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净界法师:大乘生命缘起正见的两个重点 内容: 复有十二支缘起,是名分别爱非爱缘起。 以于善趣恶趣,能分别爱、非爱种种自体为缘性故。 这个业种子要从种子而转成正式的果报,必须要经过十二因缘的滋润。 你一定有无明的滋润才产生行。 当然,你这个行,这个业力的造作,它有它的种子。 不能说无明产生行,是无明的资助,它是一个助缘而产生行。 行的助缘而产生识。 所以十二缘起,每一个都是一个增上缘。 因为无明的滋润产生了业力,由业力的滋润产生阿赖耶识的种子,由这个阿赖耶识的种子产生名色、触、受、爱、取、有等等。 所以这个十二缘起它是一个增上缘。 这个地方十二缘起主要的是第六意识的分别心,就是我们的这个我执、法执的分别。 由于我们我执、法执的分别把业力的种子滋润了以后,就产生了分别爱、非爱的果报。 这个分别就是差别。 这个时候在三界六道当中有很多可爱的果报,就是人天的可爱果报,或者是有很多不可爱的三恶道的果报出现。 因为这种善趣、恶趣的果报是能够明确地去分别可爱、不可爱的自体,它有它种种的痛苦的五蕴、有它安乐的五蕴的自体,所以叫作分别爱非爱缘起。 就是说,这个缘起能够通过我们心中的我执、法执的滋润,使令这个善恶的业种子转成三界的果报。 这个地方讲到十二缘起,我们解释一下它是怎么个滋润法。 这个十二缘起的解释,就是它能够把已经存在的业种子滋润成一个正式的三界果报。 滋润,在唯识学的专有名词叫作熏习,它有一种熏习的力量。 十二缘起的熏习有二类:一个是微细的熏习,一个是比较粗显的熏习。 这个微细的熏习就是无明。 无明缘行。 就是说,我们只是造了这个业力,不表示说一定是在人天得果报,或者三恶道得果报,一定要有这个我执自我意识。 通过这个自我意识的这样的分别,就能够把这些善恶的种子累积成一个有漏的三界的果报。 这是第一个,无明的熏习。 这是比较微细的熏习。 其次是爱取的熏习,爱、取、有。 我们对于这个生命当中不同的爱取,也会使令这个业种子产生不同的变化。 比如在《高僧传》讲到,唐朝有一个叫僧藏法师的。 僧就是佛法僧的僧,藏就是法藏大师的藏。 这个僧藏法师出家以后,白天修福,晚上念佛。 他的修行就是两个重点,修福念佛、念佛修福。 到后来,晚年临命终的时候,在《高僧传》上说,他的中阴身六欲天次第来迎。 刚开始四天王天现前,他内心不动;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这种诸天的安乐果报次第地现前来迎接他去受生,他完全不为所动。 当然,他内心不动爱取,他对六欲天没有爱取,这个时候六欲天的种子不能得果报。 六欲天的中阴身消失了,最后阿弥陀佛现前。 阿弥陀佛现前的时候,他内心当中产生强烈的皈依心,这个时候跟弥陀感应道交,往生净土。 这样一个往生的公案,我们应该来了解一下。 也就是说,这个僧藏法师,他平常的分别自性缘起,他的业种子,有持戒修福的种子,也有念佛的种子,这两个种子都有。 当然,这两个种子都有成就安乐果报的功能。 但是问题就是说,他持戒念佛的种子,到底是在人天享受福乐,或者是到极乐世界享受清净的功德庄严,这个时候分别爱、非爱缘起是一个关键点。 这是十二支的缘起,就是你心中无明的浅深:你心中对于整个生命的爱取,到底是对娑婆世界比较爱取? 或者对极乐世界比较爱取? 那么这样的差别的爱取,对我们内心的业力就有一种主导的功能。 就是说,同样是一种善业,这个善业到底是投生到净土去得果报,或者是在人天得果报,这个时候你心中的爱取是居于一个主导的地位。 这个地方是说随业往生跟随念我们一般人正常人的心念当然是爱着娑婆,所以他最后的善业就是由这个心念的引导,就在三界得果报。 那么净土宗,他临终的时候,重要在正念分明。 临终深信、切愿、持佛名号,他临终的时候,心不贪恋、意不颠倒,那个正念力就能够引导这些善业跟弥陀的功德感应道交。 所以,蕅益大师的《弥陀要解》,诸位看看就知道。 蕅益大师在讲到净土宗的修学纲要所谓的净土三资粮,他讲一句话,他说:往生与否,在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在持名之浅深。 这一句话是修习净土宗的至理名言,你修净土宗不可以不知道的! 就是说,你往生以后的品位高下,那是由你的善业力分别自性缘起,你佛号念得越多,你往生品位越高。 但是你能不能够往生,就跟你念佛的多少没有直接的关系,而是与你心中的信愿你心中有什么希望有关。 如果你对来生的期待是希望继续在人天享受福乐,那么你这个念佛的种子就变成人天福报了。 所以他的意思就是,信愿是一个主导者。 持名是一个跟随者,它是一个脚;信愿是一个人的眼睛,它有主导的作用。 就理论上来说,你念一句佛号就可以往生,临终一念就可以往生。 蕅益大师讲,若信愿具足,临终十念乃至一念,也可以往生。 就是说,一句佛号,只要你用正确的对净土的爱取来滋润,用信愿具足来滋润这一句佛号,它也可以引导你跟弥陀感应道交。 如果你对净土宗没有爱取,对净土法门没有信愿,那么你这个佛号念到风吹不入,雨打不湿,亦无得生之理。 这个地方就是说,在大乘佛法当中讲到随业跟随念。 当然我们所积集的业力很重要,所谓的此中依止阿赖耶识能够生起诸法的差别的果报,这是一个分别自性缘起;第二个,依止十二缘起中的爱取的滋润,而使令这个业种子变成一种差别的爱、非爱的果报,这是一个重要的增上缘。 这个是讲到从大乘的角度来解释生命的缘起,两个重点:一个是业力,一个是心念。 发布时间:2021-12-09 21:16:44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80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