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净慧法师:无念、无相、无住 内容: 彻底觉醒不空过此生在禅堂里面七天,可能每个人都能有一股勇气,都能打起精神来与自己的无明烦恼习气拼搏。 一旦离开了禅堂,回到了世俗生活中,又抵挡不住种种的诱惑,一切习气毛病又故态复萌。 所以,不管是在禅堂内还是在禅堂外,是在家庭还是在寺院,我们都应保持一颗精进的心,不要懈怠。 人的生命很有限,人的生死问题很严峻,迷惑的问题很严峻,不趁我们还有精力的时候来解决这个大问题,更待何时呢? 因此,接受了佛法,信仰了佛法,并且程度不同地理解了佛法,那就要很好地珍惜这种法缘。 要向佛陀学习,向诸大菩萨学习,向历代祖师学习,他们都解决了人生的大问题。 我们是在学佛,我们也要像他们一样,在人生亘古的迷惑上求得一个彻底的解决、彻底的觉醒,这样才不空过此生。 我们七日禅修进行了五天。 名字叫做禅修,但实际上没有讲到禅是什么,要怎样进行禅修。 我想,禅就是这样,禅修就是这样,如果还要画蛇添足地讲什么是禅,那已经不是禅了。 六祖大师告诉我们,学习禅宗首先要明白禅究竟是什么。 六祖大师在《六祖坛经》里面说过这样一段话: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这是《六祖坛经》的原话。 我此法门指的是什么法门呢? 就是禅宗的顿教法门。 顿教法门离名离相,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所以说先立无念为宗。 明明坐在这里,念头像潮水一般,一波接一波地起灭不停。 怎么能够做到无念呢? 无相为体。 我们满眼的青黄赤白,形形色色都是相;万象森罗,山河大地,无不是相。 怎么能够做到无相呢? 无住为本。 无住的意思是什么呢? 一切法迁流不息。 一切法在迁流,时间空间在变换,所以都不可定位。 既然不可定位,那么一切法都没有住相。 而实际上,在我们迷惑众生的印象当中,看到世间一切事物虽有迁流,但是从印象上觉得万事万物至少有相对的稳定,相对地保持一段时间的住相。 事物存在的状态有四相:生、住、异、灭。 一切事物有出生的相状,有住持的相状,有变异的相状,有坏灭的相状。 四相宛然,怎么能说一切都是无住呢? 一切事物迁流不息六祖大师的精神,六祖大师顿悟禅的核心就是三无:无念、无相、无住。 三无的思想,是指导我们断惑、破执的根本,是指导我们直接证入真理的钥匙,是打开我们每一个人自家宝藏的钥匙。 第一,无念。 念就是概念,也就是名言。 名言表述的是一切具体的事物。 同一个具体事物可以用多种名言来表达,究竟哪一个名言能够把这件事物表述清楚呢? 我们能否从名言上看到事物的本质呢? 亲证一切法的实相呢? 不能,因为名言概念和事物本身有十万八千里的距离。 名言是随着时间、地点、人物的不同而安立的,不是事物本身。 要认识事物本身,一定要离开名言,透过名言,不要在文字上兜圈子。 认识事物的实相是要通过不立文字,亲见本来。 所以,六祖大师的顿教法门先立无念为宗旨。 第二,无相。 具体的事物有名有相。 名相只能是引导人们去接触事物本身,名相并不是那件事物。 而且,由于主客观条件的改变,相也会有歪曲错误的反应。 所以要离相,要离名。 第三,无住。 住,实际上首先是把一切事物看作是静止的、不变的、永恒的,那就是住。 一切事物是不是如此呢? 不是的。 一切事物是瞬息万变,迁流不息的。 孔子对颜回说:交臂之间(时间极短的一瞬间),我孔子已经不是原来的孔子,你颜回也不是原来的颜回。 孔子深刻地认识到诸法无住的实相,交臂之间新新不已。 认识到无念、无相、无住,对于我们破无明、断烦恼、除二障、显真理来说,就是最锐利的思想武器。 我们之所以有迷惑,就是从名相而来,就是从一切法常住不变的执著而来。 实际上,事物本身,实相本身,是离相离名的。 我们的意识面对这个世界,就像流水一样不断地翻腾,种种妄想分别,对于离相离名的真理实相不了解,这个时候应该怎么办呢? 就要有甚深的智慧、无上的般若,来觉照,来观照。 临济禅师有一首偈子,这首偈子说:临流不止问如何? 我们面对这个意识之流,妄想翻腾,一下都不停止,怎么办呢? 真照无边说似他(tuo)。 在这里读成拖。 真照就是大智慧,能量极大、能量无边的大智慧。 也就是说,临流不止怎么办呢? 我告诉你一个办法,要用能量极大的智慧来觉照,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办法。 为什么会临流不止呢? 因为迷惑的人,不懂得实相是离相离名的。 离相离名人不禀,把握不住这个离相离名的实相,所以要用般若来观照。 最后一句吹毛用了急须磨。 这一句是承第二句而来。 真照好比一把能断秋毫之末的锋利的宝剑,像这么锋利的宝剑用完了之后不能就这样收起来,还要继续磨砺,使它永保锋利。 佛来佛斩,魔来魔斩,离一切相,才能见到实相。 我们在此静坐修禅,仅仅是修行的起步,一切都还在名相当中兜圈子,都还在语言文字上面兜圈子。 对于离相离名的真如实相,我们还摸不着边。 所以我们要从基础做起,要从净化三业做起,要脚踏实地地解决我们人生亘古以来的这场大梦。 这样,我们才能逐步进入到禅修、禅悟的实际阶段。 因为,禅最终的目标是要开悟。 禅以悟为本,禅的灵魂在开悟,人的转变、人的超凡入圣的关键也在开悟。 一切没有想到要开悟的人,学佛就等于是枉费劳神。 学佛,佛者觉也,就是要学习佛陀的觉悟。 大家这样一听,很多老人就灰心了,我都七八十岁了,怎么开得了悟呢? 你不要着急,只要心心念念真正在学佛,你就是开悟了。 为什么这样说呢? 你心心念念在学佛,心心念念按照佛的要求在做,按照佛的模样在做,那你就是一个开悟的人。 可惜要做到这一点,千难万难。 所以无论年老的人也好,年轻的人也好,不要把开悟当作是一个遥远的目标。 迷闻经累劫,悟则刹那间。 迷、悟也就是在一念之间。 七八十岁的人有份,年轻的人更有份。 发布时间:2021-09-21 05:02:07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78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