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憨山大师:曹溪宝林禅堂十方常住清规 内容: 惟我六祖大师说法曹溪。 天下衲子归之。 祖设安居。 以容广众。 此禅堂之设最初之始也。 至百丈大师。 立律条以约多人。 此清规创初所由立也。 自此凡天下丛林。 皆有禅堂。 以行清规。 名为十方常住。 虽千万指。 如一人之身。 头目手足之相须耳。 惟曹溪禅堂。 自六祖之后。 今千年矣。 久而遂废。 凡本寺僧徒。 分烟散火。 居止不一。 而清规不行。 即十方衲子礼祖而至者。 茫然无归。 虽有祖庭之设。 无复清修之业。 甚至不异编氓。 岂禅源根本之地焉? 老人蒙圣恩度岭。 承当道护法盛心。 不忍祖庭之零落。 命寺僧延予。 以整理之。 予至则苦心一志。 以中兴祖道为心。 除修殿宇乃清宝林旧址。 僧房填塞。 遂捐资别买空地。 移僧房七所。 辟成一区。 复立内禅堂一座。 以安常住僧众。 立外堂一座。 接纳十方往来。 除常住香灯外。 别捐己资。 赎紫笋庄田山园地土。 以为供赡。 名为十方常住。 安居既就。 四事既周。 恐居是堂者。 不能律身进道。 及堂中主者。 不諳古德清规。 事有差舛。 言行乖违。 有坏法门。 不唯有事创立之心。 实负龙天护法之意。 凡日用事宜。 略设条例如左。 宾主各宜遵守。 以图永久光扬祖道。 庶使法门不坠。 道业可成。 老人仰续六祖如线之脉。 亦稍摅其本愿矣。 凡我弟子。 务宜守之。 慎勿轻忽! 佛说常住有二种。 一常住。 常住即今之寺。 立住持以主之。 称曰长老。 为一寺领袖。 一十方常住。 即今之禅堂。 立堂主以主之。 为十方领袖。 故居是堂者。 无论内外。 皆称十方。 以发心修行。 志超方外。 非世俗比也。 其清规礼法。 如住持例。 但住持与众僧。 有上下之分。 若主禅堂法食均等者。 则有师资之分。 称日堂头。 如今之少林。 若但掌禅堂事务。 称日堂主。 与众有宾主之分。 即今之诸方。 凡在堂之僧。 日用助道。 四事因缘。 皆实赖之。 丛林一切大小事务。 皆伏荷之。 众皆拱手而已。 非细事也。 是须递相恭敬。 内外和合。 以道为怀。 勿妄生议论。 以求过端。 所处礼法清规。 自有定例。 务安分守成。 勿妄增减! 1、禅堂之设不轻。 堂主之任甚重。 以十方眼目。 指瞩一人。 直须言行端洁。 以符众望。 故居是任者。 务秉慈悲心。 广大心。 软和心。 忍辱心。 谦下心。 以菩萨修行心。 如桥梁。 如大地。 方堪荷负众生。 乃称妙行。 故凡日用饮食。 与众同甘苦。 不得私自偏众。 滴水茎菜。 以众为心。 不得专任己意。 以取讥谤。 众僧有过。 当白堂中班首。 婉言方便处之。 不得遽出暴言粗语。 任情呵责。 不得苛刻佃民。 以招怨谤。 凡一应执事。 务要斟酌贤否。 不得妄用匪人。 常住钱谷。 当撙节浮费。 不得过用。 若系当用。 宜与班首预先商权可否。 查书记簿。 明开支销。 不得专任己意。 2、堂中岁计。 即常住租课。 每年不足三分之一。 所欠甚多。 并无实法。 但凭大众修行。 以感龙天外护。 俱在堂主一肩募化。 万一不足。 大众只宜同甘淡薄。 不得过求丰美。 妄贷债负。 以累常住。 3、作务行人。 苦心劳力。 终岁辛勤。 冬夏二季。 必须量给单布。 以助道心。 但常住岁计不足。 实难寂规。 是在堂主多方设处。 否则不能以安行人。 其堂中在单僧众。 理宜均等。 但力所不及。 势难措办。 贷则返累常住。 难以持久。 若就八月会中。 缘难一定抑恐预有借办。 当即填还。 今照所有施利。 先除还所负。 余则斟酌多寡。 量散堂中。 以助道缘。 难为定例。 若更有余者。 存贮以实常住。 不致空虚。 庶可持久。 傥有施主专意布施。 随所发心。 不属常例。 4、堂中岁计。 全在八月会中。 施主齐集。 所有斋僧布施。 米则入库。 其有银两。 当立柜一具。 簿一扇。 书记请公正一人同掌。 其有折米银两。 即当据实眼同登簿。 不得移作本色乾没。 其办斋银两。 亦合入簿储积。 日逐当众支用。 书记别合支销簿。 以备稽查。 堂主不得私自出入。 其有念经拜忏银两。 亦登入薄。 以待会罢通融散众。 堂中不得执为己有。 以在道场内外一力。 故不得专。 若外有送茶果之资。 系堂主者。 堂主自收入己。 有送堂中者。 及榜疏佛事等项。 是在堂中专执。 施主专心。 则听公取。 如越例而争者。 准清规例。 据其所争。 照数倍罚。 办斋一供。 如不遵者。 不共住。 5、堂中坐单僧众。 俱系作养。 本寺僧徒。 离居不远。 切近亲朋。 但恐熟处难忘。 不得时常托故回房。 纵意妄为。 饮酒博奕。 游荡嬉戏。 或酣醉到堂。 触秽神明。 轻欺礼法。 犯者堂主白班首。 重者不共住。 轻者当众罚跪香一炷。 忏悔改过。 若不遵者。 亦不共住。 6、在堂僧众。 皆老人作养。 以光祖道。 唯以修行为心。 各宜谨守戒法。 调练三业。 制伏过非。 勿使造业。 不得聚首妄生议论。 蛊惑正人。 以启事端。 或勾引匪人。 破坏常住。 盗取什物。 违者与犯者同坐。 7、堂中一切事务。 及岁计周支。 俱在堂主一力担荷。 以一人而肩众事。 诚难一一恰好。 倘有差失。 大众亦当体量。 念其劳苦。 不得求全责备。 妄指过端。 以生别议。 若果有过差。 当会同班首。 就方丈中茶话。 款叙谏正。 不得遽发粗言。 以伤道体。 8、凡十方远到衲子。 俱在外堂旦过寮安歇。 必须入堂问讯。 班首即当领众回礼叙谢。 知宾款茶。 不得坐慢。 取罪十方。 若是知识法师。 及高贤衲子。 即白堂主。 当延入内堂寝室安居。 或经冬夏。 务尽心恭敬供养。 大众朝夕咨请法要。 不得轻慢。 以增罪过。 若在旦过寮。 借歇三五日者。 其斋食皆出内库。 堂主务要时常经心检点。 勿使缺乏。 当立寮主。 以司接纳。 若内堂遇有办斋。 次堂亦当普请。 9、禅堂事务至简。 租课只就班首催取。 或堂主亲徵。 故执事不必多立。 但知客一人。 必不可少。 以应答往来宾客。 接待十方衲子。 此职务在得人。 如缺其人。 即以堂中值日僧代管。 客至必须款留待茶。 若施主专至者。 必白堂主礼待。 勿退信心。 若十方衲子。 亦须辨白贤愚。 勿轻去留。 10、丛林公务。 有事不分内外。 一例普请。 此天下古今之通规也。 今本山道粮则施主亲斋。 庄租则佃民自送。 打柴则行人入山。 此外无多劳役。 唯有溪边运柴。 园中料理蔬菜而已。 如遇普请。 堂中止留值日一人看堂。 其余齐赴。 不得躲避。 违者罚跪香一炷。 11、天下丛林。 无论内外。 法属同体。 而在堂者。 赖行人以助道业。 行人施力用以资修行。 其实劳者居多。 非道心坚固者。 不能久甘苦行。 大非世俗役使者比也。 凡系常住公务,而禅堂班首。 领众指点作为。 一一皆听。 不许抗违。 若各人私事。 非系热情。 不得私自驱用。 即有务下行人丛杂或致喧争。 及过费食物。 或偏众饮食。 犯种种过者。 先有典座。 听其约束。 如不和合。 听堂主处分。 照清规例。 去留任理。 堂中傥见有过者。 亦当白堂主治之。 不许径自粗言辱詈。 以致净论。 以行人可否。 皆堂主通达其情。 非一偏可据。 故其庄民。 非公事不得擅用。 12、安务下行人。 专在堂主检点。 安留堂中。 不得私情。 强留亲友。 恐有不法。 破坏常住。 以累举者。 事发有犯连坐。 13、在堂皆系作养。 本寺僧徒。 今见丛林有绪。 规模可观。 或有本寺后进之徒。 素无德行。 不服受业师长教训。 希图安闲快意。 假以入堂为名者。 决不许入。 或已入堂。 不守清规戒律。 任情狂为。 不随众礼诵。 专一养懒。 或不时在外。 仍行饮酒茹荤。 全无惭愧。 只托虚名。 不务实行。 搅群乱众者。 堂中班首悦众。 请堂主同白住持。 堂主。 即遣出堂。 不许久留。 以伤众德。 如不遵者。 住持当以法治。 慎勿徇情。 养成后害。 14、天下丛林。 自有百丈清规。 永为成法。 但本山禅堂。 名虽十方。 非诸方比也。 以老人入山之初。 切念祖道衰微。 僧失本业。 老人志在中兴。 以人材为本。 故始捐束修。 以教习沙弥及披剃。 则建禅堂以教修行。 捐衣资以置供赡。 种种苦心作养。 无非上为六祖。 以续道脉。 下接十方。 以光丛林。 今奈老人薄德。 不能以满本愿。 中道弃置而去。 则立十方堂主。 以代老人之劳。 但一应所用。 欠缺尚多。 堂主纵体老人之心愿。 亦无老人之道力。 恐有缺漏。 不能周至。 本寺头首执事。 耆旧大众。 各宜体谅。 当念祖庭无禅堂。 不足称道场。 无堂主不能接十方。 保多众。 若属本寺。 未免殉俗。 则不久而废。 是故本山与堂主有宾主之义。 各当以道为怀。 宾主各尽其礼。 不得任意苛责。 以伤和合。 则有坏丛林。 以负者老人建立之意。 获罪六祖。 取谴龙天。 是当谨戒。 右上条件甚多。 不能备悉。 即此所列事宜。 虽非古规。 乃切救时弊。 就此宝林道场。 苟能一一遵而行之。 则祖道之兴。 在此举矣。 幸勿视为寻常。 轻而忽之。 有负建立之心也。 凡在堂者。 各宜勉之。 万历四十一年十一月十二日中兴曹溪宝林禅堂憨山老人德清书于十方常住 发布时间:2021-12-07 21:18:02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8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