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明影法师禅修开示 内容: 明影法师禅修开示(2004年7月24日)今天我想先给大家介绍一下禅宗的这个“禅”字。 我们来柏林禅寺学习生活禅,生活禅的“禅“是禅宗的“禅”,是般若的意思,不是坐禅的“禅”。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这是大乘菩萨所要修习的六度法门。 禅宗的“禅”是其中的第六度——般若波罗蜜,不是第五度——禅波罗蜜。 所以,祖师说,“禅非坐卧,亦非定动”。 为什么说祖祖相传的禅宗心法是般若波罗蜜,而非指禅定呢? 我们从很多祖师的语录和诗偈之中就能体会到这一点。 六祖大师讲“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最第一”。 永嘉禅师的《 证道歌》中 也有“有人问我解何宗,报道摩诃般若力”的句子。 那么般若是什么呢? 《金刚经》中讲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对般若最好的诠释。 很多营员经常会问,在学习打坐期间,出现的各种感受和境界,如何来对待? 我们修一切法都要以般若来统摄,遇到的问题都要以般若来引导。 在修行中,无论遇到何种境界,不管是好的,还是不好的,都不要被它 牵引 ,不要执著,不要住于其中,应无所住! 把握了这一点,我们就能够逐步地深入到佛法的修行中去了。 般若智慧是佛法的精髓,一切禅定和善法都可以与其他的外道所共有,可以与世间的善法相通,但是般若是佛法的不共法,是佛法所独有的。 禅宗就是直传诸佛的涅槃妙心,直取第一义谛,当下体证般若波罗密多。 赵州和尚的禅法,在这一点上尤具特色,流布千年而不衰。 也有同学问,柏林寺的禅法——生活禅,它的特点是什么? 生活禅直接缘于祖师禅,是祖师禅在我们现时代的一种诠释和发扬。 因为生活禅是我们的老和尚在柏林禅寺,在赵州和尚的道场提倡起来的,所以说赵州和尚的禅法是生活禅的源头活水。 与禅宗的五家相比,赵州和尚的禅法有禅戒并重、禅教并重的特点。 我们师父的恩师虚云老和尚,也是主张禅戒并重、禅教并重的,大家可以在以后的研究中不断地来体会这一点。 老和尚提倡的生活禅,与这两位禅宗巨匠是分不开的。 禅宗是了生脱死的第一妙法。 如何来了生脱死呢? 我们要先从见地上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首先什么叫生死? 生死的核心是什么? 一定是有一个自我,有一个生死的主体,才会有生死。 所以,生死问题的核心是我执,认为有一个实在的自我;对外则认为有一个实在的世界,认为任何事物都有独立不变的自体,这叫法执。 我法二执是一切问题的根源。 但是所谓的自我是根本不存在的,只是我们凡夫深固的错误认识而已。 般若就是要直接破除我法二执。 我见破除了以后,不再执持五蕴为自我,生死流转没有了主体,这时生死就不了而自了。 生生死死本来就是虚幻不实的,所以古人常说生死如幻梦。 今天我给大家介绍一种用功的方法,这种方法与南传 上座部 的佛教和藏传佛教有共通之处,就是直接抉择我之有无。 大家把呼吸调整好,坐姿安顿好,然后直接地审看,这个平时东奔西跑,会哭会笑的“我”,在此时此刻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我们又是如何把它形象化,变成一个可以执持的对象的? 打坐的时候,我们想求解脱,会思考问题,那么能思考的主体是什么? 天气很热很烦恼,这个热恼的主体,又是如何呈现的? 如此这般,以我们的觉知力来仔细地推求、观察,深入地反省、反思。 执持一个坚固不变的我,是凡夫无始以来的习气,不是听到几句话,懂得一些道理就能够放下的,所以,我们必须要深入地修行,深入地觉观。 静坐中,大家要试着用最敏感的觉知,把所谓的“自已”清楚地体会出来。 平时我们总是说,我要思考,我要解脱,要求很多,今天我们把注意力从要如何如何上面移开,转过身来看看这个我,看看这个不甘寂寞,似乎永远无法满足的我到底是什么。 只有把它明确了,我们才有可能解决以我为中心的生活问题和生死问题。 自我是什么样的感受和形象,又是怎样的存在方式,希望诸位都能深入进去仔细体会。 现在可以稍微活动一下,然后准备上坐。 (止静、开静) 先做一次深呼吸,然后手轻轻地搓动,搓热以后做一做脸部、头部和颈部的按摩,使头部和颈部放松下来。 然后是后腰,身体左右前后活动活动,把膝盖揉一揉,然后把腿再轻轻地放下来。 我们打坐的时候,身心所处的状态比较微细,这时要让这个细法散去,散去以后再下坐。 如果这个细法没有散去的话,淤积在我们的身体里会生病,这一点大家要特别注意。 尤其在家里打坐,下坐的时候一定要认真,要一丝不苟。 让自已的心态逐步恢复到日常生活的状态,然后再去忙其它的事,不管事情多紧迫,这个过程也不能忽略。 如果经常下坐很匆忙,人就会变得越来越急燥。 我想请大家来谈一下刚才用功的体会。 用最简短的语言描述一下,我们打坐时的自我是如何表现的? (某营员): 师父,我认为有四种可能是我。 第一种是身体的感觉;第二个能感觉的那个是我;第三就是我心里想的东西是我;第四个是我能想东西的是我。 ( 明影师 ) :你的思考是很深入的,但用功的方法是要大家直接去看自我的存在状态,而不是给“自我”下结论。 (某营员): 我在找我的时候,发现找不到自己了,就产生了一些问题。 比如说此时此刻的我到底是什么? 开始想这个肉体应该是我,但是我想不对,如果没有金钱没有 饮食 的话,那这个肉体肯定是死的,肯定不是我。 然后我又想那 个死后的灵魂 应该是我,但是如果不投胎到这个肉体,而是以另一种形式出现,那也不能说是我。 另外 一 个人还有诸如 性格等等抽象的东西,但是这种性格也不应是我,因为跟我有相同性格的人很多。 这一刻的我和上一刻的我也不一样,昨天的我可能很生气,对一些事情意见特别大,但是今天的我却看起来云淡风轻的样子,反而觉得当时怎么会生那么大的气呢,自己都有点不理解了。 想来想去,觉得好像真的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 所谓的“我”真的是由因缘聚合而成的,没有一个真正的存在。 但我不明白的是,如果没有一个真正的我,那么又是谁在因果轮回中承受果报呢? ( 明影师 ) :如果能够真实的见到自我是不存在的,因果轮回就会止息,因为已经没有了轮回的主体。 永嘉禅师讲“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当然,因果也不是从此就断灭了,而是转变成了度众生的因缘。 刚才这位营员用了很多概念,比如说肉体是我,事实上,我们闭着眼睛坐在这里时看不到肉体,更看不到父母生我们的因缘,这些都是我们的记忆和知识。 这个方法是让大家直接去看,而不是思考出一个结论。 但是刚才这位营员的思考是很深入的,按照佛法的理论深入地思维也是禅修的重要内容。 我们开始学习打坐时,首先会遇到思想上的对抗,运用佛法的理论和方法反复思考,逐步破除思想上的障碍,这是修行用功的必经之路。 (某营员): 我的体会分为两个阶段,开始的时候,我想自己就是山河大地,和外界没什么明显的界限。 但是当开始腿疼了,烦恼了,热了,我觉得那个热和烦恼,还有能感受这种烦恼,在思考问题的这个是我。 以前那些似乎是明白的东西又都不明白了。 ( 明影师 ) :那就说明以前的明白还很不稳定,烦恼一上来就糊涂了,所以,烦恼会使我们失去智慧。 至于想到山河大地是我,这还是在思考的层面。 大家要试着用我们此时此刻生命所表现出来的最敏感的觉知去直接地认识。 我们在此时此刻坐下来把腿盘好,然后放下万缘去体会,如果不能在对自我有所认知的话,那其他任何时刻的努力都带有盲目性。 现在我们要直接去看,而不是让大家下结论,有了结论就会被结论束缚,会住在结论上而成为障碍,那就不是“应无所住”。 刚才第二位营员的回答比较深入,她发觉找不到自我,找不到自我的时候可以先暂时安住在这种找不到自我的状态中。 事实上,这种状态很难持久,无始以来形成的烦恼习气很快会以妄想和昏沉的方式表现出来,破坏我们刚刚找回的对生命的正知。 甚至有些想法我们抓住它不放,认为那个想法很重要。 要知道那个想法是如何想起来的,那个想法并不重要,想法的主体才重要。 思想的主体是什么? 念头是如何起来的? 这个才重要。 这种修行方法的要点是,一路看下去,不要用知识和思想。 因为知识是我们通过学习得来的,储存在我们的记忆里。 思想是我们生命的作用和功能,不是生命的主体,也不是自我的主体。 我们只是看,也不管它是有我还是无我,住在无我这个概念上也是执着。 因为有我,所以才有生死,才有 轮回, 才有因因果果和无穷无尽的忧悲苦恼。 当你真正地看下去,发觉所谓的自我根本就是不存在的,完全是我们的错知错觉,这时候一切的烦恼、痛苦和生老病死的现象都会止息。 没有一个独立的“ 我”存在 ,这就是般若的核心,万事万物都没有独立不变的自体。 作为我们有情来说,首先是要认清没有自我,只是我们坚固的以为有自我而已,是我们的认识错了。 所以六祖大师讲“正见名出世,邪见名世间。 ”是我们错误的认为有一个真实的自我在生在死、跑来跑去;有一个实实在在的山河大地,有一个实实在在的法界。 这样就麻烦了,生老病死忧悲苦恼永远不离左右。 所以,我见是一切邪见的根本,我法二执是一切问题的核心。 当我们直接去看,甚至不需要借助经教,就是去看到底所谓的自我是如何表现的,一路看下去,这是功夫。 这不是思想和理论,而是用我们最敏感的觉知去体会。 无论是坐在这里,还是在工作和生活当中,要养成时时反观的习惯,反复观察自我是如何表现的,一路看下去,一直看到虚空粉碎、大地平沉。 那时才是到家的时候,那时才是从迷 梦中醒来 的时候。 小乘佛法重在破除我执。 当直接去看我们的肉体和精神,看到确实无我的时候,对自我的错误执取不再现起,这就是 破了我执 。 大乘佛法的境界不但证得无我,还要证得万事万物都没有独立不变的自体。 这时候就能够体证到妄念的彻底止息,不管是粗重的我执还是微细的法执都了不可得,证得 我法二空的实相境界 。 大乘佛法与小乘佛法的区别大致如此。 事实上我们坐在这里,看不到山河大地,也感受不到那些因缘和知识。 坐在这里有什么呢? 我们把眼睛一闭,看不到有肉体,所谓的肉体也是感受到的,这时能看到和感受到的是什么呢? 我们坐在这里,只有活跃的思绪和对身体的感受,只有这两种。 定多慧少的人所体会到的可能是感受多,念头少。 有身体相续不断的感受,总是有个东西在那儿,到底那个东西是什么? 要仔细地观察下去。 慧多定少的人身体虽然僵硬,也有感受,但往往表现最多的是活跃的思想,那些法相名词、各种东方的西方的思想、知识特别活跃,都放下来看,到底那个思想的主体是什么? 念头是怎么起来的? 念头的主体是什么? 是怎么表现的? 一路看下去,任何结论都是死的,有结论你就会把他印在心头,就住在上边了,那就是生死的根本。 仰山慧寂禅师是沩仰宗的第二代祖师,沩仰宗是禅宗五家最早立宗的一家。 仰山禅师从小出家,智慧非常锐利,他参访了很多大善知识之后,来到沩山,见到沩山灵佑禅师,就问如何是真佛住处,真佛到底住在什么地方? 这几天有好多营员给法师们提问题,到底什么是佛法的真知真见,最高的佛法是什么? 祖师也这样问。 这时沩山禅师回答:“以思无思之妙,反思灵焰之无穷。 思尽还源,性相常住,事理不二,真佛如如。 ”这可以说是最高深的佛法,这不是结论,要直接看,谁在思想、思想的主体是什么、感受的主体是什么? 念头是怎么起来的? 直接反观思维的主体。 如果我们不知道念头是如何起来的,就会被这些念头所左右,念头是生灭不停的,我们就会被动地流浪在生死长河之中永无了期。 所以说要反观反看,要思无思之妙。 (某营员): 法师,我有个问题就是,我在刚才打坐的时候,到二十多分钟的时候出现一种状态,就是刚开始坐得不舒服,后来坐的没有感觉到自己不舒服,然后意念好象似动非动的样子,感觉到外面的声音动静也没有什么影响,我想问一下,这是不是定的一种状态,下一步应该去做什么。 谢谢! ( 明影师 ) : 这是粗重的妄想歇下来几分的感受,应该继续反观 。 什么是定呢? 就是我们能自然安住于一种相续的状态。 刚才我讲的不是让大家去得定,而是一路地去看,直取般若般罗蜜多,直取涅槃妙心。 涅槃妙心是非定非动的,不是让你找一个地方去住,因为四禅八定都在三界内,属于次第的修法。 禅宗是般若般罗蜜多,是般若乘、般若宗,直取涅槃妙心。 涅槃妙心不是定在一个地方,不是住在一个地方,而是“无念、无相、无住”的。 因为我们很多人包括我自己也一样,下意识的总是要远离烦恼,希望进入到一个没有烦恼的状态,想找一个地方住,这从根本上是与般若不相应的。 这一点大家要特别注意。 是不是说我们就不要修定呢? 当然不是,戒定慧三学是佛法修行的总纲。 因为我们欲界凡夫最大的特点就是散乱心重,我们自然的安住在散乱心上,而不能趋向涅槃。 这时修定能够对治我们的散乱心。 但是定并不是目的,般若波罗蜜才是目的。 生死是要以智慧来解脱的,不可能以定来解脱。 但是定又是慧的基础,如果我们只停留在知见上,停留在思维层面,不管说的多明了,说得多符合佛言祖语,也不能解决生 老病死 的问题。 因为那只是思想,只是妄念的表现。 当然妄念里面有正知,但正知是用来干什么的呢? 是用来帮助我们一路的探寻下去,超越一切散心和定心的状态,直趋涅槃。 那样才能解脱。 祖师讲:“先以定动,后以智拔”。 所以定的修行是必要的。 当我们反观的功夫用久了以后,就会逐渐的培养出定力。 当他真正有力量的时候,才有勘破我法二执的机会。 所以现在我们就要开始用功,要不断地去用功,最后才会有 力量,才会自然安住 在那种一路看下去的方法上。 能做到心心念念地去直接体究我们此时此刻生命的本源,这是功夫成熟的状态。 想找一个地方住,想赶紧远离烦恼,这是我们常犯的通病。 这几天也有好多营员提意见,说讲座、讲课的内容太浅显了。 事实上,如果说大家还执着于义理的 深浅 ,那就还不可能理解深刻的佛法,深的佛法不可能是向外探求可以得到的。 谁的佛法最深呢,当然是释迦牟尼佛的佛法最深。 佛陀在世的时代,他的许多弟子最初以外道的身份见到佛陀,世尊就招招手说:“善来,比丘”。 仅说了这四个字,许多比丘因此就能须发自落、证阿罗汉果。 这才是最深的佛法。 那些深细的理论恰恰是对执着很深的人说的,因为他不能直下去观察内心的起心动念,总在外境上寻找答案,内心所住的邪见太多了,所以需要甚深的佛法正见来对治。 如果我们学到了很多佛法知识,反而使我们轻视基础的佛法,那我们所学到的佛法就成了慢心的资本。 这样 的心态 是需要检查的。 我自己也是从这样的阶段走过来的。 我最开始学佛是自己读经,大量阅读大乘经典。 觉得法师们的讲法没味道,下来专门挑讲法老师的漏洞,心里特别不平。 但是后来,通过不断地亲近师父,经常看到在许多年轻的法师讲法时,我们师父都坐在旁边,听得很认真,而且他每次在最后总结的时候,都能谈出他自己的体会,都是发自内心的感受。 反观自己,我们到底是以什么心态在听呢? 我们学到佛法是使自己越来越执着,越来越增加我慢贡高和分别心? 还是为了放下分别心,使我们的胸怀像大海一样,越来越宽广? 赵州和尚曾经讲过:“三岁顽童强于我,我即向他学”。 如果听得不相应时,我们可以反观其心,看一看能听的自我是什么,这时你就在直接体验第一义谛,直接在修行佛法,别人在讲什么已经不重要了,都成了我们深入佛法的因缘。 祖师讲的很清楚了:“ 路逢达道人,第一 莫问道”。 禅是不能从外求的,一定要反观其心。 诸佛的言教,诸大善知识的开示,都是为了要引导我们反观其心。 佛法的核心就是破我法二执,这是佛法的根本宗旨 。 破除了我法二执, 一切问题就都解决了。 总是想住在一个深妙的境界上,找一个深妙的佛法去住,离开我们内心的真实体验去找一个文字的答案,这是许多人的通病。 在一千多年前,赵州和尚住持古观音院的时候,有一位禅者,可能是有些傲慢吧,他听赵州和尚总是说吃茶去,来过的吃茶去,没来过的也是吃茶去;刚到的吃茶去,常年住在这里的依然是一句吃茶去。 他觉得没有味道,觉得这样的佛法不过瘾,所以要跟老和尚告假,要去南方修学佛法。 赵州和尚就对他说,好啊,那你就去吧,但是我要忠告你,有佛法的地方不要住,没有佛法的地方更不能停留。 结果这个学人就非常疑惑地问他,有佛法的地方不能住,没有佛法的地方也不能住,那不就没有地方可以住了吗? 那我住在什么地方呢? 赵州和尚回答,柳絮! 柳絮! 因为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都是不可以住的。 一切法都在刹那的 生灭 当中,无住是世间万象的本性。 你想找一个地方住,不管住的地方是什么,“若有所住,即为非住”。 若有所住,即有所缚,生老病死、忧悲苦恼一个也免不了。 无住是佛法的根本。 当时还有人问赵州和尚,“佛法久远,如何用心? ”赵州和尚生活的晚唐时代离正法时期也已经很遥远了,当时虽然禅宗特别繁荣,但毕竟能悟道的一千人一万人之中出不来一个半个。 所以,如何用功? 如何真正地深入佛法? 这是每一个严肃的修行人每天都要思考和抉择的问题。 所以有人就问赵州和尚,“佛法久远,如何用心? ”赵州和尚回答,“你看前汉后汉 把揽天下 ,临终时半钱也无分”。 什么意思? 西汉东汉几百年的江山多辉煌啊,整个天下都是他们家的,但是到了灭亡的时候,半分钱也留不下,无常啊! 观无常,观察我们内心的变化,观察妄想的流动,观察万事万物的变迁,这是修行的重要方法。 比如我们这次活动的安排,天天在变,一会儿一变,刚通知在万佛楼,一会儿又改成了 观音殿 ,搬来搬去的,变化无常。 如果你要对此很执着,就会产生很多不满的情绪,你会说这么大型的活动为什么不严格地按计划来进行? 从事情上来说,有这样的问题是正常而合理的,但这恰恰也就是烦恼的根源。 任何事物都是由非常多的因缘成就的,我们所能了解和控制的因素是少之又少,我们不可能让事物完全按我们的计划和意愿来发展。 变了就就随顺变化,变了我们就适应变了的情况。 对过去的计划、想法和结论都不要固执,“应无所住”,这才是佛法。 能够随顺变化了的情况就不会有烦恼。 所谓的烦恼一定是你抓住一样东西不肯放手,而它已经变化或消失了;或者实际发生的情况与我们的期望不一样,我们就会感到很痛苦。 结果已经产生了,还再反复地想如果我要不那样做结果就会如何如何。 这就是颠倒梦想,完全是自寻烦恼。 大家可以自己体会,我们曾经最烦恼的事情和心情,现在在什么地方? 自己的执着心总是抓着烦恼不放,已经过去了几十年还时常在心里把它翻出来品味品味。 所以,是我们自己不肯放弃烦恼,而不是那个事情要找我们的麻烦。 古人说,但得心不碍物,物岂碍人? 祖师还说:“凡夫除境不除心,智者除心不除境”。 我们不要只是在事情上用功,要多在自己能动的心态上用功,这是修行的要点。 神会禅师曾向六祖慧能大师问过六个问题,其中一问是:“先佛而后法,先法而后佛? 佛法本根源,起从何处出? ”六祖回答:“说即先佛而后法,听即先法而后佛。 若论佛法本根源,一切众生心里出。 ”所以,我们能知能觉的心智是万事万物的中心。 日月星辰,山河大地,一切的世间法乃至于佛法,都是我们自心所显,都不离开我们现前的心地,都是由我们此时此刻的心智去感知、 观察和思维的。 我们对万事万物的认识都不能离开此时此刻的觉知心。 不了解我们能觉知的心体,只是一味地在变化不息的事物上用心,那就正如六祖所说:“离道别觅道,暗行不见道;波波度一生,到头还自懊。 ”我们现在直接用我们能觉知的心智,去缘念、反观我们的心体,这是解决一切生命问题的根本途径。 我们不应该离开自己的心灵去寻找生命的答案,要直接看自己到底是什么。 我们要解决自己的问题,先要知道自己是怎么回事,你才有解决问题的机会。 文字的佛法一方面是要说明白这个问题,但仅是说明白并不是目的,说明白了是为让我们放弃对事物的错误认识,然后深入地用功。 所以,佛法的知见从根本上说不是思想,不是要建立一个完美的思想体系给精神一个住著的空间,而是为了要让我们放下一切错误的思想。 正见是为了对治邪见的,当邪见被破除的时候正见也不能留。 佛法的知见就是文字般若,广义的说即是一切佛教的经论。 文字般若的目的是为让我们生起观照般若,即是身、口、意三个方面的修行实践。 生起观照般若的目的是要深入实相般若,即是契入我们的生命和宇宙万象共同的本体。 这是佛法修学的次第。 一切佛法的经典不是让我们去住著,而是让我们拿来做武器,破除对任何知觉、感受、知识和思想的贪着和执取,使我们的生命从对世间法乃至佛法的错误认识中彻底解脱出来,最终获得生命的自由与自在。 (某营员): 请教法师,我在坐的时候体会,这个妄念它也是一个看似客观存在的东西,有些时候还能够觉到,它似乎表现出来象惊涛骇浪的一样厉害,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怎么把它做得了主? 不让它做自已的主,请法师慈悲开示。 (明影师): 我们这时没办法做它的主。 既然是惊涛骇浪,那就让它滔滔东去好了,我们只是看,做一个冷静的旁观者。 有人问赵州和尚:“二龙戏珠,谁是得者? ”赵州和尚回答:“老僧只管看。 ”只是去看那些烦恼,看一看,体会体会,你只要不为所动,它很快就会过去;如果你要相续的话,抓着烦恼不放,会是什么结果呢? 它也留不住,只会多受一些痛苦。 事实上万事万物从来没有停止过,从来没有住过,只是我们老想抓住一些东西。 刚有一点好的感受,想抓住不放,结果很快会变成痛苦。 我们只是看,全面地接受,一切苦乐境界的发生都有它深刻的原因,我们最好的态度就是接受它,观察它,向它学习。 (某营员): 刚才您说,我们需要找到我们自己才能把一切烦恼彻底根除掉,但是我们必须一直找一直找而没有结论,我们每个人都是经过无数的生生死死,那生生死死的最初是什么? 如果一直找还是没有结论,那还是一直找,那烦恼不还是一直断不掉? (明影师): 我们不能向外找,也不能向无始以前找,我们就在此时此刻反究其心。 万事万物都没有离开此心,往前推就会越推越远,越推离佛法越远。 有生必有死,有死必有生,只要我们还有我法二执,生生死死就永远不会有穷尽,没有最初,也不会有终点。 你只要体会此时此刻的自我存在,当你在体会的时候就没有顺着生死烦恼的方向造作。 当我们注意去看,而不是被动地相续那些烦恼的时候,烦恼会很快结束。 烦恼减轻一分,生死就解脱一分。 比如,如果有人在路上骂我们一句,我们会非常烦恼,我们会想,他为什么如此没有修养? 他为什么如此莫名其妙地对待我? 你看都是在别人身上找的啊,我们仔细地看一看自已,为什么经受不了别人的考验呢? 自已是固守了什么才使自已对别人的刺激这么放不下? 如果你这样找的话,烦恼能留得住吗? 看下去并不是没有结果,也不是没有尽头。 当我们一路看下去,看妄想的起处,最后能看到诸法的缘起,念头的起处也就是诸法的缘起,“见缘起者见法,见法者见佛。 ”那就能见到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的涅槃妙心,见到我们本来清净的佛性。 由于从无数生以来我们一直住在愚痴的认识上,把本来清净的佛性执著成了妄想和生死烦恼,现在想放下执着并不容易,我们就一路看下去,不住于任何文字的结论,我们只为证取诸法实相。 当功夫成熟的时候,诸法实相自然会显现,一切无明烦恼就会彻底止息。 那是诸佛菩萨自住的大自由、大自在、大解脱的涅槃境界。 当然,这个尽头是我们现在还很难达到的,但我们对此要深信不疑,要立大志向,发大精进心和长远心。 我们大家要学观自在菩萨,随时观察我们身心的存在状态,常年累月的观下去,一生一生的观下去,最后就能深入般若波罗蜜多。 当行到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就会如《心经》所说,“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真实的见到一切有为法都是虚幻不实的,都是虚幻的存在,这时就能彻底解脱一切生死轮回,那才是我们要的结论。 当然,对于禅师来说,涅槃的境界也不能执着,而是要“向异类中行”,分身尘刹,化度有缘。 这便是禅宗悟后的觉悟人生和奉献人生。 发布时间:2022-03-03 04:30:30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81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