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佛教里的譬喻故事 内容: 佛教善于讲故事,无论是人还是动物,作为生命体验者,都有各自的精彩,当我们在经典中读到种种譬喻,是否能由事入理,了解故事的真谛呢? 野狐惜命根,奋然逃脱良马见鞭影,立刻奔驰兹录《西归直指》两段如下:注1:野狐喻:野狐黑夜入厨房,饱食睡去。 天明不能逃窜,乃佯死而待人弃去。 未几,果有欲弃之者。 一人曰:狐尾甚佳,待我割之而后弃。 狐闻而惧,忍痛而听其割。 俄有童子来,欲取其两耳。 狐闻益惧,然思两耳犹无关于性命,仍复忍之。 俄复有人曰:皮可补裘。 狐大骇曰:若取我皮,必至断头剖腹,其可忍乎? 于是奋然跳起,向外狂奔。 而此狐竟走脱矣! 人在三界牢狱,无异厨房。 业已托胎为人,已难逃于一死。 只有念佛往生,乃可死里逃过。 错过强壮之时,狐尾已经割去。 若到桑榆迟暮,已将断头剖腹矣! 苟非立弘誓愿,奋不顾身,其能跳出迷途,蒙佛接引乎? 注2:马喻:马有四种。 其最上良马,见鞭影而驰,不待驱策;次则一鞭即走;又次之鞭轻不走,鞭重方走;其最下驽马,鞭重亦不走,必锥入于肤,痛极而始走。 人亦如是。 有智慧者,易于醒觉,百里内闻人死,即当骇曰:百里内有人死矣! 吾人也,死必及我。 作速修行,以求解脱。 此见鞭影而驰者也。 其次则见亲戚死而觉悟 又其次见邻人死,而后觉悟。 若待自己年 老,或自己有病,而后觉悟,已是锥入肤而后 走者。 倘或年老犹不觉悟,或已病犹不觉 悟,岂非并此而不若者乎? 发心如贫母施灯,定成佛道持戒至比丘护草,真入空门注1:《贤愚经》载:阿阇世王请佛饭食己,以百斛麻油燃灯供佛。 有一贫母见而信乐,乞得两钱买麻油燃灯供佛,并自誓言若我后世得道如佛,膏当通夕光明不消。 阿阇世王所燃诸灯,或灭或尽,而贫母之灯,通夕不灭,油亦不尽。 目犍连以神力扇之而更明。 佛告目犍连:此当来佛之光明功德,非汝威神所能毁灭。 并授记此贫母却后三十劫当成须弥灯光佛。 注2:戒律规定比丘不得破坏活的草木。 《楞严经》云:清净比丘及诸菩萨于歧路行,不踏生草,况以手拔。 《根本说一切有部目得迦》卷6载:有比丘被强盗所捉,强盗以生茅草缚之而去。 比丘宁愿饿死亦不破戒坏生草解缚。 后国王见而解之。 《大涅盘经》卷26云:宁舍身命,不毁禁戒,如草系比丘。 私欲深沉者,虽借蛛丝,难离苦海信心清净时,不凭神足,亦履恒河注1:芥川龙之介《蜘蛛之丝》说一佛经故事:佛陀见一恶人在地狱中受苦,此人前世是个强盗,作恶多端,唯有一次,起了一念善心,没有踩死一只蜘蛛。 佛陀便放下一缕蛛丝去救他,此人抓住蛛丝往上爬,在半途时回头一看,发现身后有许多人在跟随他一块往上爬,但此人私心太重,只想自己脱离苦海,不愿别人与他一块攀爬,这时候,蛛丝断了,此人又掉落地狱。 注2:《法句经》卷3载一佛教故事:一青年欲投奔佛陀听法,中途被恒河所阻,绕道则恐法会已散,情急之下,问一渔翁:此河水深不深? 能否趟过去? 渔翁答曰:浅浅的顶多不过膝盖。 青年求道心切,对此话深信不疑,便径直履不没水地趟过去。 实则恒河水深过三丈。 观此身不净,少壮易衰,决心向道勿贪色念诸法无常,光阴苦短,致力修行莫积财注1:《法句譬喻经》载:王舍城有一妓女名叫莲花,容貌出众,不少有钱人趋之若鹜,但莲花却对自己这种生活感到厌倦,想到世间种种烦恼,决心出家修道,于是,她去灵鹫山拜谒佛。 在上山的路中,途经一小桥,她站在桥上看见自己在水中的倒影,非常艳丽,想到出家生活的艰苦,不禁有点犹豫,便回头又朝山下走去。 佛为救度她,便化成一位美貌绝伦的美妇人,与莲花相遇后结伴而行。 途中休息时,美妇人躺在莲花身边呼呼入睡,不久竟然死了,尸体很快开始腐烂,发脱齿落,不堪一睹。 莲花惊呆了,她想:这样美貌的女子,一旦死了就变成如此模样,这太可怕了! 还得找佛陀给我指一条出路才是。 于是,她又转身上山,终于皈依佛教修行,成就了阿罗汉果。 注2:《法句譬喻经》载:一个隐居深山修道数十年的修行人,意外发现了一群强盗遗弃的大量财宝,不禁心动,于是将财宝隐藏好,然后打算下山去安享晚年。 佛为救度这个修行人,便化成一个比丘尼,她身披法衣,却佩戴许多珠宝首饰,脸上涂脂抹粉,样子十分滑稽。 两人相遇,修行人不禁大笑:出家人如此打扮,成何体统! 比丘尼反唇相讥:你既然深山修行,为什么却要收藏意外之财? 修行人听了哑口无言,良久乃如梦方醒。 他想:人在世间,身边的诱惑太多了! 只有时刻提防才不致迷失方向。 于是,他又返回山上,专心修道,最后证得阿罗汉果。 注3:《宝鬘集》云:对自己这个如幻的肉体,无论如何培护侍奉,到头来仍是无常毁灭,实在没甚利益。 食、色、财宝,无论如何吝惜珍藏,死时仍需空手而去,实在没甚利益。 发布时间:2021-04-28 05:03:12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73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