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但尽凡心,别无圣解 内容: 现在这里的和平法会。 已举行几天了。 这是很希有难得的。 今天苇舫法师。 妙真和尚。 赵朴初。 李思浩。 方子藩居士等。 均要虚云出来与各位说法。 我想趁这个因缘。 把念佛与参禅的关系随便谈谈。 以便给初发心学佛的人作个参考。 今天是和平法会念佛坛开始的一天。 本是由妙真和尚来讲的。 他很客气的不讲。 故由虚云出来与诸位谈谈。 我们人生住在娑婆世界里。 犹如在苦海中。 因此没有一个人不想脱离苦海的。 但脱离生死苦海。 便须佛法。 佛法的真谛。 严格的说起来。 是无法可说。 那有言语文字形相呢。 楞严经说。 《但有言说。 都无实义》。 可是。 为接引一般各种根机不同的众生。 致有无量的法门。 在中国的佛法。 有人分出为禅。 教。 律。 净。 与mi zong五派。 这在老参饱学的人。 是无所谓的。 因他已了解佛教的真理。 决无差异的。 而在一般初入学佛的人。 便发生许多意见。 每每分宗啦。 教啦等等。 并且赞彼毁此。 有损法化。 要知道一个话头。 或一句佛号。 都是方便的。 不是究竟的。 真是工夫用到家的人。 是用不着他的。 为什么。 因为动静一如。 好比月印千江。 处处明显。 无有障碍。 障碍者。 如天空里的浮云。 水里的污泥。 若有障碍。 则月虽明而不显。 水虽清而不现。 我们修行的人。 如果能体解这个道理。 了解自心如秋月。 不向外驰求。 返照回光。 一念无生。 了无所得。 那有什么名相差别呢。 祇因无量劫来。 妄想执着。 习气深重。 以致释尊说法。 有四十九年。 谈经约三百余会。 但这些法门最大的目的。 无非是治疗各种众生不同的贪。 瞋。 痴。 慢等。 习气毛病。 若能远离这些。 你即是佛(狂性若歇,歇即菩提;杀盗淫三缘若断即菩提心--《大佛顶首椤严经》)。 那有众生的差别呢。 古人说。 “方便有多门。 归元无二路。 ”也是这个道理。 现在的佛法。 比较盛行的。 是净土与禅宗。 但一般僧众。 都忽略了戒律。 这是不合理的。 因为佛法的根本要义。 乃是戒。 定。 慧。 三字。 如鼎三足。 缺一不可。 这是我们每个学佛的人。 应特别注意的。 禅宗。 是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 唯有迦叶尊者微笑。 称为心心相印。 教外别传。 为佛法的命脉。 而念佛的净土。 和看经持咒等的法门。 都是了生脱死的佛法。 有人说。 禅宗是顿超的。 念佛持咒是渐次的。 是的。 这不过是名相上的差别。 实际上是无二致的。 六祖大师说。 “法无顿渐。 见有迟疾。 ”我认为佛法的每个法门。 皆可修持。 你与那一法门相宜。 便修持那一法门。 且不可赞此毁彼。 妄想执着。 而最重要的。 还是戒律的遵守。 近来有出家人。 不但自己不严守戒律。 还说持戒是执着。 那种高调。 是多么危险。 心地法门的禅宗。 自迦叶尊者后。 辗转相传。 从印度传到中国六祖惠能大师。 都称为正法流传。 盛极一时。 律宗以优波离尊者为首。 他承受了世尊的嘱付。 要我们末世的众生。 以戒为师。 在 多尊者后。 发扬为五部律。 我国的南山老人道宣律师依昙无德部。 制疏奉行。 称为中兴律祖。 天台北齐老人。 观龙树中观论。 发明了心地。 杜顺老人以华严经为主。 建立了贤首宗。 远公提倡净土。 九祖相承。 在永明后。 历代祖师。 大都以禅宗宏扬净土。 水乳相融。 虽然诸宗纷起。 究竟不离拈花命脉。 足见禅净关系的密切了。 更可见古人宏扬佛法的婆心了。 至于mi zong。 是由不空尊者金刚智等传入中国。 经一行禅师等努力。 才发扬光大的。 但这些都是佛法。 应当互相扬化。 不得分别庭户。 自相摧残。 若彼此角立互攻。 便不体解佛祖的心意了。 古人说法。 大都拾叶止啼。 赵州老人说。 “佛字我不喜闻。 ”又说。 “念一句佛号。 漱口三日。 ”因此。 有一般不识先人的苦心者。 便说念佛是老太婆做的事。 或说参禅是空亡外道。 总之。 说自己的是。 谈他人之非。 争论不已。 这不仅违背佛祖方便设教的本怀。 且给他人以攻击的机会。 妨碍佛教前途的发展。 至深且巨。 因此。 虚云特别提出。 希望各位老参及初发心的道友们。 再不可这样下去。 如果再这般下去。 便是佛教的死路一条。 须知条条大路通长安的道理。 学佛的人。 应多看看永明老人的宗镜录。 和万善同归集等。 念佛的人。 亦应了解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要认识自性净土。 舍妄归真。 勿得向外别求。 如果我们能体会到这种真理。 随他说禅也好。 谈净也好。 说东方也去得。 说西方也去得。 乃至说有也可。 说无也可。 到这时。 一色一香。 无非中道了义。 个性弥陀。 唯心净土。 当下即是。 那有许多葛藤。 古人说:《但尽凡心,别无圣解》。 如能这般做到。 断除妄想。 执着。 习气。 即是菩萨。 佛祖。 否则还是凡夫众生。 念佛的人。 也不应太执着。 否则。 还成了毒药。 我们现在念阿弥陀佛的名号。 是因我们无始以来的习气深厚。 妄想难除。 故借这一句佛号。 来做个拄杖子。 念念不忘。 久而久之。 则妄念自除。 净土自现。 何须他求呢。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第七中有经文:“尔时佛告弥勒菩萨摩诃萨言。 汝善男子。 当修学者。 但有一德。 是人应住阿兰若处求无上道。 云何为一。 谓观一切烦恼根源即是自心。 了达此法。 堪能住止阿兰若处。 所以者何。 譬如狂犬被人驱打但逐瓦石不逐于人。 未来世中住阿兰若新发心者。 亦复如是。 若见色声香味触法其心染着。 是人不知烦恼根本。 不知五境从自心生。 即此名为未能善住阿兰若处。 以是因缘。 乐住寂静求无上道。 一切菩萨摩诃萨等。 若五欲境现前之时。 观察自心应作是念。 我从无始至于今日。 轮回六趣无有出期。 皆自妄心而生迷倒。 于五欲境贪爱染着。 如是菩萨名为堪住阿兰若处。 善男子。 三界之中以心为主。 能观心者究竟解脱。 不能观者究竟沉沦。 众生之心犹如大地。 五谷五果从大地生。 如是心法生世出世善恶五趣。 有学无学独觉菩萨及于如来。 以是因缘。 三界唯心。 心名为地。 一切凡夫。 亲近善友闻心地法。 如理观察。 如说修行。 自作教佗赞励庆慰。 如是之人能断三障速圆众行。 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尔时大圣文殊师利菩萨白佛言。 世尊。 如佛所说唯将心法为三界主。 心法本无,不染尘秽。 云何心法染贪嗔痴。 于三世法谁说为心。 过去心已灭。 未来心未至。 现在心不住。 诸法之内性不可得。 诸法之外相不可得。 诸法中间都不可得。 心法本来无有形相。 心法本来无有住处。 一切如来尚不见心。 何况余人得见心法。 一切诸法从妄想生。 以是因缘。 今者世尊。 为大众说三界唯心。 愿佛哀愍如实解说。 尔时佛告文殊师利菩萨言。 如是如是。 善男子。 如汝所问。 心、心所法本性空寂。 我说众喻以明其义。 善男子。 心如幻法由遍计生种种心想。 受苦乐故。 心如流水念念生灭。 于前后世不暂住故。 心如大风。 一刹那间历方所故。 心如灯焰。 众缘和合而得生故。 心如电光。 须臾之顷不久住故。 心如虚空。 客尘烦恼所覆障故。 心如猿猴。 游五欲树不暂住故。 心如画师。 能画世间种种色故。 心如僮仆。 为诸烦恼所策役故。 心如独行。 无第二故。 心如国王。 起种种事得自在故。 心如怨家。 能令自身受大苦故。 心如埃尘。 坌污自身生杂秽故。 心如影像。 于无常法执为常故。 心如幻梦于无我法执为我故。 心如夜叉。 能啖种种功德法故。 心如青蝇好秽恶故。 心如杀者能害身故。 心如敌对常伺过故。 心如盗贼窃功德故。 心如大鼓起斗战故。 心如飞蛾爱灯色故。 心如野鹿逐假声故。 心如群猪乐杂秽故。 心如众蜂集蜜味故。 心如醉象耽牝触故。 善男子。 如是所说心、心所法。 无内无外亦无中间。 于诸法中求不可得。 去来现在亦不可得。 超越三世非有非无。 常怀染着从妄缘现。 缘无自性心性空故。 如是空性。 不生不灭。 无来无去。 不一不异。 非断非常。 本无生处。 亦无灭处。 亦非远离非不远离。 如是心等不异无为。 无为之体不异心等。 心法之体本不可说。 非心法者亦不可说。 何以故。 若无为是心即名断见。 若离心法即名常见。 永离二相不着二边。 如是悟者名见真谛。 悟真谛者名为贤圣。 一切贤圣性本空寂。 无为法中戒无持犯。 亦无大小。 无有心王及心所法。 无苦无乐。 如是法界自性无垢。 无上中下差别之相。 何以故。 是无为法性平等故。 如众河水流入海中。 尽同一味无别相故。 此无垢性。 是无等等。 远离于我及离我所。 此无垢性非实非虚。 此无垢性是第一义。 无尽灭相体本不生。 此无垢性常住不变最胜涅槃。 我乐净故。 此无垢性远离一切平不平等。 体无异故。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欲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应当一心修习如是心地观法。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白佛言。 世尊。 如佛所说。 过去已灭。 未来未至。 现在不住。 三世所有一切心法。 本性皆空。 彼菩提心。 说何名发。 善哉世尊。 愿为解说断诸疑网。 令趣菩提。 ”《入楞伽经》卷第六·法身品第七中有经文:“如来说法依自声说,不见诸字是有无故,不著名字。 大慧,若人执著名字说者,彼人不名善说法者。 何以故? 法无名字故。 大慧,是故我经中说:‘诸佛如来乃至不说一字,不示一名。 ’何以故? 诸法无字,依义无说,依分别说故。 大慧,若不说法者,诸佛如来fa lun断灭;fa lun灭者,亦无声闻、缘觉、菩萨;无声闻、缘觉、菩萨者,为何等人、何等法、何事说? 大慧,是故,菩萨摩诃萨,不应著于言说名字。 大慧,名字章句非定法故,依众生心说。 诸佛如来随众生信而说诸法,为令远离心意意识故(不动心)。 不得执著文字音声,以一切法无文字故。 大慧,譬如有人为示人物,以指指示,而彼愚人即执著指,不取因指所示之物。 ” 发布时间:2022-05-27 19:44:50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82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