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禅修与现代生活 内容: 禅修与现代生活的内容,可以分三个阶段来介绍:第一,什么是禅 ? 第二,为什么要修禅? 第三,如何修禅? 一、什么是禅随着人们对心灵需求的逐步重视,禅修,已经开始纳入很多人的生活轨迹。 禅,也似乎成为了一种时尚的代名词。 在城市乡村的很多地方,无论是寺院、茶馆、餐厅、会所,常常能看到“禅”的踪影。 那么,究竟什么是禅呢? 从印度佛教诞生至今,禅,已经有了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汉传佛教的禅学,也有上千年的历史了。 “禅”是外来词,为印度梵文Samadhi的音译,翻译成中文,叫做禅、禅定或三摩地。 也即使人心安定、平静下来的方法。 在禅的后面加上“定”字,不但没有失去原来的音和义,而且更能让人了解禅的内涵。 现代文明所衍生的浮躁与虚荣,激活了人的物欲。 快速的生活节奏,高度的工作压力,已经把人心逼到了即将崩溃的边缘。 此时此刻,禅定,是从根本上解决这一危机的最佳选择。 禅有三种:第一种禅,是佛教最高端的禅。 这种禅在中国的开山祖师,是达摩祖师。 达摩《血脉论》中说:“直见本性,名之为禅。 若不见本性,即非禅也。 ”自古至今的禅宗,都一直在修这种禅。 禅宗六祖惠能大师所说的“本来无一物”,就描述了这种开悟、证悟、顿悟的境界,这也是所有佛教徒所追求的、非常高端的境界——明心见性。 第二种禅,寂止。 是流传于云南,以及泰国、缅甸等东南亚国家的南传佛教内观的一部分,汉传佛教称之为四禅八定,因为这种禅可以分为两个不同层次的四种境界,所以叫做四禅八定。 藏传佛教称之为寂止,因为它能使人心寂静或宁静,停止杂念。 实际上,内观、四禅八定、寂止都是梵文Samadhi的不同名称而已。 第三种禅,各种各样的观想、冥想和思维。 这是比较基础的禅,也即在心静下来以后,去观想或思考问题。 如果证悟了第一种禅,就可以应对自如地处理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压力、焦虑与抑郁等等。 不管任何问题,只要证悟了这种禅,就能迎刃而解。 但证悟这种禅的难度比较高,必须要有相应的基础。 除了真正的佛教修行人以外,其他人很难证悟。 无论是什么信仰的人,都可以修第二种禅。 在任何宗教信仰的基础上,都可以起修第二种禅。 第三种禅,更是什么人都可以修。 就像瑜伽,有信仰没有信仰都可以修,既可以在宗教信仰的基础上修,也可以把信仰的部分完全抛开,而只是将其作为提升、净化、调节心灵的一种方法。 练习第三种禅,既不等于学佛,也不等于加入了其他宗教,而只是一种养生方式。 就像锻炼身体一样,这是心灵的一种训练,也是我们长期忽视的一种调节身心的重要手段。 二,为什么要修禅西方心理学家认为,冥想对人的身体非常有帮助,五分钟的冥想等于熟睡一个小时。 如果内心没有受过任何训练,则哪怕身体处在非常自由的环境当中,心也得不到自由。 轻者觉得空虚、无聊,重者感到沮丧、焦躁,甚至动不动就产生不想活了的念头。 根本没有足够的力量,去面对外界的风云变幻。 即使表面看来非常成功,实际上却焦虑重重。 在物质还不够发达的时候,大家唯一的追求,就是简单地解决温饱问题。 但在温饱问题不但解决了,而且拥有了庞大的财富、名声、地位等等的时候,才发现其实有很多问题是物质根本无法解决的。 这时候,禅,就成了最好的选择。 无数成果证明,通过禅定,就可以让心态重拾健康。 对很多感受过禅修好处的人来说,禅修已经不是佛教或其他宗教的专有名词与专利,而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心灵调节剂。 对很多人来说,我们内在的精神世界,还是一个未知的区域。 若想详细、深入地了解精神,佛经无疑是最好的教材。 在通晓了精神的本质以后,就知道为什么要修禅了。 佛教认为,我们的精神,可以分为八种不同的层面。 最外在的,是眼耳鼻舌身五种感官接触外在的光波、声波等对境,而产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五识。 第六个层面,是我们平时用来思维、判断、分析的意识,佛教称之为第六意识。 第七个层面,是我们平时不怎么能感觉到,却在每一个思维闪念中无处不在的概念,那就是“我”执。 比如,我要上班,我要下班,我要赚钱,我要发展我的事业等等,所有的念头中,都离不开一个特有的、无形的“我”字,佛教称之为我执。 第八个层面,是平时根本感觉不到的最基本的意识。 当人在深度睡眠的时候,当眼耳鼻舌身的工作完全停止了的时候,当一切思考判断的力量也已经停止了的时候,除了第七个层面的自我感觉一直存在以外,还有一个最基础的潜在能量也存在着。 这种潜在能量不同于西方心理学当中的潜意识。 一个人从诞生到死亡之间,它都一直存在。 哪怕在人进入深度昏迷或深度睡眠,停止了一切感官活动的时候,因为有呼吸、有心跳、有脉搏,更重要的,是有最基础的意识,所以不会有人把此时的身体称为尸体。 此时此刻,第六意识全都萎缩、消失在最基础的意识当中。 之后,这个最基础的意识可以激活并产生我们的第六意识,然后又演化出眼耳鼻舌身识,当昏迷者或睡梦者从深度昏迷与深度睡眠当中醒来的时候,又可以看得到并感知到世界的一切。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只要有精神的思维活动,就有意识的波动。 意识波动的幅度越大,人的脾气就越容易暴躁。 当我们生起嗔恨心,强烈地抱怨或非常不开心的时候,意识波动的频率与幅度都相当大。 这种波动,会让当事人血压升高、呼吸急促,甚至无法控制自己的语言与行为,而出现骂人、打人的举动。 在这个时候,禅的功能就显现出来了。 通过修禅,就可以控制意识的波动。 这里面没有任何信仰与玄虚的成分,完全像吃饭可以填饱肚子一样真实可行。 只要加以训练,人人都可以亲身体验到这种效果。 哪怕最普通的禅,也完全可以把人的思维归零。 所谓归零,也即进入潜在的第八识。 用佛教的语言来讲,就叫做阿赖耶识。 阿赖耶识是梵文音译,按照唐朝前后的习惯翻译成汉语,就叫做藏识。 为什么叫藏识呢? 因为它像宝藏一样,储存着我们的各种记忆和能量。 比如,即使五年前见过一个人,之后五年之间都互不联系,也互不想念,但在五年后再次看到这个人的时候,却完全能认出来,这就是藏识的作用。 同样,一个人的脾气、性格、习惯等所有的种子、数据、信息,都储存在藏识这个“硬盘”当中。 当人的思维波动太大的时候,很多东西就会被覆盖。 不但情绪无法稳定,智慧也会受到限制。 当人的思维归零的时候,在零的层面上,没有好坏之分,似乎超越了时间和空间,虽然实际上并没有超越时间和空间,但从禅修者的感觉而言,已经完全超越了时空,没有任何开心和不开心。 经过长期禅修训练的人,就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安宁与智慧。 西方十分流行的催眠也是差不多的原理,让催眠者进入到一种半睡半醒的状态,此时精神的波动大幅降低。 在这种状态中,就可以回忆起一些平时不可能记起的,早已遗忘的久远记忆。 比如,有人天生就有恐高症,或一些莫名其妙的心灵障碍,通过催眠,就可以找到这些障碍的根源,心灵问题就可以随之而化解。 当然,催眠的准确率与治愈率只能达到百分之五十,而禅修的功效就更为明显了。 在藏识的状态中停留,五分钟、十分钟都可以,这就是修禅。 刚开始的时候,哪怕能停留三十秒、一分钟,就已经很不错了。 但若能继续用功,就可以在这个状态中停留半个小时、一个小时。 这样长期熏习,生活中的任何风浪、违缘,都可以化为云烟,焦虑、暴躁等负面情绪更是能得到有效控制。 通过禅定,完全可以突破焦虑的层面,进入到意识的最深层。 在最深层的状态中,完全可以感觉到无比的自由、轻松、宁静与快乐,佛教称之为禅悦。 长期修禅的人会上瘾,因为修禅所带来的快乐,已经远远超越了外在物质刺激感官而产生的所谓快乐。 另外,当意识降到零度的时候,头脑会变得非常灵敏。 哪怕过去或当下发生的细微事物,都能清晰地觉察。 过去的很多哲学家、心理学家、科学家的思想火花和智慧灵感,很多都来自于这种状态。 大家都知道,连乔布斯这样的企业家,也会安住于禅定,并将禅定的智慧应用于工作与生活。 同样,企业家在面临一些重大决策的时候,若能通过这种方式去思考,一定会取得前所未有的效果。 其实,佛教所讲的神通,也是从这个状态当中提取出来的。 神通有真有假。 社会上有很多人会说自己有神通,但不一定都是真的。 不过,神通本身却并不神秘,它只是心灵的一种功能而已,我们不要全盘否定。 当然,如果有人用所谓的神通来欺骗,那就另当别论了。 因为我们从来没有尝试过打坐,所以一直没有开发出意识深处的很多潜能。 要知道,心浮气躁、不知安闲的心,永远接触不到这个层面。 因为孤陋寡闻,所以很多人也不相信心灵的巨大能量。 其实,不仅仅是心灵,包括物质的力量也是不可思议的。 如果在三百多年前,有人说普通人在一天之内,就可以从地球的这一边飞到地球的那一边,大家都会认为那是天方夜谭,但科学家却让它实现了。 同样,精神的潜在能力更不可小觑,我们千万不要一叶障目,用固有的知见,去看待超出想象的事物。 对大多数人来说,如何用禅来解决生活当中的痛苦、压力,是最现实也最迫切的问题。 真正的快乐,就在内心当中。 禅悦不依靠外在的任何物质,却可以起到养生、缓解压力、消除失眠、治疗抑郁症等作用。 当然,如果抑郁症已经发展到比较严重的地步,病患者连禅修的能力都已经丧失,也谈不上用禅修来治疗抑郁症。 在这个时候,可以先吃点药来控制症状,然后开始修禅。 慢慢地,就可以放弃药物治疗了。 就像从食物中吸收营养,可以使身体健康一样,从禅悦当中,也可以提炼出精神必须的营养,以保持精神的强大与灵动。 人本来就是物质和精神的综合体,当物质和精神的营养缺乏或失去平衡的时候,就会产生身心的疾病。 《中观四百论》当中讲了:社会底层的人,会感受肉体的痛苦,应以解决温饱问题为主;社会高层的人,则会感受心灵的痛苦。 两种痛苦,折磨着全人类。 所以,我们需要身心两方面的训练。 其实,满足肉体的需求并不是很复杂,只要最基本的生活需求有了保障,问题就基本上解决了。 但精神的需求却是无限的,在无限膨胀的过程中,只要稍有不满,就会烦恼丛生。 人的精神就像大海,在没有风的时候,海面平静安宁,没有一丝波纹,这好比是我们的藏识,也即禅定要达到的境界;当稍稍有一点风的时候,海面有了波纹,就好像意识开始从昏迷、深度睡眠或禅定当中苏醒,有了梦境与细微的意识与感受;当波纹变成海浪的时候,就好像从梦中醒来,回到了现实生活的平常状态;如果风浪再大一点,而变成了滔天巨浪的时候,就像烦恼纠结、焦虑不安、心烦意乱的状态;在此之后,就是海啸、灾难,同样,生起烦恼以后,如果不加控制,就会演变为骂人、打人、杀人、犯法乱纪等情况。 情绪的负面发展规律,就是这样不断演化升级的。 防止情绪灾难的最佳良方,就是禅定。 为了过上幸福愉快的生活,为了保持健康、正面的身心,所以要修禅定。 修禅与文化水平高低没有关系,与经济条件好坏也没有关系,不管你是企业家、社会精英,还是下岗工人、弱势群体,无论是感觉压力巨大、心情不爽,还是生病、失眠、脾气暴躁等等,修持第二种禅与第三种禅,都能帮助你绝处逢生、柳暗花明。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同样,若能用功修炼,一定能控制住贪婪、嗔恨、傲慢、嫉妒等负面情绪与毁灭性的情绪,让内心在某种程度上达到非常自由的境界。 所谓自由的意思是,只要不想焦虑,就完全可以做到不焦虑;只要想开心,就完全可以长期保持开开心心的状态。 三,如何修禅修禅的具体方法包括三个方面:(一)身体的姿势;(二)呼吸的调整;(三)意识的状态。 在《慧灯之光》里面的《佛教哲学的现代意义》和《痛苦,其实只是纸老虎》等文章中,已经对这三个问题与修禅的环境做了比较详细的介绍。 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参考实施。 在做毗卢七法的时候,除了眼睛往下看着鼻尖以外,也可以画一个很小的圆圈,或者写一个汉文的“佛”字、“禅”字或任何其他符号。 学佛的人,则可以看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或观世音菩萨的像。 像与符号都不能太大,越小越好,否则无法集中注意力。 最好是用蓝底,因为长期看蓝色对眼睛有帮助。 把写好的符号或佛像放在前面大概一米左右的墙壁上,然后双眼看着符号。 不同时代的人,有不同的需求。 过去的需求,是解决温饱;温饱解决以后,就是吃、喝、玩、乐等享受,去餐厅喝酒,去歌舞厅唱歌跳舞,去桑拿房洗桑拿,去按摩房洗脚等等,用物质享乐来刺激感官;当感官刺激过度以后,就会变得麻木厌倦,又开始寻求安静内敛的状态,这是人类需求的演变规律。 现在有些比较高档的素餐厅配了禅堂,我想以后这种环境会越来越多。 我们也可以选择这样一种方式,先到素餐厅去吃素、喝茶,之后到禅堂去打坐修禅。 当然,更多的时候,还是在自己家里禅修。 禅宗有一种打禅七的传统,大家聚在寺院中修禅,每七天作为一期,效果也不错。 但我们必须知道,仅仅一两天或一两周的禅修,是很难立竿见影并保持稳定效果的,长期的坚持十分重要。 虽然大家都非常忙碌,但无论如何,都一定要给修禅留出时间,每天早起一个小时或半个小时,在自己家里打坐,是每个人都比较容易做到的。 早上相对来说比较安静,人也不是很疲惫,此时修禅的效果也会比较好。 如果晚上没有什么应酬,就再安排一个小时或半个小时打坐,实在抽不开身,也应该在睡觉之前的二十分钟内打一座。 如果想全天专门打坐,时间可以这样安排:早餐之前一个小时到两个小时为一座,然后上下午各安排两个小时禅修,晚上睡觉之前,再安排两个小时,这样一天可以保持七八个小时的禅修。 剩下的时间,则可以休息、看书、抄佛经、喝茶、听佛教音乐等等,但不能做剧烈运动,因为肢体上的剧烈运动会干扰禅定,也尽量不要思考太多的问题,尽量保持身心的平静。 如果周末和节假日没有其他安排,就可以在周边比较安静的农家乐、茶馆、寺院等人流稀少的地方,以闭关的形式去训练两三天。 《慧灯之光》有一篇文章,叫《禅修要诀》,里面介绍了九住心,也介绍了控制念头、保持平静的具体方法。 大家可以去看看相关的文章和视频,以帮助自己的修行。 刚开始禅修的时候,会感到比较枯燥。 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就会越来越好。 当禅悦出现以后,我们不但不会觉得枯燥,而且会上瘾。 如果在禅修的上面加上了佛教的信仰,那就是佛教的解脱方法。 发布时间:2022-03-07 11:51:32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81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