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天台止观的坐禅方法(了法) 内容: 天台止观的坐禅方法摘自:1990年第1期 《论天台止观的修证》 了法 闽南佛学 天台止观的坐禅方法,首先要具五缘,呵五欲、弃五盖、调五事、行五法在二十五法中,以戒为首,凡是要想修习坐禅、解脱身心的系缚,必须要受戒严持清净的戒律,时时反省,忏悔,使身心清净。 其次是修定、修慧,在二十五法中即是调身、调息,调心。 一、调身。 是端正身体的姿势,我们身体的动作有打坐、站立、行走,躺卧四种威仪,修行的人,平常在行住进止,动静运为时,必须要极其安详,不可有粗暴举动,举动若粗,则气息随粗;心意散乱,必定难於入定,所以在打坐之前,应预先把它调好。 1.坐前的准备。 修习止观调身方法,可半跏跌坐或双跏跌坐。 根据七支坐法,是坐下之後,先作运动。 ①头部运动。 头向下低、再往後仰,头向左倾、再往右倾。 头向右後转,再向左後转。 头顺着时针方向,前右仰左转,再逆着时针方向,前左仰右转。 运动时,肌肉和神经要放松各作三至七次,动作要缓慢柔转,眼睛睁开,呼吸自然。 ②全身运动。 身躯向前低下,再往後仰。 身躯向左转,再向右转。 身身区顺着时针方向左转,再向右转。 然後挺直其身,并诸支节,作七八次运动,如按摩法。 其目的是使手足及身体安稳舒服,这是坐前的调身方法。 2.七支坐法。 一般叫做跏趺坐,又名盘腿坐,即毗卢遮那七支坐法。 七支坐法的主要特点是:脚,手,背、头,口,舌。 眼等七个部位。 ①双足跏趺坐。 即以左脚在下,右脚放在左大腿上,再将左脚放在右大腿上,叫如意吉祥坐。 如将右脚在下,左脚放在右大腿上,再将右脚放在左大腿上叫不动金刚坐。 如果不能做到双咖跌坐、单跏跌坐,两腿交叉架住也可以,但注意要解宽衣带、周身端正,同时打坐时要有坐垫和盖膝之物,以免坐时受凉。 ②手结法界定印。 左右两手重迭在一起,左手掌平放在右手心上面,两个大拇指轻轻地相拄,自然平放在小腹的骻部。 ③背脊竖直。 端正身体、先当挺动其身,并诸支节作七八反,然後端直,腰部挺立,不弯腰,不靠椅,胸部自然舒畅。 ④端正头颈。 头正後脑稍微向後收,压住颈部两大动脉,令鼻与脐相对,不偏不斜、不低不昂、平面正住。 ⑤闭口脸带笑容。 鼻纳清气,不可张口呼吸,如放气时,开口使浊气徐徐而出,不可粗急、想身分中百脉不通处,放息随气而出,这种吐纳法,可做一至三次,令身息调和。 ⑥舌尖微舐上颚。 门牙上龈的唾腺处,如未生长牙齿的婴儿,舐着上颚,有口水时,应当徐徐咽下。 ⑦眼微闭。 令断绝外光,不易产生散乱。 或可平视,把视线投放到身前二三尺的地上,回光返照不易产生昏沉。 七支坐法的次序和内容,各家稍有不同说法。 3.全身按摩。 坐毕以後,开口放气,意想气息从周身百脉随意外散,然後慢慢摇动身体,再摇动肩膊.头颈,再舒放两手两脚;搓热两掌,用拇指背,轻轻按摩两眼,然後开眼;再依次用双掌按摩面部,鼻端两侧,额部,後颈,;两耳轮、双肩双臂,乃至手背、胸部,背部、再下至两大腿,膝盖、小腿、足心等。 这一自我按摩的运动,能使身心感到柔和温暖舒畅,这是坐後调身的方法。 二,调息。 息即呼吸,呼吸与人的心理有着极密切的系关,呼吸和顺舒畅,心境就会安稳平静。 人们只知道饮食能维持生命,殊不知呼吸比饮食更重要,人们若断食,挨到七天尚不至於死亡,倘一旦闭塞口鼻,断了呼吸,恐怕不到半小时,就要死亡,这是呼吸比饮食重要的证据。 人们要得饮食,必须靠劳动,至於呼吸,可在大气中随时取得。 止观书中介绍呼吸有四种:一风,二喘、三气,四息。 在运动或坐禅的时候,鼻孔中出入的呼吸有声音是风。 呼吸虽然没有声音,但是出入的呼吸结滞不通是喘。 呼吸虽然没有声音,也不结滞,但是呼吸不捆是气。 呼吸时不结不粗、没有声音,出入绵绵,资神安隐、情抱悦豫是息。 系,推动血液、制造能源,理机能活动的作用。 如有如无,由於息的关产生赋予生调息的方法,是在於调心,端坐後做深呼吸,呼吸时将双手安放在小腹处先用鼻孔吸气引入小腹,使小腹隆起,继续吸气,然後渐收小腹,胸部隆起,肩微耸,尽量吸气。 然後闭气再慢慢地把气用口徐徐吐出。 这种呼吸法可做一至三次,然後把姿势坐稳,开始调息。 《不定止观》第二章次第相生六妙门中介绍调息的方法有二种,一,数息,二随息。 引文如下:数有二种,一者修数,二者证数。 修数者,行者调和气息,不涩不滑,安详徐数,从一至十,摄心在数,不令驰散,是名修数。 证敷者,觉心任运从一至十,不加功力,心住息缘,觉息虚微,心相渐细,患数为粗、意不欲数,尔时行者应当放数修随。 随亦有二,一者修随,二者证随。 修随者,舍前数法,一心依随息之出入摄心缘息,知息入出,心住息缘,无分散意,是名修随。 证随者,心既微细,安静不乱,觉息长短,徧身入出,心息任运相依,意虑恬然凝静。 ……这就是说修数息,随息法到了杂念渐渐减少之後,便可把数目省掉,注意集中在呼吸处,对於每一呼吸,都历历分明,闩久功深,呼吸与心,便会相契相忘,渐入定境。 三、调心。 我们的心经常处於两种极端状态之下、精力充沛之时,思绪极多,不易安静。 精力衰竭,便会陷於困顿,晦暗,昏沉呆滞。 前者病在散乱心後者病在昏沉心。 调心的方法就是要调理昏沉和散乱,心中昏沉,不能明记、头低下垂,产生瞌睡,这时应当提起精神、思想高度集中,今心安住在所缘之境,心不分散,这就可以调治昏沉。 心中妄念纷驰,忽然想东,忽然想西,身不安定,这时应当制止妄想,一切放下心就安定寂静,渐渐入定,诸禅三昧,三乘无漏圣果,也会渐渐证得。 所以调心不外平止观二法。 (一)止心。 我们的妄心好比猿猴野马,奔驰外境。 只有系念一处,方能制止杂念。 止心的方法有三种。 1.系缘守境止。 系念鼻端,今心专注、出息入息,久而久之,妄心就会慢慢地降伏下来。 或可系心脐下,令心不散乱,妄心则会渐渐停止。 经说:“系心不放逸,亦如猿著锁。 ”2.制心止。 妄念随心而起,即从心的本体上下功夫,随时制止它,不令驰散,狂心便歇。 经说:“此五根者,心为其主,是故汝等当好止心”。 3.体真上。 即真实体会随心所念的一切事物,都是从因缘生。 因缘空无自性,则心不取著,妄念自然便会停止。 (二)观心。 即返观自心的起心动念,善、不善,无记性三种。 观心的方法有二种。 1.五停心观。 贪欲心起时,用不净观来对治;嗔恚心起时,用慈悲观来对治;执著我,人、众生、寿者,用界分别观对治;心散乱时多寻思用数息观来对治;心愚痴时用因缘观对治。 2.正观。 观察—一切事物,大至山河大地,小至微尘,以及我的身心,是空无自相,则心不执取是空观。 但观山河大地,世界身心,无不是因缘所生,只是假名安立罢了是假观。 观空时不执着空相,观假时不执着假相,离空假两边是中道正观。 生理和心理的反应修止观的人,由於勇猛精进,修持得力,在生理和心理方面,均会出现种种反应。 《童蒙止观》说,善於修止观的人,在坐禅的时候,身心明净,将有种种不同的善根发生,善根发生的现象大约有二种。 一是身心以外的善根发相,如喜欢布施,持戒、孝顺父母、尊敬师长、供养三宝,读诵经典,听闻佛法等。 二是身心内的善根发相,但有六种不同:1.呼吸法的善根发相。 修止观的人,以数息的方法调息,得到了身心调适,妄念不起,自己感觉到身心渐渐入定,泯然空寂,与宇宙合於一体看不见身心相貌,呼吸不出不入,这时在坐禅之中,突然感觉身心发动八种触;痛,痒,冷,暖.轻,重、涩,滑,身心安定,虚微悦豫,快乐清净,不可言喻。 同时在调息的时候,有时还会突然感觉到呼吸遍满毛孔,全身虚疏,能透视自己身体内部的五脏六腑。 心情喜悦,寂静安乐,这是初禅之前的随息特胜现象。 2.不净观善根发相。 修止观的人,功夫得力,定境现前,身心虚寂,忽然看到男女身体的死亡、膨胀腐烂, 虫浓流出,白骨狼籍,及一切飞禽走兽、舍宅山林等,都不清净,厌患自己原贪爱的血肉之躯,遂不再执著有我,人,众生、寿者之相。 而得清净。 3.慈心观善根发相。 修止观的人,将得未至定时,忽然发心慈念众生。 或想念亲人眷属,同得快乐,内心悦乐清净,不可言喻。 乃至看到十方一切众生,也是这样,同得快乐,出定以後,心情喜悦,对人的表情,常常是和蔼可亲。 4.因缘观善根发相。 修上观的人,将得未至定时,身心静定,忽然觉悟,三世十二因缘,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没有人我之相,破诸执见,定心安隐,慧解顿开,内心踊跃欢喜。 5.念佛善根发相。 修止观的人,将得定时,忽然会感觉到身心空寂,忆念诸佛功德相好庄严,所有佛的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三昧解脱。 神通变化、无碍说法,广度众生,不可思议即时产生恭敬心,入三昧地,身心快乐清净安隐。 6.一切法门善根发相。 修止观的人,获得身心澄净时,有可能发起无常,苦,空,无我,不净,世间可厌,食不净相死离尽想,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舍、念天。 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五根,五力,七菩提,八圣道,空,无相、无作,六度,诸波罗密,神通变化等。 经里说,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可见修习止观所得的利益是不可思议。 禅病的医治人身是由地水火风四大和合而成,修行的人,如四大不调和,则生四百零四种病。 但是导致疾病的原因是由多方面的,如我们过去的妄念和不善业,以及不善於调身,调息、调心、调睡眠、调饮食等,都会引起疾病。 《童蒙上观》中说有三种原因得病,一是四大五脏增损得病;二是鬼神所作得病;三是业报得病。 四大增损所生疾病。 1.地大增损,肿结沉重,身体枯瘠等,一百零一种病产生。 2.水大增损,痰阴胀满,饮食不消化,腹痛下痢等,一百零一种疾病产生。 3.火大增损,煎寒壮热,支节皆痛,口气大小便利不通等,一百零一种病产生。 4.风大增损,身体虚悬,战掉疼痛,肺问胀急、呕逆气急等,一白零一种疾病生。 二.五脏所生病。 1.从心生病,身体寒热、头痛口燥等。 2.从肺生病,身体胀满,四肢疼痛心闷鼻塞等。 3.从肝生病,多无喜心,忧愁不乐,嗔恚,头痛,眼暗昏问等。 4.从脾生病,身体面上游风徧身,骚痒疼痛,饮食无味等。 《大智度论》说:病的产生有二种因素引起。 1.外缘,①如:受到寒热饥渴。 ②摔伤碰伤。 ③细菌感染,即空气传染、饮食传染.接触传染。 ④饮食本身有毒素。 ⑤食物调配不当,如豆花加蜂蜜有毒。 ⑥滥服用药物。 ⑦使用不妥当的东西。 ⑧鬼神和其他众生冤报。 ⑨遗传带来,如肝炎,肺病等。 ⑩污染的环境造成,如噪音和空气;水等环境污染。 ⑩遇到挫折和打击。 (11)农药和洗洁剂余留的毒素。 (12)食用变质的食物。 2.内缘。 ①.如饮食不节、暴饮暴食。 ②.纵欲贪爱。 ③.生活方式不当或坐禅的方法不对。 ④.常发脾气。 ⑤.疲劳过度。 6.忧郁烦闷。 ⑦.紧张恐惧。 ⑧.焦虑。 9.心理不平衡和内心的冲突。 ⑩,幻觉和错觉。 (11).兴奋过度。 (12).思虑过多。 医学把疾病分为两类,一身病,二心病人类身体的疾病,分为传染性疾病,机能性疾病,心因性疾病。 传染性的疾病,是由细菌和病毒所感染的,例如肺结核等。 机能性的疾病是因为生理机能的衰退和障碍所引起。 例如核黄疸等。 心因性疾病是病人在机体上找不到毛病,纯粹是由心理因素造成的。 例如因长期忧愁而造成的食欲不振或肝病等。 人类的心理疾病分为神经病和精神病二种。 神经病又名精神神经病,它包括神经衰弱,精神衰弱.歇斯底里症等。 或者把神经病分为焦虑性、分离性,转变性,恐惧性,迫害性压抑性反应等。 精神病包括妄想病,神经过敏珏郁病,精神分裂症。 精神病也可分为机体性的精神病和机能性的精神病两种、机体性的精神病是由身体上的疾病所引起,机能性的精神病,则纯粹是由心理因素造成的。 治病方法,在中西医中有各种不同的治疗方法。 佛教医方明中及《杂阿含经》治病秘法中亦有详细说明,中国天台宗的治病方法在《摩诃止观》中也有说明。 今节录如下:如由饮食引起生病,可用医方药物调养。 坐禅时不善於调理,导致生病,必须在坐禅时善於调息观心。 是鬼神病;要用观行力和大神咒加持治疗。 业障病,应当内用观想力,外用修福修忏悔法。 现在依止观的内容,略示六种治病方法。 一、止心治病。 人的托胎是识神与父精母血结合系在脐下、脐能连持生命,是一切肠胃的源头。 人如四大不调,可以系心在肚脐中,观想自己的肚脐如豆粒那么大。 如观想不起来,可以解衣观叶脐之桐,然後闭卜双目,闭口舌诋上颚,令气调和,心不驰散、专注脐处,能治一切疾病。 观想肚脐时会有很多现像发牛,有痛如针剌、急如绳牵,痒如虫咬,冷如水灌、热如火焚等。 这些现像的发生,只要一心专注,排除杂念,这样不但能治病、而且能入四禅八定。 人有疾病,上气胸满、两胁疼痛,背膂急、肩井痛、心热闷痛,烦不能食,心瘇.脐下冷上热下冷、阴阳失调。 气嗽…有这十二种病症皆可以意守丹田,即脐下二寸半。 若痛的利害可以移心足三里,及两脚大拇指爪横文上,即能治病。 用气治病。 即用六种气,一吹,二呼,三熙,四呵、五嘘、六,诗、这六种气都出入於唇吻之间,转侧牙舌,以发音为主,徐徐运心;用气观想,若冷用吹,如吹火的方法。 热用“呼”。 四节百骸疼痛用“。 熙”。 上气烦胀用“呵”。 痰癊用“嘘”,劳倦用诗,这六种气能治五脏六腑病、呵冶肝、呼吹治心、嘘治肺、熙冶肾、诗治脾。 以便为记忆引文如下:心配属呵肾属吹、脾呼肺诗圣皆知,肝脏热来嘘字至,三焦壅处但言嘻。 三、用息治病。 四十二章经说:“人命在呼吸间”。 呼吸停止,生命就要结束,可见呼吸的重要。 但呼吸有四种:有声曰风,结滞曰气,出入不细曰喘,呼吸均匀曰息。 人身体重为地大增病可用呼息。 体轻成风大增病用吸息,人发冷为水大增病用出息,发热为火大增病用入息。 同时可运用十二息治病。 1.上息治沈重,2.下息治虚悬,3.满息冶枯瘠,4.焦息治肿满,5。 增长息冶赢损.6.灭坏息治增盛,7.暖息治冷,8.冷息治热,9.冲息治雍塞不通,10.持息冶战动、11.和息通治四大不调,12.补息资补四大衰弱病。 这十二种呼吸法、都从观想生,善於运用,就可以治疗一切疾病。 四.假想治病。 以观想力量治病,如杂阿含经、治病秘法等书籍中有详细说明,如人患冷,善於观想身中有暖火生起,即能冶冷。 五.观心,不带任何观想和息法,直接观现前一念之心, 内外四大不可得。 则身心健康,众病自愈。 六.方术。 即中国古代医学(巫医)以及先秦巫祝,祭袒鬼神和方士炼丹采药之术。 方术本非出家人所学,但我们这个由四大组成的身体,增损不定,如修四种三昧,安身办道,利用方术治病,如治咽法,治齿法,捻大指治肝等病。 有关治病方法在天台止观书中有详细说明,此文就不再一一介绍。 发布时间:2022-03-03 11:43:26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81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