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关于“挣钱与花钱”的一点点思考 内容: 学习了《佛教的财富观》,我有很多思考。 在谈论功德法财之前,我想,对于我来讲,更重要的是,再去梳理一下如何在世俗生活中面对物质财富。 这一关如果没有打通,没有树立正念,也谈不上攒什么净财,更不要说积累多少功德法财了。 所以,我想就“追求财富和支配财富的方式”这个问题分享我的学习收获。 其实关于这个问题,法义中就是一句话:挣钱靠福报,花钱靠智慧。 关于挣钱。 首先要明了因果,这点我是深深接受的。 我只能挣到属于我的钱财,这是过去的因缘果报。 包括过去生中的,也包括今世累积的。 我过去的经验告诉自己,不信不行,我所能做的是承认因果、臣服因果,好在,一切都可以因修行而改变。 越是困难的时候、恐惧的时候,越是无力、迷茫的时候,唯一落脚的地方,就是调整态度,认真修行(这里除了佛法上的修行,也指带着修行的态度在世间做事)。 在“因”上去发力,是“当下”唯一能做的。 只要信心足,发心好,智慧够了,再不好的际遇,也会慢慢好起来的! 其次,对于“广种福田”,我做得还远远不够,特别是恩田,尤其是其中的父母恩。 相比起来,师长恩、国土恩、和众生恩,倒还好一些。 我观这背后大概有一个“理所当然”或者“关系远近”的原因。 师长、国土、众生,因为不是亲人,不该我也不欠我,所以当我被关爱和照顾的时候,反而会心怀感激,乃至感恩。 而对父母,反而因为习惯于从他们那里获取,忽略了在成为父母之前,他们首先是个凡人。 我期待他们要有父母这个角色的一切优点,并视之为理所当然,却往往放大他们生而为人的人性弱点或缺点。 带着这样的觉察,我在与父母的对话中加强了刻意练习,放下“我”,去看见“他们”,心里多了一份感恩,和父母的相处融洽多了。 对于悲田和敬田,我是越来越有些感觉的。 我常常提醒自己不要为了帮助别人而帮助,也不要为了想让自己看起来慈悲而去帮助人。 中医里有一种说法叫“有呼才有应”、“医不叩门”。 更多的,我会去观察自己的发心。 如果有人需要帮助,我是否能听见“呼”声? 我在帮助别人的时候,是否在自以为是? 我发现,当我能更深刻理解生而为人的痛苦时,才会有真正的悲心生起。 这悲心,是对生而为人的抱歉和慈悲。 那种当下的帮助,是比较纯粹的,因为我不是在帮助别人,是在帮助自己。 生而为人,我们的无助是一致的。 也正是在这样的悲心下,我越来越有恭敬之心。 那是对人的恭敬,对人心、人性的恭敬,更是对佛陀的智慧与慈悲的恭敬,对“若要离苦、唯有解脱”的恭敬。 第三、生存技能是创造财富的工具和道具,越是专业越能用好它们,越能做得漂亮,与更多的大众结缘。 就像法义说的:专业技能不仅是生存的必要保障,也是菩萨利益众生的增上缘。 不过它是把双刃剑,当利用它与众生结缘的时候,如果发心不正,它就会成为达摩克利斯之剑。 最后是开源和节流,开源还要继续去探索,去发掘更多的可能性。 节流方面近两年大大改善,一来大概和去年疫情影响了收入有关,二来是在所从事行业受的教育和学习,让我知道要做人生规划了,消费比往年大大下降,开始学习记账,不必要的支出减少了,花钱时想着给年老的自己留一点了。 但这里也有一个地方要提醒自己注意,别让节流变成了吝啬。 这就关系到花钱的智慧了。 法义说财富应分为四份。 对我来说,更要提醒自己一句话:只有将财富当作“行善的工具”去追求,才能使财富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这就是十八字方针的第一位:态度。 以何态度去对待财富,是初始,是行动的先决条件。 财富的量,即是果。 财富的净与不净,也是果。 挣钱和花钱的第一要素是态度,态度最终决定了以何等的智慧挣钱和花钱,最终也会导致我不同的结果和人生。 最后,我还有一个世俗的好奇,我想试验一下,通过自己的修行,会发生怎样的财富变化,吸引来的“钱大人”的品级会不会越来越高。 当然,这个“钱大人”不止是物质的,更包括精神的。 我期待能用佛法帮助自己解决人生困惑,树立正确人生观念,更期待成就最高的智慧。 发布时间:2021-06-03 07:07:15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75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