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儒家正心、道家静心、佛家明心 内容: 儒家讲“正心”。 《大学》里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叫“三纲领”,归根到底是要“止于至善”——要守住人性中最本真、最大的那个善念。 然后逐步展开来,“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经过了止于至善、定、静、安、虑,然后人就能心安理得。 那怎么做呢? 按照儒家的规程,那就是“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所以,儒家“正”的这个“心”实际上就是仁爱之心。 道家讲“静心”。 《道德经》认为最高明的是“致虚极,守静笃”,就是要回归到虚静的状态,所以,道家“静”的“心”是一种虚静之心、自然之心。 这个“自然”不是大自然的意思,这个“自然”就是本然,指的是人本来的那个样子,不虚伪、不做作,与自然界、社会、他人安然相处,自己的身心也和谐一体,不跟自己较劲,人本来的样子就是虚静的。 所以道家讲要“静心”,修虚静之心。 佛家讲“明心”。 “明”的这个“心”就是慈悲心、平常心、虚空心、精静心,也就是人的本心,所以叫“明心见性”。 佛家怎么“明心”? 我跟大家分享一副对联,上次我去四川成都的宝光寺,见到一副对联:“世外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世外人”是指世外高人,是一些有很高智慧的人,一些超常的人,这些“世外人”是“法无定法”的。 他们有没有法门? 他们也有“法”,要有所依据。 但又没有“法”,是“法无定法”,即没有固定的法门。 下面一句是:“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天下事了犹未了”的“了”就是完结、了结,但是又是没有“了”,有的事情是没完没了,这就叫“了犹未了”。 那怎么办呢? 那我就“不了了之”呗。 这就是佛家的大智慧——“明心”,即明白世界的本性,明了自己的本心,那就不会纠结了,就能很聪明地应对各种生活,幸福感就提高了。 儒家正心、道家静心、佛家明心。 一儒一释一道、心得本质还是一样的,关键在于怎么修! 发布时间:2022-05-28 12:51:37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82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