在执行修行。 既是菩萨行者,就要以菩萨的精力来辅导咱们的修行。 菩萨修行的法门是六度四摄。 六度便是六波罗蜜,四摄便是菩萨教化众生的详细方法。 六度四摄,其精力都是以四大菩萨的大智、大行、大悲、大愿为内容。 我国古代的高僧、祖师十分了不得,在总结我国释教的理论和实践中,把四大菩萨组成了大乘释教完好的修行法门和理论体系。 四大菩萨在许多佛经中常常出现,但是把四大菩萨的精力组织成为一个思维体系,是我国高僧大德的一种理论发明、思维发明。 在佛经中,详细地将四大菩萨一起来做论述的经论没有,这是我国历代高僧在实践中逐渐完结了大乘释教以四大菩萨为代表的一种思维体系。 四大菩萨各有一座应化的道场:文殊菩萨在五台山应化,普贤菩萨在峨嵋山应化,观音菩萨在普陀山应化,地藏菩萨在九华山应化。 四大菩萨的四大应化道场,在我国释教历史上也有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 一向到了明朝,四大菩萨的四大道场,才真实成为一个完好的、有体系的朝拜圣地。 在古代,以唐朝为例,基本上是以朝拜五台山作为重点,当然也有朝拜峨嵋山的。 普陀山与观音菩萨联系在一起,是从五代时才开端的。 至于九华山,尽管说金地藏从朝鲜来到九华山修行是唐朝的工作,但是使九华山成为一个朝拜的圣地,其来源要在其他三大名山之后。 到了明朝的时候,我国释教徒这一辈子最大的期望,便是要朝拜一次四大名山。 四大名山是四大菩萨应化的当地,四大菩萨的精力便是咱们每一位修行大乘释教的佛弟子的理论辅导。 四大菩萨的四种精力,大智、大行、大悲、大愿,其次序也十分有含义。 比如说地藏王菩萨,地藏王菩萨的愿力大,地为出世义,地有含藏义,全部万物都从大地出世,最终也都要回归到大地。 以大地来比方大愿最为恰当。 由于全部行为和计划都是从期望动身,从愿力动身。 愿力就像大地相同,有愿必成。 全部工作都是先有愿力,然后在愿力的推动下逐渐执行。 菩萨为什么有这么大的愿力要度尽全部众生呢? 由于有大慈善。 慈善树立在什么基础上呢? 慈善便是悲悯众生苦。 要救度众生,所以有大悲;要救度众生,所以要发大愿。 所谓悲愿便是要度尽全部众生,大愿是以大悲为前提,没有悲心不可能发大愿。 咱们自己修行也相同如此。 见到存亡苦,见到自他存亡很苦,所以要发心修行。 自己的存亡有苦楚,他人的存亡相同有苦楚。 由存亡苦而想到要修行,宣布离心。 仅仅有期望,如果没有实践,不付诸实行,大愿也好,大悲也好,永久都无法实现。 所以,接下来要有普贤菩萨大行的精力,崇高的实践才能使悲愿逐渐地成为现实。 普贤菩萨的行,实际上也是跟愿力结合在一起的,所以《普贤行愿品》有十大愿王。 愿是大海,实践是高山,以行山填愿海,这便是菩萨的精力。 有大行,有大悲,有大愿,是不是就圆满了呢? 还没有。 还要有大才智来作辅导。 没有才智作辅导,大行、大悲、大愿,也会出误差。 文殊菩萨表大智,文殊菩萨是七佛之师,文殊菩萨不过是表法罢了。 文殊菩萨便是才智的化身,七佛的教师、千佛的教师,都是才智。 所以说才智能生出全部诸佛。 不过,仅仅只要才智,没有大行,没有大悲,没有大愿,也不可以成果诸佛度化众生的这一大事缘由。 这四大菩萨、四大精力,便是咱们学习佛法、修持佛法的辅导思维。 四大菩萨居住的当地 —— 五台山金色界、峨嵋山银色界、普陀山琉璃界、九华山幽冥界,这四大空间,把整个世界的构成全面归纳无遗。 所以我国古代的祖师伟大极了,具有极高的发明理论的才智。 这四大菩萨,每一位菩萨手上持有一件法器:文殊菩萨手拿一支宝剑 —— 称带剑文殊,这种形象最普遍;普贤菩萨手拿一本经文;观音菩萨手持杨枝和净瓶;地藏菩萨手持锡杖。 每相同法器,都是用来表达一种完好的佛法思维、理念。 观音菩萨大慈大悲,手持净瓶,瓶中有净水,还有一条杨柳枝。 杨枝甘露洒满人间,使热恼的众生获得清凉,一起也表明一种柔性的精力。 水是柔性的,杨柳枝也是柔性的。 而文殊菩萨手持宝剑,那就表明一种刚性。 慈能与乐,悲能拔苦,才智就像宝剑相同能斩断咱们的烦恼。 烦恼详细体现在生命的妨碍上,便是二障 —— 烦恼障、所知障。 宝剑便是要彻底地斩断二障,破除二执,开发才智。 联系到咱们禅修的实修,要有大才智,要有崇高的实践,要有广阔的悲心和无穷的愿力,咱们修行才真实有动力。 有推动,就会精进不已,就不会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我国释教徒以四大菩萨的精力作为修行的理念,作为修行所要到达的方针,作为修行所要完结的最理想的品格。 四大菩萨是整个大乘佛法理论的化身,代表了十方全部菩萨。 咱们有幸生在我国这个大乘佛法比较成熟、比较发达的汉文化范畴,只要咱们我国汉文化才有可能把大乘释教的思维彻底地发掘出来,彻底地进行消化,体系地付诸实践。 所以佛法可以在我国宏扬二千年长久不衰,是与我国有着博学多才的中华文明分不开的。 中华文明与释教的理论结合起来,那就像山君长了翅膀相同,所向披靡。 咱们在修行傍边,常常想到文殊菩萨,想到普贤菩萨,想到观音菩萨,想到地藏菩萨,咱们就会得到加持力,修行就简单前进。 我也跟居士们主张过,期望居士在家修持时,早上读《普贤菩萨行愿品》,晚上读《金刚经》。 把这两部经典作为咱们日子禅的日课,有着深入的内在含义。 早上以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来鼓舞咱们一天的士气,精进不息;晚上以《金刚经》来总结这一天的修行和功夫,做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做到三轮体空,做到全部无所求。 那就既有崇高的实践,又有广阔的才智;既从事自利利他的工作,又不要着相,不要有所求。 由于一着相,一有所求,就有局限性。 局限性便是一种妨碍,局限性就会使咱们不能开阔视野,不可以彻底地翻开自己才智的大门。 所以既要有树立,又要有扫荡;既要广行全部善法,又要不着相。 这种既要做、又不着相的理论辅导,便是佛法的特点,便是佛法的精华所在。 发布时间:2022-06-13 08:10:33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82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