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禅道的精华和知识 内容: 佛家证入定的方法之一便是禅. (四禅八定)最高的禅境非末那识效果. 更非我等末那识所能了解. 【四禅八定】四禅是色界的四种禅定;八定是色界的四禅与无色界的四无色定。 (下面详解)【四禅】色界静虑的四种区分。 即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 禅者,禅那(dhya^na)之略,译作静虑。 故又名四静虑。 《长阿含》卷八〈众集经〉云(大正1·50c)∶‘复有四法,谓四禅。 所以比丘除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于初禅。 灭有觉观内信专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入第二禅。 离喜修舍念进自知身乐,诸圣所求忆想舍乐,入第三禅。 离苦乐行先灭忧喜,不苦不乐舍念清净,入第四禅。 ’《杂阿含》卷十七云(大正2·121b)∶‘初禅正受时言语止息,二禅正受时觉观止息,第三禅正受时喜心止息,四禅正受时收支息止息。 ’禅者,静虑之意,即由幽静能审虑,如实了知之谓。 然审虑以慧为体,故其他之定亦皆名静虑,而此四禅静虑之义最胜,乃独得禅之名。 《俱舍论》卷二十八云(大正29·145b)∶‘此宗审虑以慧为体,若尔,诸等持皆应名静虑;不尔,唯胜方立此名。 如人间言,发光名日,非萤烛等亦得日名。 静虑怎么独名为胜,诸等持内唯此摄支,止观均行最能审虑,得现法乐住及乐通行名,故此等持独名静虑。 ’依此可知色界四禅能摄寻伺喜乐等诸静虑支,而止(奢摩他)观(毗钵舍那)均行最能审虑,故特名为四静虑。 四禅之别乃因为其静虑支有所不同。 《俱舍论》卷二十八云(大正29·145b )∶‘若一境性是静虑体,依何相立初二三四,具伺喜乐建立为初,由此已明亦具寻义,必俱行故。 如烟与火,非伺有喜乐而不与寻俱。 渐离前支立二三四。 离伺有二,离二有乐,具离三种,如其次序。 故一境性分为四种。 ’详言之,初禅摄寻、伺、喜、乐及心一境性五支;二禅摄内等净、喜、乐及心一境性四支;三禅摄行舍、正念、正慧、受乐及心一境性五支;四禅摄行舍、念清净、非苦乐受及心一境性四支,总共十八支。 但实支之体唯十一种,即初禅的五支,二禅的内等净,三禅的净、念、慧及乐,四禅的舍受。 其间,初禅摄寻、伺、喜、乐及心一境性五支;因静虑之体心一境性即三摩地,故四静虑皆以之为自性。 寻伺,旧译为觉观,即心之粗别离性名为寻或觉;心之细别离性名为伺或观。 初禅尚有寻伺二支未离粗细别离,故称之为有寻有伺或有觉有观。 而喜乐二支,是说初禅离欲界之恶而喜受,身感乐受,故名为离生喜乐。 二禅摄内等净、喜、乐及心一境性四支;心一境性如上述,为二禅的自性支。 内等净者,以二禅既离初禅寻伺尘浊法而内信相洁白,故得名,即无寻无伺无觉无观。 喜乐,是说依此定而生最胜喜乐,故二禅名为定生喜乐。 三禅摄行舍、正念、正慧、受乐及心一境性五支。 心一境性如前述为静虑的自性;行舍,是说三禅舍前之轻安,住不苦不乐;正念正慧,是说住于正念正知而不耽于自地的喜乐,进而欣求上地的胜法;受乐,是说离二禅的喜乐尚有自地的妙乐,故三禅称为离喜妙乐地。 四禅摄行舍、念清净、非苦乐受与心一境性四支,心一境性如前为静虑的自性。 行舍是说四禅亦同三禅舍喜乐;念清净,是说舍念极善清净而其相显了;非苦乐受是说更离三禅之乐而住于相等非苦非乐。 故四禅称为舍念清净。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九将静虑支分为三种,认为初禅五支中,寻与伺为对治支,喜与乐为利益支,心一境性为自性支;二禅四支中,内等净为对治支,喜与乐为利益支,心一境性为自性支;三禅五支中,舍、正念及正知为对治支,乐为利益支,心一境性为自性支;四禅四支中,舍清净与念清净为对治支,不苦乐受为利益支,心一境性为自性支。 又,《显扬圣教论》卷十九依四静虑说所对治的障,即初禅是治贪恚害寻、苦、忧、犯戒及散乱五障;二禅是治初静虑的贪、寻伺、苦、掉及定下劣性五障;三禅是治第二静虑的贪、喜、踊跃及定下劣性四障;四禅是治入长进与第三静虑的贪、乐、乐作意及定下劣性五障。 总归,远离欲爱,心幽静而能审虑,有寻伺而住喜乐之状况为初禅;离寻伺,信相洁白而在喜乐的状况为二禅;离喜乐,正念正知而住自地妙乐为三禅;离脱身心之乐,住不苦不乐而极善清净名为四禅。 又作为此四禅入门的定,称为近分定。 而四禅则称底子定。 就中,初禅近分的未至定同底子定,与寻伺相应,故为有寻有伺。 二禅以上的近分亦同底子定均无寻伺,故为无寻无伺。 大梵之因的中间定胜初禅,但尚不及二禅,无寻而有伺,故为无寻唯伺。 又,此中,未至与近分的净等至,以及底子的无漏等至能断诸惑,而中间定(虽有味等三等至)无断惑之义。 初、二、三静虑有寻、伺、苦、乐、忧、喜及入长进八灾患,故名有动定。 对之,第四静虑非八灾患所能动,故名不动定。 而初禅有与发业相应的寻伺,故能见识触,又有起语业,但二禅以上无寻伺故无言语等。 若欲起语等时则借下地之识,名之为借起识或借识。 此四禅为四无量心等之依地。 即就四无量心言之,喜无量心为喜受之摄故依初二静虑,余三无量心则总依六地而离嗔害等四障。 又就八摆脱而言,初二是依初二静虑、未至及中间而得;第三的净摆脱是依第四静虑而得,余则依四无色与灭尽定。 就八胜处而言,初四胜处是依初二静虑,后四是依第四静虑。 按禅定在整个印度宗教史上,通见于各个年代,为最重要的修行法之一,佛陀亦以之为最主要的行法,成道及涅盘之际皆依四禅之法。 但禅定的分类,未见于诸奥义书,可能是佛陀年代才产生的。 依《曩昔现在因果经》所述,佛陀成道以前至阿罗逻仙人处受四禅之法,可知此法在其时似乎是盛行外道间。 又,色界四禅天被认为是修此四禅者应生之处,相对于四禅称定静虑,彼诸天称为生静虑。 而四禅诸天的建立可能是在四禅说建立之后。 ◎附一∶木村泰贤着·欧阳瀚存译《原始释教思维论》第三篇(摘抄)佛陀关于禅观,虽说种种三昧,然于其阶层之中,视为最重要者,首当为静虑(即禅那,jha^na,dhya^na)。 盖以禅定之发展,分为四阶层之四禅,以明心的修养之道程,乃经文随处所见之模范的禅观也。 按此固不必为佛陀所创见,而为其时之某一派,或各派所行者。 例如《六十二见经》所举现在涅盘观之五种中,以其四种,即自初禅以致四禅,直视为涅盘观之状况,乃介绍其时之外道说,可为明征。 故此或为佛陀落发之初,闻诸阿逻罗等之说,爰依于历来之中道态度,改定之方法。 综之,不管其本源在于何处,当佛陀成道时,固依于此四禅定,即入涅盘之际,亦为入于此定。 在释教为禅之一最重要方法,当属无疑。 但所惜者,一切经文,对此说明,悉循环于同一文句,不克晓然于其真意,綦为惋惜。 今剖析其定型的文句,述之如下∶(1)初禅∶于某种目标为专念之中,逐步去情欲,而至于不善心灭,且依于欲与不善之远离,修禅者而感于欣悦与幸安。 一言以蔽之,即味于法悦是也。 尽管,此既有关于目标之别离,而又有思虑,故于表象的方面,没有沈静。 爰名此位为初禅定,即指专于心意的方面,幽静之初位也。 (2)二禅∶似此修炼前进,其表象的方面亦静,关于目标之别离思虑已止,心只会集于一点(内静专心)。 依此修行者,如前之依于心意的方面之幽静,而感安悦。 兹则依于表象之幽静,而感喜乐,此即第二禅。 至是修行者,得制伏心意,一起并得制伏表象之乱杂。 (3)三禅∶似此更进一层,离舍幸安心,归于彻底安静之状况。 以致于正念、正智。 身体达于轻安之境,是名第三禅。 即指摆脱第二禅所得之欢愉,暨其至此之心之会集,更生睿智效果之初位也。 (4)四禅∶由是弥益前进,身体之欢愉亦灭,早已若忘其存在,彻底逾越苦乐心之安静。 亦愈益纯化(舍念清静)不动,以致于湛然如明镜止水之情状,是即第四禅。 当此之时,如明澄止水,鱼虌之数,灼然可见,其为观法之目标者,遂完洞澈而为自己之物矣。 耍之,如上四禅之修行,首在因为欲之烦恼,自行解放。 次至于表象之一致,由是次序使吾人本身,超于思虑别离以上,与苦乐以上,乃至物质的存在以上。 爰以致于寂然不动,睿智荦灼之真纯精神生活为终局。 即四禅之专长,一方在制御基于欲之个人毅力,一起于他方,则在依于如明镜止水之观智,而碻保其抱负境。 以术言语,所谓止观相等之定是也。 盖偏倾于止,则尝有失却心的活气之虞。 偏倾于观,亦有散乱之虞。 惟四禅能得其平,且能免其弊,所以推奖为摆脱之要道者。 以此,至神通等之种种妙用,认为依于修此种定,而能得者,亦权舆于此也。 【八定】[出禅波罗蜜] 定即摄散归静之义。 色界无色界。 各有四定。 故云八定也。 一初禅天定谓人于欲界中。 修习禅定之时。 忽觉身心凝然。 运运而动。 如云如影。 又觉遍身毛孔。 气息悉皆收支。 入无积洁聚。 出无涣散。 是名初禅天定。 二二禅天定谓既得初禅天定已。 心厌初禅。 觉观动散。 因摄心在定。 澹然澄静。 觉观即灭。 乃发胜定之喜。 如人从暗室中。 出见日月光明。 朗然洞彻。 是名二禅天定。 (觉观者初心在缘曰觉。 细心别离禅味曰观。 )三三禅天定谓既得二禅天定已。 而又厌二禅。 喜心涌动。 定不坚固。 因摄心谛观。 喜心即谢。 所以泯然入定。 绵绵之乐。 从内心发。 乐法增加。 遍满身中。 于人间乐。 最为榜首。 是名三禅天定。 四四禅天定谓既得三禅天定已。 又觉三禅乐法扰心。 令不清净。 专心厌离。 加功不止。 即得安隐。 收支息断。 空明幽静。 如明镜离垢。 清水无波。 湛然而照。 万像皆现。 绝诸梦想。 正念坚固。 是名四禅天定。 五空处天定空即虚空也。 谓既得四禅天定已。 犹厌身色捆绑束缚。 不得自在。 乃转加功力。 调查己身。 犹如罗谷。 表里通彻。 专心念空。 惟见虚空。 无诸色相。 其心洁白。 无碍自在。 如鸟出笼。 飞扬自若。 是名空处天定。 六识处天定。 六识处天定识即心也。 谓既得空处天定已。 即以识心遍缘虚空。 而虚空无边。 以无边故。 定心复散。 所以即舍虚空。 转心缘识。 与识相应。 心定不动。 现在曩昔未来之识。 悉现定中。 与定相应。 心不涣散。 此定安隐。 清净幽静。 是名识处天定。 七无一切处天定谓离上空处识处。 故名无一切处。 得识处天定已。 以心缘现在曩昔未来之识。 无量无边。 能坏于定。 惟有无心识处。 心无依倚。 乃为安隐。 所以即舍识处。 专系心于无一切处。 精勤不懈。 专心内净。 怡然幽静。 诸想不起。 是名无一切处天定。 八非想非非想处天定谓前识处是有想。 无一切处是无想。 至此。 则舍前有想。 名非想。 舍前无想。 名非非想。 盖此天既得无一切处天定已。 又知此处如痴如醉。 如眠如暗。 以无明覆蔽。 无所觉了。 无可爱乐。 所以专心专精。 即于非有非无。 常念不舍。 则无地点定。 便自谢灭。 加功不已。 忽然真实定发。 不见有无容颜。 泯然寂绝。 清净无为。 三界定相。 无有过者。 是名非想非非想处天定。 马祖道一,是我国释教的闻名人物,他是禅宗洪州宗的祖师爷,也是释教禅宗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对释教在我国的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效果,在他的改造下,释教的禅道形成了新局面,是名副其实的改革家。 他的佛说传遍全国,对后世影响深远,入室弟子就有139人。 关于他是什么时期的人,是哪个朝代的,这个在当今仍然存在争议。 尽管在唐朝中期武则天改了年号,可是咱们现在仍然把她执政的那段时期归算到唐朝,所以他马祖道逐个定是唐朝的人没有错。 因为有人说是688年,有人说是709年,这一时期恰好是武则天时期,也便是唐朝中期,所以说仅仅改变了他在唐朝地点的时期算他至从落发后,一直在专研怎么做好一名和尚,而在当了二十多年的和尚之后,他开端跟着自己的师傅怀让禅师学习更深层次的佛理,这一学便是十年的时刻。 再次期间,他对佛学的研究可以说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层次。 在师傅逝世后,他继承了衣钵,怀让的一切学徒中仅有得到他真传的人。 他回到一别数年的家园,许多人传闻他的回归,都闻讯赶来,看看这位得道高僧的姿态,其间有一个老太太见到他,大喊了一声,这不是当年那个爱捣乱的坏小子嘛,这句话让许多家园的人们认出了他便是马祖道一,还没开端讲道大家度离开了,从而让他变得很为难。 这件事之后,他就再也没有回到自己的家园。 在他的理念中,禅道不是在那念经打坐,而是要有心中的禅悟和佛理。 这种佛说是他的理念的重要根底。 他让禅道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这种新思维被广阔学子乐于承受,使得旧禅道之说逐渐消失。 他的禅道里分三个阶段,其间最终的平常心是道则是禅学的最高境界。 他提出真实的禅师自己悟出来的,也便是说物由心生,而外在的东西仅仅影响而已,这种思维也吸引了许多老百姓。 他为了使弟子真实的了解佛道,耍了许多手段,比较闻名的便是棒喝令开悟,意思便是说为了让弟子学习,大声地喊,声音很大,让弟子说到遭到惊吓,这样能更加会集注意力,登时开悟。 还有一个故事便是车轧度学人,有一次他的一名弟子驾马车赶路,在路中间,看到师傅伸了一条腿感到有些危险,就劝阻师傅把腿伸回去,可是师傅不愿,这架马车就轧着他的脚经过了。 回到寺庙,师傅拿着斧头十分气愤,拿着斧头就问是谁把我的脚给弄上了,其实他并没有气愤,仅仅要让弟子做到勇敢,不惧怕漆黑实力。 他共同的教学方法也体现了他的才智地点。 他经常在洪州的寺庙里为各派的学子将佛法,所以说其时的这个寺庙一定成了佛学的中心。 后来又再次根底上建立了马祖道一道场,创立了洪州派,将自己的佛学思维发扬光大,足以见证他的思维在其时是很受爱崇的。 在公元788年,马祖道一离世,可是他的许多思维影响至今。 发布时间:2022-06-11 08:21:40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82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