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禅心是什么(铃木俊隆) 内容: 禅心是什么铃木俊隆1959年时,55岁的铃木禅师来到了美国。 经过好几次的延后归程,最后,他决定留在美国弘法。 禅师会留下来是因为他发现,美国人都怀有一颗“初心”,对禅很少有既定的成见,相当愿意对禅敞开,相信禅能为他们的人生带来帮助。 此外,禅师也发现,美国人问问题的方式可以为禅注入新的生命。 在美国这片没有佛教的土地,铃木俊隆禅师却度化了许多弟子、僧众、俗众,让他们走在佛道上,为数以千计的人带来了生命的改变。 禅心——对美国年轻人的开示禅心是禅门老师常用的谜样字眼之一,他们用这个字眼来提醒弟子们跳出文字障碍,刺激弟子对自己的心和自身的存在产生惊奇。 这也是所有禅训练的目的——让你产生惊奇,迫使你用你本性中最深邃的表现来回应此一惊奇。 在美国,我们无法以日本人的方式界定学禅的佛教徒。 在美国,学禅的人都不是出家人,也不是全然的在家人。 我的理解是这样的,你不是出家人的话,那么问题不大,你不是全然的在家人反而问题比较大。 我想,你们想要的是一些特殊的修行,既不同于纯然出家人的修行,又不同于纯然在家人的修行。 我想,那是我们禅者的“僧伽”,也是我们的团体。 但我们得先了解,佛教最初尚未划分以前是用怎样的修行方式,而道元禅师所采用的又是怎样的修行方式。 道元禅师说过:“有些人可以达到开悟而有些人达不到。 ”这很有意思,哪怕这里每个人都用同一种方法修行,但有些人可以达到开悟而有些人达不到。 但这并不打紧,即使我们没有开悟的体验,但只要对修行有正确的态度和了解,能以正确的方法打坐,这本身就是禅。 重点是要认真修行,要对大心有所了解,并且深具信心。 你有一个很大、很大的心我们谈“大心”、“小心”、“佛心”,以及“禅心”,这些用语都有其意义,但它们的意义不应该以经验的方式来理解。 我们谈到开悟的经验,而这种经验与一般意义的经验不同,它不被善与恶、时间与空间、过去与未来这些范畴所囿限。 开悟是一种超越二分法的经验或意识。 所以,我们不应该问:“什么是开悟? ”问这样的问题,表示你不明白禅的经验为何。 开悟是无法用一般思考的方式来诘问的,只有不把这种思考方式掺和进来,你才能了解禅的经验是什么。 我们必须相信大心,而大心不是一种你能以客体方式经验的东西。 大心总是与你同在,就在你左右。 你的双眼就在你的左右,因为你看不到你的眼睛,而眼睛也看不到它们自己。 眼睛只会看到外面的东西,也就是客体性的东西。 如果你反省自己,那被反省到的“我”就不再是你的真我,你不可能把自己投射成为某种客体的对象来加以思考。 总是在你左右的那个心不只是你的心,它也是一个普遍心,无异于别人的心。 它就是禅心,一个很大、很大的心,这个心就是一切你看得到的东西。 你的真心总是与你看到的任何东西同在,尽管你不自知,但你的心就在你每个当下所看到的东西中。 所以,这个心不啻就是万物。 看看自己的真心真心就是一个观看的心,你不能说:“这是我的自我、我的小心或者有限的心,那才是大心。 ”你这是画地自限,是把自己的真心给窄化、客体化了。 达摩说过:“想要看到鱼,你必须观看水。 ”事实上,当你观看水的时候,就会看到真正的鱼。 要看到佛性以前,你就要去观看你的心。 观看水,则真性自在其中,真实本性就是那被观看的水。 当你会说“我坐禅坐得很差”这样的话时,表示佛性已在你之中,只是你没察觉罢了,你刻意去忽视它。 你观看自己的心时,“我”是具有极大的重要性的。 但那个“我”不是“大我”,而是这个总是动个不停的“我”。 这个“我”总是在水中游,也总是振翅飞过浩瀚的天空。 我所谓的“翅”是指思想与活动,浩瀚的天空就是家,是“我”的家,既没有鸟儿也没有空气。 当鱼儿游泳时,鱼儿与水都是鱼儿,除鱼儿之外,别无一物。 各位明白这个道理吗? 你不可能透过活体解剖而找到佛性,实相是无法用思考和感触的心灵去捕捉的。 每一剎那都专注于你的呼吸,专注于你的坐姿,这就是真实本性。 除此之外,“禅”别无奥秘可言。 我们佛教徒不会有唯物或唯心的观念,不会认为物只是心的产物,也不会认为心只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我们常常在谈的身与心、心与物,其实都是一体的。 但如果各位没听仔细,就会误以为我们谈的是“物质”或“精神”,但我们实际上指出来总是在这一边,那就是“真心”。 而所谓“开悟”,就是体会到这真心总是与我们同在,而那是看不见的。 各位明白这道理吗? 如果你以为开悟就如同看到天空中一颗灿烂的星星,那就大错特错了。 那种像是看到美丽星星的开悟并不是真正的开悟,而是名副其实的外道。 你也许不自觉,但你在坐禅时会看到美丽的星星,那是自我与对象的二分观念在作祟。 这样的“开悟”拥有再多也只是枉然,那不是追求开悟的正途。 强调自由反而使你失去自由禅宗以我们的真实本性为依归,以我们的“真心”在修行时的表现和体现为依归。 禅不依赖特定的教法,也不会用教法来取代修行。 我们修禅是为了表现真实本性,不是为了得到开悟。 达摩的教法是“即参禅,即参悟”,起初,这或许只是一种信仰,但不久之后,学禅的人就会体验到事情确实是如此。 身体的修行或规范并不容易理解,对美国人来说尤其如此。 你们强调自由的观念,而这个自由的观念又以身体以及行动的自由为核心,但这种观念导致你们精神受苦,并且丧失了自由。 你认为你的某些想法是不必要的,是痛苦的,或是受缠缚的,但你却不想要去限制你的身体的活动。 禅门清规有其道理正因如此,当初百丈怀海禅师才会在中国建立起禅门清规和禅僧的生活方式,他希望透过这种方式,把真心的自由表达出来并且相传下去。 我们曹洞宗的禅道,就是以百丈禅师的清规为基础,世世代代相传下来。 因此我认为,作为一个美国的禅修团体,我们也应该仿效百丈禅师的做法,找出某些适合于美国人的禅修生活方式。 这么说不是在开玩笑,我可是很认真的,但我又不想太过认真。 如果我们太过认真,就会丧失了禅的精神,但也不能太儿戏,否则一样会丧失禅的精神。 我们应该要有耐性和恒心,一点一滴地找出怎样的生活方式适合我们,怎样才是我们与自己相处、与别人相处的最佳方式。 这样一来,我们就有自己的一套戒律。 但建立规范时要小心谨慎,严宽适中,太严格的话会窒碍难行,太宽松的话又会了无作用。 我们的规范应该严得足以让人人都服从领导,但也必须是合乎人情、可以遵守的。 禅宗的传统也是这样建立起来的:在修行中,一点一滴地摸索出来。 规范之中不应有任何一点勉强,但规范一旦建立起来,就应该绝对遵守,直到规范有改变的必要为止。 这与好或坏、方便或不方便无关,你只要不加质疑地遵守就行了。 这样的话,你的心就会获得自由。 重点是要遵守规范,没有例外的时候。 于是,你就会了解何谓“清净的禅心”。 建立我们自己的修行生活方式意味着:鼓励人们去过一种更精神性、更足以称为人类的生活方式。 我相信有朝一日,美国人一定会有其专属的禅修生活方式。 唯有修行能让你体验清净本心唯一可以体验清净心的方法是修行。 我们最内在的本性希望有一些中介、一些方法,让本性可以表现和体现自己。 我们透过建立清规来响应这种最内在的需求——历代祖师们都曾透过清规向我们显示出他们的真实本性。 以这种方法,我们就会对修行有精确、深入的理解。 我们对于自身的修行必须有更多体验,我们必须至少有一些开悟的体验。 你必须对那个总是与你同在的“大心”深信不疑,你应该要把万物视为是大心的表现,来加以欣赏。 这不只是一种信仰,而是一种你不能否认的终极真理。 不管修行是难是易,不管理解是难是易,你都非修行不可。 是僧是俗并不是重点,透过修行归复你的真实存在,归复那个总是与万物同一、与佛同一的你,这才是重点。 这个“你”是由万物所充分支撑的,现在就起而行吧! 各位也许会说那不可能做到,但那是可能的! 哪怕一瞬间就可以做到! 就是这一瞬间! 如果你在这一瞬间可以做到,就表示你任何时候都可以做到。 如果你有这样的信心,那就是你的开悟体验。 要是各位对自己的大心怀有强烈信心,那么,即使你还没有达到开悟,你也已经是个货真价实的佛教徒了。 大心总是与我们同在这就是为什么道元禅师会说:“不要指望所有坐禅的人都可以证悟到这颗与我们总是同在的心。 ”他的意思是说,如果你认为大心是在你之外的,是在于你的修行之外的,那是错的,大心总是与我们同在。 我老是把这个道理一说再说,就是怕你们不明白。 “禅”并不是只为那些懂得盘腿打坐和有极大慧根的人而设立的,人人皆有佛性,我们每个人都必须找出某种方式体现自身的佛性。 修行正是为了直接体验人人皆有的佛性,你做的任何事情都应该是对佛性的直接体验。 佛性就是指“觉知佛性”。 你的努力应该延伸到拯救世间所有的众生。 如果我的话还不够点醒你们,我就会用棒喝的! 那你们就会明白我是什么意思。 如果各位现在还不明白,也总会有明白的一天。 有朝一日,总会有人明白。 听说有个岛从洛杉矶的海岸慢慢漂向西雅图,我会等着它的。 我感觉美国人(尤其是年青一代),是极有可能找出人类生活的正道的。 各位都相当能抵抗物质的诱惑,并带着一颗非常清净的心,也就是初心,来展开修行。 各位都有潜力,能依佛陀的本意来了解他的教法。 但我们不能执著于美国人的身份,不能执著于佛教,甚至不能执著于修行。 我们必须抱着初学者的心,放开一切执著,了解万物莫不处于生灭流转之中。 除剎那生灭的显现于目前的色相以外,别无一物存在,一物会流转为另一物,让人无法抓住。 雨停之前,我们就可以听得到鸟鸣声。 哪怕是下着大雪,我们一样可以看到雪花莲和一些新长出的植物。 在东方,我们会看得见大黄。 在日本,我们春天就吃得到黄瓜。 初 心禅修的心应该始终是一颗初心。 那个质朴无知的第一探问(“我是谁? ”)有必要贯彻整个禅修的历程。 初学者的心是空空如也的,不像老手的心那样饱受各种习性的羁绊。 他们随时准备好去接受、去怀疑,并对所有的可能性敞开。 只有这样的心才能如实看待万物的本然面貌,一步接着一步前进,然后在一闪念中证悟到万物的原初本性。 人们都说禅修很难,但对个中原因却多有误解。 禅修之所以困难,不在于要盘腿而坐,也不在于要达到开悟。 它之所以困难,是因为我们难以保持心的清净,以及修行的清净。 自从禅宗在中国建立之后,发展出了很多修行方式,但却愈来愈不清净。 我这里不想谈中国禅或者禅宗历史,我感兴趣的只是帮助各位远离不清净的修行。 初心,即“初学者的心”日文里的“初心”一词,意思是“初学者的心”。 修行的目的就是要始终保持这颗初心。 假如你只读过《心经》一遍,可能会深受感动。 但如果你读过两遍、三遍、四遍,甚至更多遍呢? 说不定你会失去对它最初的感动。 同样的情形也会发生在你的其他修行上。 起初有一段时间,你会保持得住初心,但修行两三年或更多年之后,你在修行上也许有所精进,但本心的无限意义却相当容易会失去。 学禅者最需要谨记的就是不要坠入二元思考。 我们的“本心”一切本自具足。 它总是丰富而自足,你不应离失本自具足的心灵状态。 自足的心不同于封闭的心,它是颗空的心,是颗准备好要去接受的心。 如果你的心是空的,它就会随时准备好要去接受,对一切抱持敞开的态度。 初学者的心充满各种的可能性,老手的心却没有多少可能性。 初学者不会有“我已经达到了什么”的这种念头,所有自我中心的思想都会对我们广大的心形成限制。 当我们的心很慈悲时,它就是无边无际的。 日本曹洞宗初祖道元禅师屡屡强调,我们必须归复自己无边的本心。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忠于自己、同情众生,并且切实修行。 所以,最难的事就是保持各位的初心。 对于禅,我们用不着有深入的了解。 哪怕你读过很多禅方面的经典,你也必须用一颗清新的心去读当中的每一句话。 你不应该说“我知道禅是什么”或者“我开悟了”。 这也是所有艺术真正的秘密所在——永远当个新手。 这是非常要紧的一点。 如果你开始禅修的话,你就会开始欣赏你的初心。 这正是禅修的秘密所在。 摘自《禅者的初心》 发布时间:2022-03-04 10:17:29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8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