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佛教僧装的类别 内容: 如果从佛教僧装的类别上来看的话,可分为袈裟和僧装两大类。 袈裟有“五衣”、“七衣”、“大衣”的不同。 僧装有“海青”、“大褂”、“中褂”、“小褂”之分。 另外还有“僧鞋”、“僧袜”、“僧帽”等也是佛教的服装文化。 “五衣”者,梵语叫安陀会,是由五条布一长一短缝制而成,故叫五衣,是僧人平常劳作或就寝时穿用。 “七衣”者梵语叫郁多罗僧,是由七条布两长一短缝制而成,故称为七衣,为僧侣礼诵、听讲时所穿用。 “大衣”者俗称“祖衣”,为方丈和尚或讲经说法时所穿用。 梵语叫僧伽黎,为三衣中最高的一等,故称“大衣”。 有上、中、下三品之分,用九条、十一条或十三条两长一短缝制而成的大衣为下品。 用十五条、十七条或十九条三长一短缝制而成的大衣为中品。 用二十一条、二十三条或二十五条四长一短缝制而成的大衣为上品。 三衣在颜色上除大衣红色之外其它七衣和五衣一般用黑色或茶色为主。 由于袈裟是用很多小块布条纵横交错,拼作“田”字形,如同田地畦垄,表示僧众为众生的福田,所以袈裟也称做“福田衣”。 除此三衣之外还有“僧伽支”和“厥修罗”二衣,总称为五衣。 “僧伽支”意译为掩腋衣、覆肩衣。 是一种长方形的衣片,袒右肩覆左肩掩腋,可覆盖胸部,长度自左肩至腰下。 “厥修罗”意译为漆衣、下裙,为长方形布片缝合其两端而成。 此两种衣多见于喇嘛穿用。 除以上五种为佛教僧侣穿用之外,还有一种叫“缦衣”,由一整块布作成,不分条块,为佛教在家信徒受五戒之后所穿用。 这种衣不能常穿,只能在做法会或寺院随喜做佛事时才可穿用,是用来求忏悔的衣。 所以做叫“礼忏衣”。 除以上三衣袈裟之外,出家僧人平常穿用的服装称为僧服。 这种僧服不是佛教原有的,而是佛教初传入时,汉代的俗人服装,被佛教保存和延用下来,今天成为僧人的专用服装。 如有“短褂”为僧人之内衣,“中褂”又称罗汉褂。 长至膝下为劳作时穿。 “长褂”又称长衫为僧人的常服,是保持了汉服和唐服的特色。 短褂和中褂是太虚大师在长褂的基础上改变而成,故称“太虚装”。 介于袈裟与常服之间,还有一种服装为圆领方袍大袖的唐装,俗称“长袍”,佛教称为“海青”。 因为江苏吴中一带把方袖衣称为“海青”,以僧袍之袖宽广故援引其名称为“海青”。 海青一般方丈为黄色,大众为黑色,但现在的僧服有各种不同的颜色。 总之,一般僧服不能用太鲜艳的颜色就可以了,没有特殊的规定。 另外僧人有僧帽是暗灰色,形状以平顶冠为主。 北方冬季时可戴护耳的风帽,俗称“观音兜”。 古代僧人还有元宝帽、毗卢帽、宝公帽、天冠帽等各种类型。 印度地处热带,僧人一般赤脚,不穿鞋袜,中国风俗不同,出家人都穿鞋袜,不过这些都是古代人穿的鞋袜,佛教延用而成为僧人专用的鞋袜。 因此可以说僧人的服装是保持了中国古代的服装文化,在今天文化逐渐西方化的同时,古代传统服装文化显然更有特色和意义。 发布时间:2022-01-25 23:20:10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8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