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禅门“开堂”礼仪详解 内容: 勘对古代文献的上下文,可以看出“开堂”一词是个多义词。 一指设灵堂,如《魏书》卷四十二载寇祖训、寇祖礼兄弟“父亡虽久,而犹于平生所处堂宇,备设帏帐几杖,以时节开堂列拜,垂泪陈荐,若宗庙然”,即其例。 二指坐堂升座,如后晋刘晌等《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一载“神秀,禅门之杰,虽有禅行,得帝王重之,而未尝聚徒开堂传法”,为其例。 三指建教堂,如《清史稿》卷一百五十五载道光二十五年,“总督耆英据以入告,许之开堂传教,仍限于海口,禁人内地”,卷四百七十六陈汝咸传载“西洋天主教要大吏将于漳浦开堂,却止之”,皆其例。 但是,“开堂”的上述含义在古代文献中的例子都比较少。 古代文献尤其是佛教典籍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是此前较少受到特别关注的禅门的开堂。 因为检索2010年版电子佛典集成,“开堂”一词出现了2600余条,而且绝大部分都是出现在宋代以降的禅宗文献中,意思均非上面所提数种,表明该词与宋代以后禅门关系密切。 换句话说,“开堂”虽然是多义词,但主要出现在宋代以降的佛教文献中,作为禅门用语,它的意思与上面提到的几个意思并不相同。 需要指出的是,据笔者所知,目前习见佛教工具书对“开堂”一词的认识不能说已经很清楚。 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说存在错误。 对禅门的开堂作专门讨论的研究著述,则尚未看到。 本文综理所见禅宗文献资料,在对开堂仪式程序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结合史传对禅门的开堂略加辨析,盼有裨于对禅宗文献的阅读和理解。 一、清规中开堂的程序元代先后成书的弌咸编《禅林备用清规》、省悟编《律苑事规》、德辉编《敕修百丈清规》和自庆编《增修教苑清规》等清规类文献,均对开堂有记载,称为“开堂祝圣”或“开堂祝寿”。 其程序大同小异,兹按其成书时间先后列表比较于下:二、语录中开堂的程序禅师语录中,对于开堂也多有记载。 从宋代至清代,可指陈者比比皆是。 为避文烦,兹仅选择《慈觉禅师语录》中的三条记载,结合上表中清规的程序记载,列表比较于下:三、开堂的主要仪式程序比较上文二表中清规和语录所记开堂程序。 可以有以下几点认识:(一)清规和语录对开堂程序的记载,个别内容完全相同。 如维那师击椎所说的“法筵龙象众,当观第一义”,是二者共有的。 下座前,维那师白槌说的“谛观法王法,法王法如是”,也是二者共有的。 (二)清规和语录对开堂程序的记载是互补的。 如清规中的“拈香祝寿”、“垂语”、“问答”、“提纲”等文字,在语录中都有相当长的文字和丰富的内容。 如果没有语录中的文字,确实不易理解。 而清规对开堂程序的全面记载,则又有不少未见于以记载言辞为主的语录中。 不论缺少哪一方面的记载,对开堂程序的了解都是不完整的。 (三)要对清规程序有全面的理解,必须综合清规和语录的记载。 并见于清规和语录中开堂的程序和内容,可以肯定是开堂的仪式程序和内容。 一些只见于清规的开堂仪式程序,虽然文字简略,在语录中未见踪迹,但从佛教仪式的展演来说,它们肯定是开堂的仪式程序,故必须纳入了解开堂程序的视野中。 而语录中记录的开堂仪式的丰富的内容,为理解清规中某些代表仪式程序的字词提供了具体的案例,同样有助于对开堂仪式程序的立体了解。 那么,开堂有哪些主要仪式程序呢? 从理解禅宗文献的角度出发,可以认为开堂的主要参加者是住持、维那和向僧人提问者。 开堂主要包括与此三者直接有关的以下仪式程序:1.住持接疏、拈疏。 2.维那宣疏(有时还拈法衣,说法语)。 3.住持指法座,说法语。 4.住持登(升)座。 5.住持三拈香。 一为祝国、祝延圣寿。 二为祝官员禄寿(侍者为诸人传香)。 三为宣明所嗣祖师(香自住持怀中拈出)。 6.住持敛衣就座。 7.维那白椎云:“法筵龙象众,当观第一义。 ”8.住持垂语,邀约僧人提问。 9. 住持与僧人或参与开堂的俗人问答。 往往一问一答,举扬禅机。 有时也会无人提问,仅住持一人演法。 10.住持说提纲。 所说往往以“师乃云”、“乃云”开头的文字为标志。 11.住持说开堂功德回向。 12.结座,维那白槌云:“谛观法王法,法王法如是。 ”13.下座,送官员等。 发布时间:2021-04-21 18:30:20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72987