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诸佛方便教门皆依众生根起,云何唯立一心以为宗镜? 内容: 金刚经以无住为宗。 华严经以法界为宗。 涅槃经以佛性为宗。 任立千途。 皆是一心之别义。 何者。 以真心妙体。 不在有无。 智不能知。 言不可及。 非情识思量之境界。 故号不思议。 体虚相寂。 绝待灵通。 现法界而无生。 超三世而绝迹。 故号之无住。 竖彻三际。 横亘十方。 无有界量。 边表不可得。 故称法界。 为万物之根。 由作群生之元始。 在凡不减。 处圣非增。 灵觉昭然。 常如其体。 故曰佛性。 乃至或名灵台妙性。 宝藏神珠。 悉是一心。 随缘别称。 经云。 三阿僧祇百千名号。 皆是如来之异名。 只为不知诸佛方便。 迷名著相。 随解成差。 但了斯宗豁然空寂。 有何名相。 可得披陈。 如龙王一味之雨。 随人天善恶之业。 所雨不同。 各见差别。 华严经云。 譬如娑竭罗龙王。 欲现龙王。 大自在力。 饶益众生。 咸令欢喜。 从四天下。 乃至他化自在天处。 及于地上。 于一切处。 所雨不同。 所谓于大海中雨清冷水。 名为无断绝。 于他化自在天雨箫笛等种。 种乐音。 名为美妙。 于化乐天雨大摩尼宝。 名为放大光明。 于兜率天雨大庄严具。 名为垂髻。 于夜摩天雨大妙华。 名为种种庄严具。 于三十三天雨众妙香。 名为悦意。 于四天王天雨天宝衣。 名为覆盖。 于龙王宫雨赤真珠。 名为踊出光明。 于阿修罗宫雨诸兵仗。 名为降伏怨敌。 于北郁单越雨种种华。 名曰开敷。 余三天下。 悉亦如是。 然各随其处。 所雨不同。 虽彼龙王。 其心平等。 无有彼此。 但以众生善根异故。 雨有差别。 是以龙王一味之雨。 随诸天感处不同。 犹如诸佛一心法门。 逐众生见时有别。 问:诸佛方便教门,皆依众生根起。 根性不等,法乃尘沙。 三十七品助道之门,五十二位修行之路,云何唯立一心,以为宗镜? 答:此一心法,理事圆备,是大悲父、般若母、法宝藏、万行原。 以一切法界、十方诸佛、诸大菩萨、缘觉声闻、一切众生皆同此心。 诸佛已觉,众生不知。 今为未知者,方便直指,以本具故不虚,以应得故非谬。 故《华严经》颂云:“譬如世间人,闻有宝藏处,以其可得故,心生大欢喜。 ”宝藏处者,即众生心,才入信门,自然显现。 方悟从来具足,岂假功成;始知本性无差,非因行得。 可谓最灵之物、至道之原、绝妙之门、精实之义,为凡圣根本,作迷悟元由。 如万物得地而发生,万行证理而成就。 诸门竞入,众德攸归。 作千圣趣道之基,为诸佛出世之眼。 是以若了自心,顿成佛慧。 可谓会百川为一湿,抟众尘为一丸,融镮钏为一金,变酥酪为一味。 如《华严经》颂云:“不能了自心,焉能知佛慧? ”《阿差末经》云:“但正自心,不尚余学。 ”《禅要经》云:“内照开解,即大乘门。 ”见自心性,谓之曰照;众圣所游,谓之曰门。 《入楞伽经》偈云:“心具于法藏,离无我见垢。 世尊说诸行,内心所知法。 ”《月灯三昧经》偈云:“若有受持是一法,能顺菩萨正修行。 因此一法功德故,速得成于无上道。 ”《胜鬘经》云:“世尊! 我见摄受正法,有斯大力。 如来以此为眼,为法根本,为引导法,为通达法。 ”释曰:所言正法者,即第一义心也。 心外妄计,理外别求,皆堕边邪,迷于正见。 所以得为如来正眼,摄尽十方之际,照穷法界之边,总归一心,是名摄受正法。 《起信论》云:“复次真如自体相者,一切凡夫、声闻缘觉、菩萨诸佛,无有增减,非前际生,非后际灭,常恒究竟,从无始来,本性具足一切功德。 谓大智慧光明义,遍照法界义,如实了知义,本性清净心义,常乐我净义,寂静不变自在义,如是等过恒沙数,非同非异,不思议佛法,无有断绝。 依此义故,名如来藏,亦名法身。 ”问:上说真如离一切相,云何今说具足一切功德相? 答:虽实具有一切功德,然无差别相。 彼一切法,皆同一味一真,离分别相,无二性故。 以依业识等生灭相,而立彼一切差别之相。 此云何立? 以一切法,本来唯心,实无分别。 以不觉故,分别心起,见有境界,名为无明;心性本净,无明不起,即于真如立大智慧光明义。 若心生见境,则有不见之相;心性无见,则无不见。 即于真如立遍照法界义。 若心有动,则非真了知,非本性清净,非常乐我净,非寂静,是变异,不自在,由是具起过于恒沙虚妄杂染;以心性无动故,即立真实了知义,乃至过于恒沙清净功德相义。 若心有起,见有余境可分别求,则于内法有所不足;以无边功德,即一心自性,不见有余法而可更求,是故满足过于恒沙非一非异不可思议诸佛之法,无有断绝。 故说真如名如来藏,亦复名为如来法身。 然此一心,非同凡夫,妄认缘虑能推之心,决定执在色身之内。 今遍十方世界,皆是妙明真心。 如《入法界品》云:“华藏世界海中,无问若山若河、大地虚空、草木丛林、尘毛等处,无不咸称真法界,具无边德。 ”故先德云:“元亨利贞,乾之德也,始于一气;常乐我净,佛之德也,本乎一心。 专一气而致柔,修一心而成道。 心也者,冲虚粹妙,炳焕灵明;无去无来,冥通三际;非中非外,朗彻十方。 不灭不生,岂四山之可害;离性离相,奚五色之能盲? 处生死流,骊珠独耀于沧海。 踞涅槃岸,桂轮孤朗于碧天。 大矣哉! 万法资始也。 万法虚伪,缘会而生,生法本无,一切唯识。 识如幻梦,但是一心。 心寂而知,目之圆觉,弥满清净,中不容他,故德用无边,皆同一性。 性起为相,境智历然;相得性融,身心廊尔。 方之海印,越彼太虚。 恢恢焉,晃晃焉,迥出思议之表也。 ”又先德云:“如来藏者,即一心之异名。 何谓一心? 谓真妄染净一切诸法无二之性,故名为一。 此无二处,诸法中实,不同虚空,性自神解,故名为心。 ”是以若于外别求、从他妄学者,犹如钻冰觅火、压沙出油,以冰砂非油火之正因,欲求济用,徒劳功力。 又若但修渐行,空住权乘,则似画无胶,如坏未锻,以坏画非坚牢之器,欲求究竟,无有是处。 若能谛了自心,不妄外求者,如从木出火,从麻出油,不坏正因,速得成办;又如画得胶,如坏经火,堪成器用,事不唐捐,凡有施为,悉皆究竟。 若未信入,取舍万端,随境生迷,为法所害。 不观空以遣累,但取空而废善;不达有以兴慈,但着有而起罪。 皆为不了空有一心,致兹得失。 若入宗镜,才发心时,非唯行成,理即顿具,便同古佛,一际无差。 如《大涅槃经》云:“拘尸那城,有旃陀罗,名曰欢喜,佛记是人,由一发心,当于此界千佛数中,速成无上正真之道。 ”《法华玄义》云:“心法者,前所明法,岂得异心? 但众生法太广,佛法太高,于初学为难。 然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别者,但自观己心则为易。 《涅槃经》云:‘一切众生,具足三定。 上定者,谓佛性也。 ’能观心性,名为上定。 上能兼下,即摄得众生法也。 《华严经》云:‘游心法界如虚空,则知诸佛之境界。 ’法界即中也,虚空即空也,心佛即假也,三种即佛境界也,是为观心,仍具佛法。 又游心法界者,观根尘相对,一念心起,于十界中,必属一界。 若属一界,即具百界千法,于一念中,悉皆备足。 此心幻师,于一日夜,常造种种众生、种种五阴、种种国土,所谓地狱界假实国土,乃至佛界假实国土。 行人当自选择,何道可从。 又如虚空者,观心自生心,不须藉缘。 藉缘有心,心无生力。 心无生力,缘亦无生。 心缘名无,合云何有? 合尚叵得,离则不生。 尚无一生,况有百界千法耶? 以心空故,从心所生,一切皆空,此空亦空。 若空非空,点空设假,假亦非假,无假无空,毕竟清净。 ”岂止三观万行,乃至十方虚空,尚从心变,岂况空中所生物像? 如《首楞严经》颂云:“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 ”所以《华严疏》云:“空有二法,俱称真之理,则有与空皆性空也。 ”《钞释》云:“空有称真之理者,此空是外空,若以理空对外空,外空离法,是断灭空,理空即名为真空。 若以外空亦心现,亦由对色、灭色方显,则此断空,从缘无性,即性空也。 故十八空中明大者,谓十方空,即十方虚空,亦是性空矣。 ”所以千圣付嘱,难遇机缘。 若对上根,豁然可验。 如寒山子诗云:“自古多少圣,语路苦叮咛;人根性不等,高下有利钝;真佛不肯信,置功抂受困;不如心净明,便是心王印。 ”先德云:欲知法要,心是十二部经之根本,入道要门。 此心门者,三世之佛祖,唯此一事实,余二即非真。 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 一乘法者,一心是。 但守一心,即心真如门,一切诸法无有缺少,一切法行不出自心。 唯心自知,更无别心。 心无形色,无根无住,无生无灭,亦无觉观可行。 若有可观行者,即是受想行识,非是本心,皆是有为功用。 诸祖只是以心传心,达者印可,更无别法。 如《华严经》中,文殊童子,化五百童子,发菩提心,唯一人,善财童子,达本心原,游一百一十城,问菩提万行,所学三昧门,皆如幻化而无实体。 故知从心所生,皆同幻化。 但直了真心,自然真实。 如《唯识枢要》云:“依境教理行果,五唯识中,此论有义,但明境唯识,舍离心外取境,一切境不离心故;有义,但说教唯识,成论本教,释彼说故;有义,但取理唯识,成立本教所说之理,分别唯识性相故;有义,但取行唯识,明五位修唯识行故;有义,但取果唯识,求大果故,安乐解脱身、大牟尼名法故。 乃至今释彼说,唯取教理,说依教理,成彼性相,性相即摄一切尽故,一切皆取,于理为胜。 ”是知唯识之理,成佛正宗。 但以理该罗,无法不是,故云万法唯识,述宗镜之正意,穷祖佛之本怀,唯以一法逗一机,更无别旨。 故《法华经》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 ”《大涅槃经》云:“师子吼者,是决定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 ”又云:“众生亦尔,悉皆有心。 凡有心者,悉皆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发布时间:2021-05-25 15:49:27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74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