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七净门与禅观诸境 内容: 七净门与禅观诸境智如 比丘译唯依佛法正修,方能取证道、果、涅槃(nibbana ),清除我见、疑使,免沦恶道,息诸烦恼,脱离诸苦,而得究竟常乐。 兹简介七净门及禅观诸境,使正修法门者知循道智(magga nana)及果智(phala nana)趣向涅槃。 --------------------------------------------------------------------------------一、戒清净门欲入戒清净门者,居士持五戒或八戒即可,僧众则须依奉波罗提木叉律仪戒、根律仪戒、活命遍净戒、资具依止戒。 实在说来,僧众须守持波罗提木叉律仪戒以获得「戒清净」(sila-visuddhi)。 --------------------------------------------------------------------------------二、心清净门持戒清净者如恒修定(samatha kammatthana ),诸如观息出入,则其心不会散乱,能定于一境,历近分定(upacara samadhi)及根本定(appana samadhi )而成就心清净。 心清净谓以定故,不为六根境界所障。 由观心(citta)及心所(cetasika)或任何其余现行身心诸法而心得清净时,沿十六观智进修,即得历道及果智而证涅槃。 此是毗婆舍那(vipassana)禅修中由奢摩他(samatha)证得涅槃之法。 唯习毗婆舍那内观而不习奢摩他者名「唯观行者」(suddha vipassana yanika),此禅法之修法为:具戒清净者于六根门头所现境界如眼见、耳闻等随起随观。 初用功时,观照一一眼见耳闻殆无可能。 惟可从粗显的任何身体特征练习。 入手可从观腹部胀瘪开始,其鼓胀情况及运动,属色之风大,观这类明显的色,心不再散乱而念遂摄归一境。 由如此这般,每瞬间观照所生之剎那定(khanika samadhi )成就「心清净门」(citta-visuddhi)。 1. 色心辨别智观照顺畅心不散乱时,辨别色心二法之智能──「色心辨别智」(nama-rupaparicchedanana)即于每次用功时生起。 此智生起之法,乃于观腹胀起时,行者能辨别所胀有别于其觉心:胀为无觉知之色,而觉知为能知心。 观瘪落时,能辨别瘪为色,而其觉知为心。 观经行时,能辨别行为色,而其觉知为心。 观闻声时,能辨别耳、及声为色,而闻及其觉知为心。 依此类推,见色时,能辨别眼及色境为色,而其见及觉知为心。 思法时,能辨别思及其觉知为心而此心之所在处为色。 观疼痛能辨别痛及其觉知为心。 而此心之所在处为色。 如此这般,当观色之觉知时,能辨别能觉知者为心而所觉知及觉知所在处为色。 此种辨别色心之智能名「色心辨别智」(nama-rupa pariccheda nana)。 --------------------------------------------------------------------------------三、见清净门色心辨别智成熟有力时,行人便悟知人我皆不出能觉知境之心及非觉知之色二法,其中并无所谓「我」之体。 此智成就「我」(atta)之邪见清除,此名「见清净」(ditthi-visuddhi)。 2. 缘觉智其后,定(samadhi)慧(nana)增强,行者用功时能辨别因果,观腹之胀瘪及其移动手臂时,能照见其心念之动及随后之动作,乃悟所动心念为因,引生手臂之移动为果。 依此类推,能辨别伸缩四肢、站起及经行等时之动念及其随后之动作。 身但有动,即觉知念为导因,并无人作之因。 此辨别因果之智能名「缘觉智」(paccaya-pariggahanana)。 --------------------------------------------------------------------------------四、除疑清净门心识之动乃因有心所缘境,并身根生识之故。 每起观照,皆觉知其生起为有境可缘,并有身根生能缘心。 观闻声时,知其生起为有耳能听及声可闻,因闻声故觉照乃生。 观见色时,知其生起乃因有眼及色境,因见色故觉照乃生。 因因果果,辨别如是。 其余观照亦然。 此种辨别之智能亦属「缘觉智」。 诸言、行、觉知,皆无我体(atta-entity ),皆非我作。 有关过、现、未三世我体之疑乃不得起,并大部分消释。 此是「除疑清净门」(kankha-vitarana-visuddhi)。 3. 三法印智其后,定慧增强,将体悟所观与能观之灭相。 观腹胀时,立即可见所观胀与能观心之消失。 观腹瘪、日常运作、经行、四肢曲伸等时,俱见所观能观之消失。 观「闻声」时,所闻声、闻觉知及能观心皆灭。 观「见色」「身触」等,同见能所观心之灭。 乃作如是思维:「过去世未作如是观,故执诸法为常。 今乃知法皆无常,即生即灭。」此名「无常法印智」(anicca-sammasana-nana,彻见实见无常之智)。 同时悟生者即灭,无足爱恋,虚不足恃,皆为苦患。 这是「苦法印智」(dukkha-sammasana-nana),更悟诸法缘生,不由我作,此即「无我法印智」(anatta-sammasana-nana),使悟无我之理,悟知我身既无常、苦、无我,他身当亦皆然。 不停止类此之观照作意,持续用功,观慧将迅速进展。 4. 恒生恒灭智前此虽知法之生灭,实际仅当一类相续之色心诸法现起时,见法起之初际及法灭之终际。 总觉得所现一类相续法之中际为时颇长。 此皆因未明法剎那生灭理之故。 今则实时澈见一类法即使相续现行,彼亦剎那剎那生灭不息。 其彻悟之道为观腹胀时,见其胀分二、三或多节而起。 观腹瘪、经行、举足、移前、踩下、四肢曲伸时,同样见其迅速分成二、三或多节。 观念头,见所观之念及能观之心俱迅归于灭。 观疼痛,每觉照生起,见所观之痛及能观之心俱分数节而灭。 此觉知法迅速恒生恒灭之智能名「恒生恒灭智」(udayabbaya-nana)。 此智一生,觉观即变得容易自如,毫不费力。 此时会见到异光,涌生喜乐,周身轻安。 有人甚至会微微飘于空中。 这些异常经验易令人以为已成就特殊观慧。 --------------------------------------------------------------------------------五、见道非道智清净门如因此自满沉迷则于观智进展有障。 因此禅修老师须如此告诫未悟之行人:「爱执异光并诸禅悦等,即同邪道,于观智进展有碍。 观智进展之正道为不断地修观。」知所抉择何为邪道何为正道,名「见道非道智清净门」(maggamagga-nanadassana-visuddhi,明见何为进趣圣道之正道、何为邪道之智能)。 --------------------------------------------------------------------------------六、见正道智清净门如此抉择而唯知继续用功则愈能澈见法生灭相。 澈见腹一胀一瘪,四肢一伸一曲皆分为二、三或多节。 由恒生恒灭智以迄「顺就圣道智」(anuloma nana,契入圣道之随顺智能)之九节观(vipassana)智进境名「见正道智清净门」(patipada-nanadassana-visuddhi)。 5. 悟坏智观智(vipassana nana)再进一步,所观能观之终际而非始际愈形明显,此是「悟坏智」(bhanga nana )之生相。 其智仅觉知能所之坏灭,凡见色、闻声、遇人、知晓皆仅见其坏灭相,「无常观智」(aniccanupassana nana),「苦观智」(dukkhanupassana nana)及「无我观智」(anattanupassana nana)之悟境因而增强。 6. 觉怖智悟坏智愈趋成熟,恒见诸法顿灭之余,生怖畏感,名「觉怖智」(bhaya nana)。 7. 苦患智随又悟此色心诸法,皆顿归坏灭,是可嫌可厌之法,毫不可爱,此名「苦患智」(adinava nana)。 8. 厌离智此色心诸法顿归坏灭,足见其不实,无乐,虚伪可厌。 此名「厌离智」(nibbidanana)。 根据《巴利文八讲集注》(pali attha-katha commentaries ),觉怖(bhaya )、苦患(adinava)、厌离(nibbida)三观智实应归为一智。 所以某些行人仅三智中生起一二而已。 9. ─10. 求解脱智及复起观智厌离智增强,觉知诸色心法皆苦,顿生弃舍此色心所成臭皮囊之念。 此名「求解脱智」(muncitukamyata nana)。 此念生起,复悟当精进修观方可望出离。 此名「复起观智」(patisankha nana)。 11. 行舍智如前觉悟复起用功,无常、苦、及无我三法印愈得深悟。 更甚者,难忍之痛感增多,惟观时顿归于灭。 专心用功时,立刻全部消失。 用功持续,观智升高,乃生「行舍智」(sankharupekkha nana,对色心诸法泰然处之之智)。 此时禅观异常轻易美妙。 稍稍用功,所缘境即一一自然现起。 能观心亦复如是。 只消在最初四、五或十次上使力,随后自然轻松之觉照即绵绵而起达一、二小时或更久。 行人甚至觉得无需更换姿势就可轻易舒适用功整天。 虽恒知法皆顿灭,惟不复有觉怖等智时之怖畏、苦患、厌离、求解脱及不满。 虽有苦之身体不适,心则无苦。 大致上可说毫无疼痛及类似身体不适。 虽常现好境界,但不如以往般兴奋。 虽禅观寂妙殊胜,怡悦却已不如恒生恒灭智时所生起之强烈。 此即「行舍智」安祥平静如如的特质。 12. 迈向圣道智或顺就圣道智行舍智渐趋成熟时,禅观加快,不费微力就接二连三迅速生起。 此接二连三骤生之观智名「迈向圣道智」(vutthana gamini )。 接二连三所生智中最终一个名「顺就圣道智」(anuloma nana vutthana )之义为进趣得见涅槃之圣道。 gamini之义为迈向此圣道之特殊观智,顺就圣道智乃觉悟无常等义的所有毗婆舍那观智中最终一个,贯通其前的其它毗婆舍那观智与(相关之)圣道,为迅速所生二或三个迈向圣道智中的最终一个,其势如奔。 13. 14. 15. 预流智、道智及果智顺就圣道智后,接着生起预流智(gotrabhu nana),圣道智(ariya magga nana)及果智(phala nana),此诸智中,顺就圣道智见所现身心诸法之生灭,并依无常、苦、无我三法印之一,多依无常法印,连续观照法之生灭。 预流智倾向于身心诸行(sankharas )之止息。 道智及果智则为进趣并证得身心诸行之止息寂灭。 上述系依经典之详释并供完整资料之用。 综合明白地说,行者照见诸法恒生恒灭,于迅速生起二、三觉观后,突然趋证诸法之止息。 此即道智及果智之生相,为时不长,仅一瞬间,甚至不足一秒。 --------------------------------------------------------------------------------七、见智清净门道智为七净门之末,名「见智清净门」(nanadassana visuddhi)。 由道智及果智迅速趋证(身心诸行)止息之顷,当起下述返照:16. 返照智返照前此轻松美妙地用功时,觉照曾突然加速。 亦返照前此迅速生起二、三觉照后,曾突然止息。 此种返照名「返照智」(paccavekkhana nana),对毗婆舍那观道(vipassana magga,内观之道)及圣道(ariya magga圣人之道)返观。 返观成就道智时身心诸行寂灭者为觉观涅槃之「返照智」(paccavekkhana nana)在果三摩钵提(phala samapatti趋证果智)中对果(phala)之返观尤为显著。 成就身心诸行寂灭之道智即「见智清净门」,为七净门之末。 顺就圣道智、预流智、道智、果智及返照智均系特出智能,于毗婆舍那观智成熟具足时剎那间最后一并生起。 上述道智及果智乃首先出现之须陀洹道智果智。 成就此初步之道及果,即证得须陀洹sotapanna(预流)而得免生恶道,七还人天。 七还之中,续修禅观直至成就阿罗汉道及果而证阿罗汉,断诸烦恼,体证涅槃。 因此,值此佛法之世,宜起修毗婆舍那禅观,最起码要成就须陀洹果。 得听此篇开示者皆真修实练之行人,如依上述十六观智,成就道、果及返照等智将大快平生。 即使未能证得,亦应继续努力以达成。 --------------------------------------------------------------------------------入果定(果三摩钵提)已证道智及果智者,如想再证一次诸所证者而继续用功,将很快成就「行舍智」。 定力强者,不久即达须陀洹果智,在此境界并会停留较久而非如前次般短暂。 趋证道果而停留彼处名入果定,远离诸苦,长享安乐。 --------------------------------------------------------------------------------精进趣向更高道果波罗蜜功德具足者,若更欲证待证之道智及果智,将从「恒生恒灭智」入手,循诸毗婆舍那观智步步前进,最终成就更高之道及果智。 --------------------------------------------------------------------------------祝福语祝诸位皆得努力成就最起码之须陀洹道智及果智,甚或更高道果。 祝诸位依所示妥善用功,速满所愿由道及果智而证涅槃。 (Mahasi Sayadaw: progress of Insight through the Seven Stages of purification) 发布时间:2022-02-28 18:17:03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81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